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语文 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①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一一隶书写成的,后人把 这样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西汉初期 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校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 左氏传》《毛诗》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 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是古文字,因此用古文字 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②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 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 面的区别是次要的。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 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 “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今文经学派 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 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 诂,即按字乂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 成分较少。今古文经学有区别,就难免会斗争。 ③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 古文经的名称。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 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 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 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 ④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纬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 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 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⑤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 来完成的。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古文经学为了 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 步自封。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许慎的古文经著 作《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 ⑥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 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是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 最终趋向统 (摘编自《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1.下列关于“经学”或“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2014 届高三上学期 11 月模拟考试语文 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①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后人把 这样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西汉初期, 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校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 左氏传》《毛诗》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 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是古文字,因此用古文字 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②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 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 面的区别是次要的。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 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 “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今文经学派 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 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 诂,即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 成分较少。今古文经学有区别,就难免会斗争。 ③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 古文经的名称。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 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 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 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 ④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纬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 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 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⑤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 来完成的。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古文经学为了 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 步自封。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许慎的古文经著 作《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 ⑥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 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是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 最终趋向统一。 (摘编自《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1.下列关于“经学”或“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文经和古文经的称谓,是源于他们不同的书写方式,今文经是用西汉通行的 文字隶书写成的;古文经是用小篆、大篆和六国文字写成的。 B.今文经和古文经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其中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 展的历史,西汉哀帝时期,古文经才出现。 C.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起源和传承并不相同,学者们普遍认为古文经学派源 于荀子,今文经学派源于孟子 D.今文经学派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因而称 “今”;古文经学派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因而称“古”。 2.对“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歆建议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但遭到今文学派的抵制,双方斗争的目的是 样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B.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 立了学官,开始出现融合局面 C.许慎、郑玄等古文经学家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是重视并能够 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 D.今古文经学经过四次激烈的斗争,使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最终古文经学取 得了胜利,今文经学趋于消亡。 3.下列的分析推断符合原文的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字形式上看,今文经学源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 今文在字体上占有优势。 B.今文经学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既有着服务“现实的政治需要”的表 面原因,也有着“重微言大义”的本质原因 C.虽然地位、目的有不同,但政治目标相同,决定了“今”“古”两派不总是水 火不相容的,最终必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 D.要完成今古文经学的融合的任务,必须是对本派了如指掌,同时又对另一派有 着深入研究,能够融会贯通的大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每小题3分,7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 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恭,归 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 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 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 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 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 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 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 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髙其 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
A.今文经和古文经的称谓,是源于他们不同的书写方式,今文经是用西汉通行的 文字隶书写成的;古文经是用小篆、大篆和六国文字写成的。 B.今文经和古文经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其中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 展的历史,西汉哀帝时期,古文经才出现。 C.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起源和传承并不相同,学者们普遍认为古文经学派源 于荀子,今文经学派源于孟子。 D.今文经学派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因而称 “今”;古文经学派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因而称“古”。 2.对“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歆建议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但遭到今文学派的抵制,双方斗争的目的是一 样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B.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 立了学官,开始出现融合局面。 C.许慎、郑玄等古文经学家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是重视并能够 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 D.今古文经学经过四次激烈的斗争,使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最终古文经学取 得了胜利,今文经学趋于消亡。 3.下列的分析推断符合原文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文字形式上看,今文经学源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 今文在字体上占有优势。 B.今文经学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既有着服务“现实的政治需要”的表 面原因,也有着“重微言大义”的本质原因。 C.虽然地位、目的有不同,但政治目标相同,决定了“今”“古”两派不总是水 火不相容的,最终必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 D.要完成今古文经学的融合的任务,必须是对本派了如指掌,同时又对另一派有 着深入研究,能够融会贯通的大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4~6 每小题 3 分,7 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节妇传 宋 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 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恭,归 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 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 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 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 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 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 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 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 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
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 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十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 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婴疾甚 婴:缠绕 B.乃复其家 复:恢复 C.市诗书,教诸子市:购买 D.羞服与诸子同 羞:食物 5.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①育宗显如子 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 ④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⑤剪鬓发示之 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 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 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 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 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7.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4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 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而或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 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 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 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 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婴疾甚 婴:缠绕 B.乃复其家 复:恢复 C.市诗书,教诸子 市:购买 D.羞服与诸子同 羞:食物 5.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 )①育宗显如子 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 ④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⑤剪鬓发示之 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 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 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 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 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7.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4 分)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 8~9 题。(11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 分) 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 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浮光跃金,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余不忍为此态! ,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乙选考趣(三、四题任选一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 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一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 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 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晳,五官端 庄。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 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尘,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 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 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 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髙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 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髙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 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 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 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 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 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 在他的隔壁一一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 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3)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三、四题任选一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 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 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 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 庄。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 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尘,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 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 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 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 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 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 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 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 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 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 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 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 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 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得空心似的,明晃 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 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一一黄铜 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其中“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 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一一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 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 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 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一一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 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 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 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 通的微妙心意。 E.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 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 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3)小说中,作者在郑若奎去世后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 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句中“莫大的缺憾”是针 对什么而言的?(6分) (4)纵观全文,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对这条贯穿全 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史蒂夫·乔布斯同样如此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 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 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得空心似的,明晃 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 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 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其中“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 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 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 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 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 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 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 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 通的微妙心意。 E.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 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 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 分) (3)小说中,作者在郑若奎去世后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 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句中“莫大的缺憾”是针 对什么而言的?(6 分) (4)纵观全文,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对这条贯穿全 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史蒂夫·乔布斯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