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和解决问题。但在复旦上课的时候,很少遇到这种情况。L认为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自己国家区别不大,能 很好适应。可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特点,并不如我们所想简单地以东西方来区分 1.3对成绩和知识的态度 大部分留学生来华留学并不是以学位为主要目的,大多数学生有选择性的备考或者基本不备考。对 待成绩与知识的态度也十分统一:也许成绩很重要,但知识绝对更重要。这也影响了他们备考的态度。在 中国求学期间,如果碰到学习中的困难,不同地区的留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求助对象。几乎所有的日本留学 生选择了向老师求助,绝大多数美国留学生和部分韩国留学生选择向中国同学求助,只有少数留学生仅向 外籍同学求助。在一些日本留学归来的教授的访谈记录中,我们发现日本国内,学生对于治学的态度很严 谨,且欣赏别人的长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他们就真的尊重敬佩你。这种求学的态度能够很好地解释日 本留学生向老师求助解决学习困难的现象。美国学生在国内求学时多数倾向自主独立或小组完成老师布置 得作业,与同学交流和讨论占得比重比与老师交流的多。这些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教育特点 从近半美国留学生选择向中国学生求助也可看出留学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仅仅活动于自己的小圈子, 们也有很广泛的社交范围 复旦生活 留学生的成长化境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同学必然是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复旦,一个异国的高校,生 活中势必会有很多东西与自己的习惯相背离,这些差异对他们的生活总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他们是否 会习惯身边的这些不同呢,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1与中国学生的交流 首先,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相对比较疏离,留 学生完全融入中国大学生的圈子的情况是不大有的。调查显示,留学生在中国的朋友还是以他们国家以及 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为主,中国学生占的比例很少。这可能和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留学生基本不和中 国学生在一起上课,这就很自然的画出了一条无形的分水岭,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的平台 下也就小了很多。那我们再来看留学生结识中国朋友的主要途径,“课堂交流”只占了11.5%,我想,若有 更多的课程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那这一数据应该会显著提高。占主导的途径是“班级或学校活 动”,比如有同学组织的“中日交流会”,这也是留学生最直接的途径认识中国学生。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 有趣的现象,有些留学生是在“ Tea place”结识中国学生的,显然,中国学生很少会在这样的地方主动去 认识别人的。这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含蓄,西方人奔放。对于他们而言,在 Tea place这 样的公众场合去主动认识别人是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 2.2留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学里必有的组织:社团。69.8%的留学生没有参加过学生社团,只有30.2%的留学 生参加过一到两个社团。社团在中国学生课余生活娱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留学生中参加这样活动的人 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留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些社团什么时候招新,更不清楚各个社团的性质、内容、活动 时间等等细节问题。而即便是加入了社团的留学生也只是偶尔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或者从来不去,在自己 日的娱乐生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实,学生社团基本都是中国学生,这对本身汉语基础就不是非常好 的留学生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而绝大多数社团提供的是纯中文环境,这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留学生来说都 会有压力,社团本是娱乐同学的组织,学生自然不希望在放松自己的同时有压力感 于目前学校针对留学生而组织的活动,不少同学认为数量太少、针对性不强、占用时间太多、没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6 和解决问题。但在复旦上课的时候,很少遇到这种情况。L 认为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自己国家区别不大,能 很好适应。可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特点,并不如我们所想简单地以东西方来区分。 1.3 对成绩和知识的态度 大部分留学生来华留学并不是以学位为主要目的,大多数学生有选择性的备考或者基本不备考。对 待成绩与知识的态度也十分统一:也许成绩很重要,但知识绝对更重要。这也影响了他们备考的态度。在 中国求学期间,如果碰到学习中的困难,不同地区的留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求助对象。几乎所有的日本留学 生选择了向老师求助,绝大多数美国留学生和部分韩国留学生选择向中国同学求助,只有少数留学生仅向 外籍同学求助。在一些日本留学归来的教授的访谈记录中,我们发现日本国内,学生对于治学的态度很严 谨,且欣赏别人的长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他们就真的尊重敬佩你。这种求学的态度能够很好地解释日 本留学生向老师求助解决学习困难的现象。美国学生在国内求学时多数倾向自主独立或小组完成老师布置 得作业,与同学交流和讨论占得比重比与老师交流的多。