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 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 史官们据《周易》占筮准确而感到惊讶。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 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 衰败。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 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 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 变化也。《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 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 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 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 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知道了这 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周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 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周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周易》占筮,凭蓍 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尽管 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其次,先秦史官的以《周易》 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 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 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 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 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做论断。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 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 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 “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职责要求, 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他们偶尔表现出 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 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 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 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 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
陕西省西安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 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 史官们据《周易》占筮准确而感到惊讶。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 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 衰败。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 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 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 变化也。《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 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 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 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 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知道了这 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周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 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周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周易》占筮,凭蓍 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尽管 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 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其次,先秦史官的以《周易》 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 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八项。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 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 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占筮的结果,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只需选择 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做论断。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 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 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 “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职责要求, 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他们偶尔表现出 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 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的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 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 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易》是古代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义, 很多先哲认为“变易”是其中最核心的意义
B.《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 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 C.《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 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D.《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 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是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 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 B.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 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C.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 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 D.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 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 兴衰所做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证实 B.《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 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 C.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 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 D.《周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来说难以成功。 【答案】1.C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C.“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ˆ理解错误。错在“十翼”,表现变化观 的是“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C.“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理解错误。用《周易》占 卜,并非科学的方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B.“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 的现象”理解错误。不一致、相互对立的不是“各项的内容”,是“各项的结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 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 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 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
B. 《周易》主要讲变化,“易”最初为象形字,上为“日”,下为“月”,代表阴 和阳,表示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 C. 《周易》中的“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 系以及“十翼”等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D. 《周易》既简明又涉猎广泛,包括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可谓“通学”,古人常 用它来占卜,预测吉凶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先秦时期,史官堪称是当时的“通才”,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 的职责就是用《周易》来占卜。 B. 先秦史官与《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周易》的解 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C. 如果史官能理解和运用《周易》变化观的精髓,重视对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就 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 D. 从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研究《周易》以及中 国古代史学史有重大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易》被古人用于占筮,有时准确得令人惊讶,周代史官用它对陈国后代的 兴衰所做的两点预测,后被历史的发展证实。 B. 《周易》内容丰富,春秋时学者讲《周易》要讲八项,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 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的现象。 C. 用《周易》占筮,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同一结论,也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 在具体操作上牵强附会,具有主观随意性。 D. 《周易》用以占筮,凭蓍草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是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思想的体现,从根本来说难以成功。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C.“无不表现出一种变化观”理解错误。错在“十翼”,表现变化观 的是“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 C.“就能科学地预测历史的发展变化”理解错误。用《周易》占 卜,并非科学的方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B.“但各项内容很可能不一致,甚至还会出现两项之间矛盾对立 的现象”理解错误。不一致、相互对立的不是“各项的内容”,是“各项的结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 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 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 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
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 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 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 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 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 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 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 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 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 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 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 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 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 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 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一一《背影》里 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 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 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 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 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 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 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 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 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 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 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 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 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 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 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 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 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 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 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
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 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 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 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 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 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 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 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 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 “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 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 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 索这个问题。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 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 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 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 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 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 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 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 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 1924 年 7 月 28 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 年 7 月 29 日,晚 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 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 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 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 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 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 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 1942 到 1943 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 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 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 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 1948 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 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 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 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 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 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 年 8 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 公
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 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 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 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 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 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 七日。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 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 B.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 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 己的外语水平。 C.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 考试;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还引用了沈从文、叶圣 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 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 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 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至今仍为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增添了一抹人 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 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 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 也没有向权势低头,可见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节操。 6.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 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D5CE 6.“生不逢时”是指他身处在战事混乱、政治动荡、物价飞涨、生活困难的不 幸时代。朱自清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他身处困境, 虽然生活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 严谨。②他身处动荡乱世,但不愿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 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 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
斤。1948 年 8 月 12 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 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 6 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 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 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 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 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 七日。”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为“蝉鸣”的 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 B. 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 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 己的外语水平。 C. 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 考试;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 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还引用了沈从文、叶圣 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 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 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他是对清华 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至今仍为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增添了一抹人 文色彩。 C. 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 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 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 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 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 也没有向权势低头,可见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节操。 6. 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 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D 5. CE 6. “生不逢时”是指他身处在战事混乱、政治动荡、物价飞涨、生活困难的不 幸时代。朱自清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他身处困境, 虽然生活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 500 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 严谨。②他身处动荡乱世,但不愿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 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 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
气。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的君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D项,“直接表现其高尚气 节”错误,引用名人对传主的评价应该是“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机械刻板 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B项,由原文第4段可知,增加人 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项,可能是“豁达”,也 可能是出于无奈,但没有“乐观”。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 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 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 而显得更加完美,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理解。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他那些 情怀,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根据原文“他的清贫一部 分原因是写得太慢”,朱自清在清贫时没有忘却写作质量:根据原文“朱自华改 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冋流合污”,朱自清在困境中仍然 保持清白:根据原文“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朱自清生活困难,仍然拥 有勇气揭穿阴谋;根据原文“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 粉…”,朱自清在弥留之际仍然保持气节。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让。贼攻七日夜, 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 疏曰:“敕王止治其囯,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 罪,遍赂杈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 江巡按潘鵬执送江西鵬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 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 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 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吴、陈九畴坐累 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 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 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 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气。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的君 子气节。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D 项,“直接表现其高尚气 节”错误,引用名人对传主的评价应该是“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机械刻板 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B 项,由原文第 4 段可知,增加人 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 项,可能是“豁达”,也 可能是出于无奈,但没有“乐观”。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 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 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 而显得更加完美,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理解。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他那些 情怀,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理解。根据原文“他的清贫一部 分原因是写得太慢”,朱自清在清贫时没有忘却写作质量;根据原文“朱自华改 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在困境中仍然 保持清白;根据原文“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朱自清生活困难,仍然拥 有勇气揭穿阴谋;根据原文“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 粉……”,朱自清在弥留之际仍然保持气节。 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 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 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 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 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 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 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 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 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 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 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 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