陕西省西安市2017届高三模拟(一)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 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 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 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 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 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 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如《窦娥冤》的 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 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 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 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 《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 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一一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 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 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 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 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 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 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 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 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増添了 《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 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 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 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 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 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陕西省西安市 2017 届高三模拟(一)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 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 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 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 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 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 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如《窦娥冤》的 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 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 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 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 《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 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 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 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 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 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 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 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 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 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 《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 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 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 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 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 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 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 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 把握“务使一折之 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 崇实践的传统 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 成了中国传统 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 人们的情感得 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 阐释,具有深刻 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 局,来使人们的 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 族特色。中国 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 现实生活中 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 种种悲剧的痛苦 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 以判定在我国 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 蕴涵着一种 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 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 把握“务使一折之 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 崇实践的传统 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 成了中国传统 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 人们的情感得 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 阐释,具有深刻 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 局,来使人们的 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 族特色。中国 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 现实生活中 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 种种悲剧的痛苦 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 以判定在我国 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 蕴涵着一种 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今年 4 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 80 华诞。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
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 意人生。 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 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 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最大的特点是 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 渊明集笺注》,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因此,这两 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 “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 先生曾提出硏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 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 “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 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 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 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 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 入意境 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 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 景:“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 使我兴奋、喜悦、感激。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 的我,竞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从学生的颔首微笑 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 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中华诗词学会 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先生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 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 序中所说:“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托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 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 袁行霈先生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黄 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 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 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 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竞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 (选自《党建》有删改)
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 意人生。 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 30 余 种,主要论文 70 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 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最大的特点是 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 渊明集笺注》,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因此,这两 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 “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 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 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 “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 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 50 余年。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 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 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 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 入意境。” 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 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 景:“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 使我兴奋、喜悦、感激。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 的我,竞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从学生的颔首微笑 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 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中华诗词学会 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先生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 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 序中所说:“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托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 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 袁行霈先生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黄 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 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 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 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竞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 (选自《党建》有删改)
相关链接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 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 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百度百科)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行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北京大学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被林庚教授选 中留校任教,他治学领域很广,在很多方面有所成就。 B.袁行霈认为作诗和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象。他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 字箴言:“博 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治学的感悟与学 问的境界。 C.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袁行霈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 的”。这体现了 先生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寄厚味于淡泊的从容 D.陶渊明是袁行霈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对象。“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 强又不乏幽默 感的诗人”,这些年来,成为他“朝夕相处的朋友” 5.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6.本文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评价,有何作用?(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第九封信 金立明 “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 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 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 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可是要是 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而一份就 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 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她开始一封一封 地写起信来。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她有些后 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 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相关链接: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 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 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 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 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百度百科)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袁行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北京大学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被林庚教授选 中留校任教,他治学领域很广,在很多方面有所成就。 B.袁行霈认为作诗和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象。他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 字箴言:“博 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治学的感悟与学 问的境界。 C.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袁行霈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 的”。这体现了 先生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寄厚味于淡泊的从容。 D.陶渊明是袁行霈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对象。“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 强又不乏幽默 感的诗人”,这些年来,成为他“朝夕相处的朋友”。 5.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 分) 6.本文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评价,有何作用?(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 第九封信 金立明 “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 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 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 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可是要是 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而一份就 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 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她开始一封一封 地写起信来。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她有些后 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 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 悦。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 就进屋里睡觉去了。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你走了都快四年了 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 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 来给她准备晚餐哩 学期终于结束了。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 未有的轻松。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 个月了。请不要倇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 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 是入了正轨。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 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 兴。……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 没有太大的意义。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比我怀 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 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在获得学位后,我 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 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 “哦,不!…妈妈!”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 可 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 的利益啊!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还是一件错事呢? (选自《深圳特区报》)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 亲对女儿的深 沉之爱,令人感动 B.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 即将去世的 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 C.小说擅长人物心理描写,“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 难以承受的打击 ……”这部分属于人物内心独白。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高潮部分女儿读母亲第九封信,既紧扣小 说标题,又表现 了母亲、女儿各自的形象特点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 悦。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 就进屋里睡觉去了。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你走了都快四年了, 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 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 来给她准备晚餐哩……” 学期终于结束了。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 未有的轻松。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 个月了。请不要惋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 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 是入了正轨。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 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 兴。……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 没有太大的意义。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比我怀 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 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在获得学位后,我 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 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 “哦,不!……妈妈!”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可 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 的利益啊!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还是一件错事呢? (选自《深圳特区报》)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 亲对女儿的深 沉之爱,令人感动。 B.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 即将去世的 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 C.小说擅长人物心理描写,“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 难以承受的打击 ……”这部分属于人物内心独白。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高潮部分女儿读母亲第九封信,既紧扣小 说标题,又表现 了母亲、女儿各自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