这些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教育特点。 从近半美国留学生选择向中国学生求助也可看出留学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仅仅活动于自己的小圈子,他 们也有很广泛的社交范围。 复旦生活 留学生的成长化境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同学必然是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复旦,一个异国的高校,生 活中势必会有很多东西与自己的习惯相背离,这些差异对他们的生活总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他们是否 会习惯身边的这些不同呢,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1 与中国学生的交流 首先,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相对比较疏离,留 学生完全融入中国大学生的圈子的情况是不大有的。调查显示,留学生在中国的朋友还是以他们国家以及 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为主,中国学生占的比例很少。这可能和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留学生基本不和中 国学生在一起上课,这就很自然的画出了一条无形的分水岭,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的平台一 下也就小了很多。那我们再来看留学生结识中国朋友的主要途径,“课堂交流”只占了 11.5%,我想,若有 更多的课程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那这一数据应该会显著提高。占主导的途径是“班级或学校活 动”,比如有同学组织的“中日交流会”,这也是留学生最直接的途径认识中国学生。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 有趣的现象,有些留学生是在“Tea Place”结识中国学生的,显然,中国学生很少会在这样的地方主动去 认识别人的。这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含蓄,西方人奔放。对于他们而言,在 Tea Place 这 样的公众场合去主动认识别人是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 2.2 留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学里必有的组织:社团。69.8%的留学生没有参加过学生社团,只有 30.2%的留学 生参加过一到两个社团。社团在中国学生课余生活娱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留学生中参加这样活动的人 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留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些社团什么时候招新,更不清楚各个社团的性质、内容、活动 时间等等细节问题。而即便是加入了社团的留学生也只是偶尔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或者从来不去,在自己平 日的娱乐生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实,学生社团基本都是中国学生,这对本身汉语基础就不是非常好 的留学生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而绝大多数社团提供的是纯中文环境,这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留学生来说都 会有压力,社团本是娱乐同学的组织,学生自然不希望在放松自己的同时有压力感。 对于目前学校针对留学生而组织的活动,不少同学认为数量太少、针对性不强、占用时间太多、没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有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活动,留学生们并不知情,留学生知道活动的途径也以同学间口耳相传为 主。这就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不足,我建议学校将各类活动信息制成宣传册放于指定处,并且注上英语,让 留学生们得到第一手的消息且又能跨越语言上的障碍。我觉得通过学号邮箱发送活动信息也是个非常有效 的途径 再说说留学生的课余生活。57.7%的留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选择待在家里或寝室,25.1%选择和朋 友出去玩,而参加社团或留学生组织的活动与在图书馆或自习室的留学生只有17.2%。从这组数据我们不 难发现,82.8%的留学生的选择都是和自己相熟识的同学在一起,这样与中国同学的距离也就少有机会又进 步的拉近 对于在学校的业余生活,大部分学生表示很丰富、很充实,另有一部分觉得一般、刚好消磨时间 没有人觉得很无聊,无处可去。而在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语言沟通障碍占了很大的比例,达到了47.6% 其次是难以入乡随俗,而孤独寂寞、朋友少以及独立能力不强也是多多少少会存在的困难 2.3处事方式的不同 留学生们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虽然不是大相径庭,不同的地方也还是有一些的,那么他们是否在 这异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呢?大多留学生表示与自己的中国同学、朋友、老师都没有发生什么冲突,虽 然说存在一些观念与处事方式上的不同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有位留学生提到:“ Chinese people can be very indirect. Also, I think we view scheduling differently. I like to schedule a meetin several days or a week in advance; sometimes Chinese friends are unwilling to commit because they do not know if they will be busy.”她认为中国学生的交流方式包含很多“不直接”与“不确定”。她 喜欢把提前几天或一个礼拜做好计划,而中国学生通常不愿这么做,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之后会不会忙。