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附中西安高级中学西安高新一中西安交大附中 西安地 区 八校联考 西安市八十三中西安市一中西安铁一中西安中学西工大附中 (八校顺序以校名全称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顺序排列;再行增减校名时“八校 联考”名称不变) 2018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西工大附中梁斌(原创1-3、17-21题) 高新一中高阿超(原创10-15题) 西铁一中王倩(原创4-6.16题) 西安83中刘建军(原创7-9、22题 统稿:高阿超审定:王吾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 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 4.保持纸面消洁,下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 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 的认识。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 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 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立足于 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在传承中不仅 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 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 我封闭。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
师大附中 西安高级中学 西安高新一中 西安交大附中 西安地 区 八校联考 西安市八十三中 西安市一中 西安铁一中 西安中学 西工大附中 (八校顺序以校名全称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顺序排列;再行增减校名时“八校 联考”名称不变) 2018 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西工大附中 梁斌(原创 1-3、17-21 题) 高新一中 高阿超(原创 10-15 题) 西铁一中 王倩(原创 4-6.16 题) 西安 83 中 刘建军(原创 7-9、22 题) 统稿:高阿超 审定:王吾堂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 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标号;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 无效。 4.保持纸面消洁,下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 应的题号涂黑。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 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 的认识。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 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 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立足于 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在传承中不仅 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 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 我封闭。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
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 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 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 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 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费孝通先生指出: “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 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 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 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 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 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恩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 价值的手段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 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环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 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 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了道德底线的失守。因此,培育当政 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良心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 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健康文化 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摘自熊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1.下列关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是博采众长并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 基本前提。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 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 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 与辩证思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尼(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最后梳 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再阐述态度与原则,最后指出文化创新 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反思文化良心 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 互关系。 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 势文化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 重要的标准
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 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 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 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 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费孝通先生指出: “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 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 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 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 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 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恩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 价值的手段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 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环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 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 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了道德底线的失守。因此,培育当政 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良心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 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健康文化 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摘自熊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1.下列关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是博采众长并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 基本前提。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 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 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 与辩证思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尼(3 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最后梳 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再阐述态度与原则,最后指出文化创新 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反思文化良心 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 互关系。 3.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 势文化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 重要的标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 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 都需有开放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该(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谈北方山水 舒国治 在荒旷处找山水,是为游赏北方山水之宜。