小 冲突与矛盾总是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但是大家都是宽容的人,因此,与中国的学生、老师等基本都不会发 生冲突。即便有矛盾,也会及时努力的去解决问题 人们印象中喜欢把所有外国人归为一类,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特质,如说话方式直接,思想开放等 这种印象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误导。来自日韩等地的亚洲留学生,他们身上更多体现出东方人的特点。调查 显示他们更倾向与委婉的交流方式而不是直入主题。一位美籍韩国留学生告诉我们,在美国,由于思维方 式的不同,大家都很直接,她也喜欢用直接的方式与美国同学交流。相反,在家里时,面对父母亲友,她 更倾向于委婉地表达。对于东西方交流方式的差异,她体会深刻。 2.4精神面貌 我们接触到的美国留学生都是基督徒,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用上帝来解释或阐 述他们的观念。圣经是他们经常携带的书籍,即使从小接收基督教义,现在他们仍然常常读《圣经》、《创 世纪》等,把自己的实际生活与上帝紧密联系起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时刻感受上帝的恩典和教诲 在美国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吃饭前要和他们一同祷告,互相祝福。从言谈举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积 极地生活面貌和态度。“感恩”和“珍稀”是他们常用的字眼。虽然在我们看来把婚姻等很多东西和上帝联 系在一起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但不得不说那种时刻怀揣感激和珍视的情感时常感染了周围的人,让你感 受到生活的美好。 今年4月份在南区沙龙举办了一场关于性工作者的分享讲座。主讲人是复旦和财大的学长学姐,因 他们是基督徒的关系,到场的绝大多数留学生和复旦、财大本科生也是基督徒。会后讨论的时间,我们 j美国朋友交换了观点。他们认为这些性工作者也是上帝的孩子,应该予以帮助与救赎,每个人都有罪 我们是平等的。可见,宗教信仰主导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是 他们与我们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里所述的只是有基督信仰的留学生,对于日韩等地的留学生的精神面貌就了解甚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7 有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活动,留学生们并不知情,留学生知道活动的途径也以同学间口耳相传为 主。这就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不足,我建议学校将各类活动信息制成宣传册放于指定处,并且注上英语,让 留学生们得到第一手的消息且又能跨越语言上的障碍。我觉得通过学号邮箱发送活动信息也是个非常有效 的途径。 再说说留学生的课余生活。57.7%的留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选择待在家里或寝室,25.1%选择和朋 友出去玩,而参加社团或留学生组织的活动与在图书馆或自习室的留学生只有 17.2%。从这组数据我们不 难发现,82.8%的留学生的选择都是和自己相熟识的同学在一起,这样与中国同学的距离也就少有机会又进 一步的拉近。 对于在学校的业余生活,大部分学生表示很丰富、很充实,另有一部分觉得一般、刚好消磨时间, 没有人觉得很无聊,无处可去。而在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语言沟通障碍占了很大的比例,达到了 47.6%, 其次是难以入乡随俗,而孤独寂寞、朋友少以及独立能力不强也是多多少少会存在的困难。 2.3 处事方式的不同 留学生们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虽然不是大相径庭,不同的地方也还是有一些的,那么他们是否在 这异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呢?大多留学生表示与自己的中国同学、朋友、老师都没有发生什么冲突,虽 然说存在一些观念与处事方式上的不同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有位留学生提到:“Chinese people can be very indirect. Also, I think we view scheduling differently. I like to schedule a meeting several days or a week in advance; sometimes Chinese friends are unwilling to commit because they do not know if they will be busy.”她认为中国学生的交流方式包含很多“不直接”与“不确定”。她 喜欢把提前几天或一个礼拜做好计划,而中国学生通常不愿这么做,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之后会不会忙。小 冲突与矛盾总是无可避免的存在着,但是大家都是宽容的人,因此,与中国的学生、老师等基本都不会发 生冲突。即便有矛盾,也会及时努力的去解决问题。 人们印象中喜欢把所有外国人归为一类,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特质,如说话方式直接,思想开放等。 这种印象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误导。来自日韩等地的亚洲留学生,他们身上更多体现出东方人的特点。调查 显示他们更倾向与委婉的交流方式而不是直入主题。一位美籍韩国留学生告诉我们,在美国,由于思维方 式的不同,大家都很直接,她也喜欢用直接的方式与美国同学交流。相反,在家里时,面对父母亲友,她 更倾向于委婉地表达。对于东西方交流方式的差异,她体会深刻。 2.4 精神面貌 我们接触到的美国留学生都是基督徒,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用上帝来解释或阐 述他们的观念。圣经是他们经常携带的书籍,即使从小接收基督教义,现在他们仍然常常读《圣经》、《创 世纪》等,把自己的实际生活与上帝紧密联系起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时刻感受上帝的恩典和教诲”。 在美国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吃饭前要和他们一同祷告,互相祝福。从言谈举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积 极地生活面貌和态度。“感恩”和“珍稀”是他们常用的字眼。