北境地土迢辽,行路多赖车马,不靠 舟楫。明人袁小修《游居柿录》中所记种种纵一苇之所如,随荡随泊,以舟作屋, 则是“南船”之玩法了。今人游武夷山,以小舟慢划九曲溪,抬头转脖张口盯看 奇景罗列,与时更换天然屏风,可谓目不暇接之极例:好则好矣,却有一点满桌 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 过于紧密的经验,即使绝佳,令人往往刻记不住。逃难中一碗绿豆稀饭常更久存 念中。 唐人张文成小说《游仙窟》,场景在今甘肃近青海的积石山,黄河走经。今天游 人学者会去的“炳灵寺石窟”,周围形势,当得仿佛。只是今人多以快艇疾行于 刘家峡水库,波涛激溅下抵达,这种自海上望见陡崖石刻,备感惊奇,然途程也 稍便捷了些。《游仙窟》开卷谓“嗟运命之連,叹乡关之眇邈……日晚途遥, 马疲人乏……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显然是风尘仆仆的陆路 荒行后所见。 积石山在兰州西南,往河西走廊、往丝路而去的游人,常因径奔西北而略过不去 今日群山荒凉,却又水深岩峭,洵是千秋奇景。山后有山,正发人无限遥想也 在荒旷空枯上行旅,常能获得一袭渐近绝景前的隔,如张文成所谓“张骞古迹, 千万里之波涛;夏禹遗踪,二千年之磴”。而日晚途遥,常是感怀奇景的微妙时 刻。长程跋涉,步步攀爬,到了高处,最是令人各念俱涌,甚至慷慨欲悲,陈子 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 然要有天地悠悠之感,风景应不宜过于灿丽。最好不要“如入山阴道上”。 西安是游人多去之城,外地观光客在三五天内遍游了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及 城内大小雁塔、清真寺、碑林等,不知何所收得?其实关中山水也有可流连者。 于右任二十年代初所写诗中,多记耀县五台山(药王山、山有五台,曰端应台、 起云台、升仙台、显云台、齐天台)及淳化县的方里镇等处游踪,看来是当地人 眼界里的“自家山水”,或许值得一探。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距西安北边一小 时车程,陇海铁路通车后,主干不经,益增其幽也说不定。更北的耀县及淳化, 自然不易有外方游客 北京西郊亦多名山,昔人好称“西山八大处”,今日不甚显名,游人只知去八达 岭长城。西山之胜,在平淡、在不远、在不髙,也在攀登。不攀登,不得感受其 简淡中多致之胜。两年前在上海福佑路古董地摊见一迭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大开本摄影风景,其中一本西山风景多见奇石松,天成布列,如户外大园林, 阅后颇心羡之。当时逛得匆匆,不暇思及购买,想来可惜。 清人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一文,讲这座西郊名山,“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 盖不为枕障也。……不孤巉,近人情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 耻附西山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想来这山是不错的。山要谐俗,中国山原本都做得到;只是文人把它写高写清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 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 都需有开放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该(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再谈北方山水 舒国治 在荒旷处找山水,是为游赏北方山水之宜。北境地土迢辽,行路多赖车马,不靠 舟楫。明人袁小修《游居柿录》中所记种种纵一苇之所如,随荡随泊,以舟作屋, 则是“南船”之玩法了。今人游武夷山,以小舟慢划九曲溪,抬头转脖张口盯看 奇景罗列,与时更换天然屏风,可谓目不暇接之极例;好则好矣,却有一点满桌 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 过于紧密的经验,即使绝佳,令人往往刻记不住。逃难中一碗绿豆稀饭常更久存 念中。 唐人张文成小说《游仙窟》,场景在今甘肃近青海的积石山,黄河走经。今天游 人学者会去的“炳灵寺石窟”,周围形势,当得仿佛。只是今人多以快艇疾行于 刘家峡水库,波涛激溅下抵达,这种自海上望见陡崖石刻,备感惊奇,然途程也 稍便捷了些。《游仙窟》开卷谓“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日晚途遥, 马疲人乏……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显然是风尘仆仆的陆路 荒行后所见。 积石山在兰州西南,往河西走廊、往丝路而去的游人,常因径奔西北而略过不去。 今日群山荒凉,却又水深岩峭,洵是千秋奇景。山后有山,正发人无限遥想也。 在荒旷空枯上行旅,常能获得一袭渐近绝景前的隔,如张文成所谓“张骞古迹, 千万里之波涛;夏禹遗踪,二千年之磴”。而日晚途遥,常是感怀奇景的微妙时 刻。长程跋涉,步步攀爬,到了高处,最是令人各念俱涌,甚至慷慨欲悲,陈子 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 然要有天地悠悠之感,风景应不宜过于灿丽。最好不要“如入山阴道上”。 西安是游人多去之城,外地观光客在三五天内遍游了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及 城内大小雁塔、清真寺、碑林等,不知何所收得?其实关中山水也有可流连者。 于右任二十年代初所写诗中,多记耀县五台山(药王山、山有五台,曰端应台、 起云台、升仙台、显云台、齐天台)及淳化县的方里镇等处游踪,看来是当地人 眼界里的“自家山水”,或许值得一探。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距西安北边一小 时车程,陇海铁路通车后,主干不经,益增其幽也说不定。更北的耀县及淳化, 自然不易有外方游客。 北京西郊亦多名山,昔人好称“西山八大处”,今日不甚显名,游人只知去八达 岭长城。西山之胜,在平淡、在不远、在不高,也在攀登。不攀登,不得感受其 简淡中多致之胜。两年前在上海福佑路古董地摊见一迭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大开本摄影风景,其中一本西山风景多见奇石松,天成布列,如户外大园林, 阅后颇心羡之。当时逛得匆匆,不暇思及购买,想来可惜。 清人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一文,讲这座西郊名山,“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 盖不为枕障也。……不孤巉,近人情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 耻附西山也。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想来这山是不错的。山要谐俗,中国山原本都做得到;只是文人把它写高写清了
仙人将之修真炼异了,鹤猿将之飞绝栖灵了。看来翠微山端的是北京好后山,骆 驼祥子的远亲还能住在那儿,曹雪芹的足迹或许还留在那儿,今日老百姓仍随意 爬爬,却又没有北京城内名胜随时听到的呱噪,诚是郊游的佳处 注释:沌遭( zhunzhn)一是指处境不利,困顿;二是指欲进不进,有如行路很 艰难的样了。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所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是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游赏山水美景过于繁密而目不暇接也是一种审美的缺憾。 B.文中引用的《游仙窟》开卷“嗟运命之迆遭,叹乡关之眇逸”这两句,因为 这两句最能呈现张文成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 C.本文谈论北方山水,其意并不在描摹北方山水的壮美,作者旨在表达行旅中 领会北方山水特点的方式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较少运用修辞,其朴素的白话文中带有文言的韵味, 简净疏隽,别有意趣。 5.文中尾段引用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的文段,有什么作用?讲简要分析。(5 分) 6.在作者看来,如何才能领略赏味北方山水的妙处?请简要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海音一一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 张昌华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5岁时妈妈抱着她, 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 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3个孩子,又折回台湾。“少小离家老大还”,一把 辛酸两行泪。六口之家蜗居在一间日式住宅的玄关处,于3个榻榻米大的地盘吃 饭、办公兼睡觉 作家的林海音,不求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 300万字吧。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 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5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 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 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 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 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您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 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 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 的认可。 林先生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 终身。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编《国语日报》、《联合日报·副