虽然在我们看来把婚姻等很多东西和上帝联 系在一起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但不得不说那种时刻怀揣感激和珍视的情感时常感染了周围的人,让你感 受到生活的美好。 今年 4 月份在南区沙龙举办了一场关于性工作者的分享讲座。主讲人是复旦和财大的学长学姐,因 为他们是基督徒的关系,到场的绝大多数留学生和复旦、财大本科生也是基督徒。会后讨论的时间,我们 与美国朋友交换了观点。他们认为这些性工作者也是上帝的孩子,应该予以帮助与救赎,每个人都有罪, 我们是平等的。可见,宗教信仰主导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是 他们与我们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很大的差异。 当然,这里所述的只是有基督信仰的留学生,对于日韩等地的留学生的精神面貌就了解甚少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3恋爱与婚姻 看过许多好莱坞大片,你也许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西方人也像电影中的一样,恋爱一见钟情,相识24 小时内发生关系,校园里十七八岁的学生个个恋爱经验丰富,甚至还因为没有性生活经历而被嘲笑。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西方人对性的开放度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婚恋”板 块中,在“您对中学生发生性关系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的选项中,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都选择了 “太早了”,也就是说,美国人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实际年龄要比我们原先认为的大许多。我们通过访谈 还了解到,在美国,青少年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学校,一般来说,美国父母在谈及“性”这方面的话题 时会很坦然。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父母要保守多了,若不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提及这 话题。再来看美国父母对子女谈恋爱的态度,在对“你父母会为自己的孩子还没恋爱过而焦急吗?”的回 答中,有66.7%的美国人选择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洲学生(日本和韩国居多)与美国学生回答基本一致,只是在“如果中学毕业了,您还没恋爱 您会?”这个问题的观点上差异较大,几乎所有的亚洲学生都认为中学生未恋爱是很正常的,而美国学生 中选择“认为这样不好”的人数高达一半。这说明相对于亚洲学生来说,美国学生在谈恋爱问题上更为开 我们再来看婚姻家庭方面,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夫妻两方出现了极大的矛盾,双方之间已经 没有爱情,您认为”,绝大部分留学生(未婚)选择了第一个选项,即“为了保全家庭的完整,给孩子一个 完整的家,所以忍一忍,不离婚。”这体现了他们大部分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对婚 姻没有严肃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离婚是一件大事,轻率离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希望婚姻能 持续长久。有一个美国留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认为:“ Couple decides to stay together. It is for the couple not for the children. Marriage is given by God and we should honor Him.(婚姻是上帝 赐予的,夫妻应该选择守护他们的婚姻,为了他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她是一个基督徒,所以会根据 宗教信仰做出选择。她觉得与另外一个人结婚是一种缘分,是由上帝安排的,为了尊重上帝所作的决定, 她会尽最大努力维持这段婚姻 文化印象 采访过程中,我们问那些外国留学生在他们来中国之前知道哪些中国城市,他们中大多数人回答北 京,上海还有南京。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而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而其他 的城市就鲜有人知了。可见要使外国对中国能有更多的了解,中国方面在宣传工作上仍需做得更到位。 71.43%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认为中国人缺乏环保意识,只认金钱。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 越被世界认同,很多外国人被中国吸引,来这里学习中文,研究中华文化。来到中国后,66.7%的外国留学 生们觉得中国文化没有想象的呆板,更加有生命力。同时他们认为我们有些不好的地方:一些中国人不讲 文明,乱闯红绿灯,随地吐痰:中国城市过于拥挤,太闹,污染严重。来到中国后,留学生们会通过与中 因同学的交流来了解中国,但更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中国的城市:更具现代气息 的大城市(上海、北京等),中国汉文化发祥地(河南、西安等)和其他自然风光优美的地区,对外国留学 生来说吸引力基本平分秋色,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的吸引力则稍胜一筹 留学生最想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流利的中文读写交流能力,建立与中国朋友(包括老师,同学) 的友谊。他们对复旦的主要印象是:基础设施建设好(光华楼,住宿.教室.图书馆等),有人文气息.学术 氛围好。60%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这段期间,若有机会,会尝试学习中国文化,比如中国功夫,中国民乐 等,而40%的留学生表示不会去学习,但会尝试了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8 3 恋爱与婚姻 看过许多好莱坞大片,你也许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西方人也像电影中的一样,恋爱一见钟情,相识 24 小时内发生关系,校园里十七八岁的学生个个恋爱经验丰富,甚至还因为没有性生活经历而被嘲笑。