仙人将之修真炼异了,鹤猿将之飞绝栖灵了。看来翠微山端的是北京好后山,骆 驼祥子的远亲还能住在那儿,曹雪芹的足迹或许还留在那儿,今日老百姓仍随意 爬爬,却又没有北京城内名胜随时听到的呱噪,诚是郊游的佳处。 注释:迍邅(zhúnzhn)一是指处境不利,困顿;二是指欲进不进,有如行路很 艰难的样了。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所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是用比喻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游赏山水美景过于繁密而目不暇接也是一种审美的缺憾。 B.文中引用的《游仙窟》开卷“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逸”这两句,因为 这两句最能呈现张文成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 C.本文谈论北方山水,其意并不在描摹北方山水的壮美,作者旨在表达行旅中 领会北方山水特点的方式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较少运用修辞,其朴素的白话文中带有文言的韵味, 简净疏隽,别有意趣。 5.文中尾段引用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的文段,有什么作用?讲简要分析。(5 分) 6.在作者看来,如何才能领略赏味北方山水的妙处?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林海音——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 张昌华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 5 岁时妈妈抱着她, 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 年后(1948 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 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 3 个孩子,又折回台湾。“少小离家老大还”,一把 辛酸两行泪。六口之家蜗居在一间日式住宅的玄关处,于 3 个榻榻米大的地盘吃 饭、办公兼睡觉。 作家的林海音,不求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 300 万字吧。自 1957 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 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5 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 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 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 引起社会关注。20 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 曾在 47 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 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您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 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 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 的认可。 林先生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 终身。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编《国语日报》、《联合日报·副
刊》,继之是《文星》、《纯文学月刊》和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她在编辑上的建 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10年期间,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 露头角。有人评论“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 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土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 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 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 纸上,不期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 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林先生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 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 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 开道。那时,台湾对二三十年代作品控制出版,几近绝迹,读者见不到。《纯文 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30年代的作家 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那时气 氛有异,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都看着。”几 经坎河,她为纯文学创出了品牌 1995年,林先生77岁,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 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 停业。她把库存的80000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 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 她坚决不肯,“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善始又善终,为纯文学 出版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的作品也是一口京腔儿。她深切 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本书捐给北京现 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 她又提议并牵头,在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 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先生2001年11月30日仙逝。英子走了,她的故事以及她的《城南旧事》 将久远地回味在海峡两岸。 (原载《紫荆》杂志,有改动) 7.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是林海音的人生起点,也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北京对她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 B.岁月将林海音磨练成为一位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大半生都在致力于对纯 文学的坚守,关闭自己的出版社也是她坚守纯文学的表现之一。 C.林海音是台德文学的播种者和培植者,文章多处称她为先生,这既表现出作 者对她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她在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D.林海音把生命的大半时间都用于了编辑,所以她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是“花 香不在多”,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鸿爪就足够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县(5分 A.迫于生计,年过半百的林海音还与丈大及友人创办刊物,这不仅改变厂她的 生活状况,也是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这种打拼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刊》,继之是《文星》、《纯文学月刊》和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她在编辑上的建 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10 年期间,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 露头角。有人评论“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 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土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 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 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 纸上,不期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 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林先生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 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 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 开道。那时,台湾对二三十年代作品控制出版,几近绝迹,读者见不到。《纯文 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 30 年代的作家 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那时气 氛有异,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都看着。”几 经坎河,她为纯文学创出了品牌。 1995 年,林先生 77 岁,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 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 停业。她把库存的 80000 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 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 她坚决不肯,“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善始又善终,为纯文学 出版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的作品也是一口京腔儿。她深切 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本书捐给北京现 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 她又提议并牵头,在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 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先生 2001 年 11 月 30 日仙逝。英子走了,她的故事以及她的《城南旧事》 将久远地回味在海峡两岸。 (原载《紫荆》杂志,有改动) 7.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北京是林海音的人生起点,也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北京对她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 B.岁月将林海音磨练成为一位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大半生都在致力于对纯 文学的坚守,关闭自己的出版社也是她坚守纯文学的表现之一。 C.林海音是台德文学的播种者和培植者,文章多处称她为先生,这既表现出作 者对她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她在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D.林海音把生命的大半时间都用于了编辑,所以她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是“花 香不在多”,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鸿爪就足够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县(5 分)( ) A.迫于生计,年过半百的林海音还与丈大及友人创办刊物,这不仅改变厂她的 生活状况,也是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这种打拼精神是极其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