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西方人对性的开放度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婚恋”板 块中,在“您对中学生发生性关系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的选项中,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都选择了 “太早了”,也就是说,美国人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实际年龄要比我们原先认为的大许多。我们通过访谈 还了解到,在美国,青少年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学校,一般来说,美国父母在谈及“性”这方面的话题 时会很坦然。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父母要保守多了,若不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提及这一 话题。再来看美国父母对子女谈恋爱的态度,在对“你父母会为自己的孩子还没恋爱过而焦急吗?”的回 答中,有 66.7%的美国人选择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洲学生(日本和韩国居多)与美国学生回答基本一致,只是在“如果中学毕业了,您还没恋爱, 您会?”这个问题的观点上差异较大,几乎所有的亚洲学生都认为中学生未恋爱是很正常的,而美国学生 中选择“认为这样不好”的人数高达一半。这说明相对于亚洲学生来说,美国学生在谈恋爱问题上更为开 放。 我们再来看婚姻家庭方面,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夫妻两方出现了极大的矛盾,双方之间已经 没有爱情,您认为”,绝大部分留学生(未婚)选择了第一个选项,即“为了保全家庭的完整,给孩子一个 完整的家,所以忍一忍,不离婚。”这体现了他们大部分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对婚 姻没有严肃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离婚是一件大事,轻率离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希望婚姻能 持续长久。有一个美国留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认为:“Couple decides to stay together. It is for the couple not for the children. Marriage is given by God and we should honor Him.(婚姻是上帝 赐予的,夫妻应该选择守护他们的婚姻,为了他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她是一个基督徒,所以会根据 宗教信仰做出选择。她觉得与另外一个人结婚是一种缘分,是由上帝安排的,为了尊重上帝所作的决定, 她会尽最大努力维持这段婚姻。 4 文化印象 采访过程中,我们问那些外国留学生在他们来中国之前知道哪些中国城市,他们中大多数人回答北 京,上海还有南京。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而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而其他 的城市就鲜有人知了。可见要使外国对中国能有更多的了解,中国方面在宣传工作上仍需做得更到位。 71.43%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认为中国人缺乏环保意识,只认金钱。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越来 越被世界认同,很多外国人被中国吸引,来这里学习中文,研究中华文化。来到中国后,66.7%的外国留学 生们觉得中国文化没有想象的呆板,更加有生命力。同时他们认为我们有些不好的地方:一些中国人不讲 文明,乱闯红绿灯,随地吐痰;中国城市过于拥挤,太闹,污染严重。来到中国后,留学生们会通过与中 国同学的交流来了解中国,但更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中国的城市:更具现代气息 的大城市(上海、北京等),中国汉文化发祥地(河南、西安等)和其他自然风光优美的地区,对外国留学 生来说吸引力基本平分秋色,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的吸引力则稍胜一筹。 留学生最想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流利的中文读写交流能力,建立与中国朋友(包括老师,同学) 的友谊。他们对复旦的主要印象是:基础设施建设好(光华楼 .住宿.教室.图书馆等),有人文气息.学术 氛围好。60%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这段期间,若有机会,会尝试学习中国文化,比如中国功夫,中国民乐 等,而 40%的留学生表示不会去学习,但会尝试了解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5小结 外国留学生因为成长的环境、文化背景等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待事物、处理事务的 态度与方式也与我们不同。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他们,做到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所接触到的人。对留 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之交流和相处,使得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更加畅通,更加有成 调查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问卷与访谈的统计样本没有做到足够大、足够分散,使得被调查对象的国籍 及专业过于集中,这些都可能导致所做结论的一定片面性。对留学生的探讨仅限于一些方面,并没有做十 分全面的探讨,如心理障碍、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等。 小组人员分工及投入情况 小组名单 讨论部分 问卷部分 Ppt部分 调查报告部分访谈 顾正莹|组织小组讨论 1复旦学1复旦学习2复 1复旦组织、参与对 习2复旦生活4旦生活之国际学习24精神留学生朋友 中国印象三部文化节与留学面貌两部分调的访谈 分问卷题目编生家做客部分查报告编写 写:电子版问卷ppt的制作 调查报告最后 发放与回收 整合与修改 刘梦眉参加每次讨论3婚恋部分问卷3婚恋部分ppt3婚恋部分调 题目编写:纸质制作 查报告编写 版问卷发放与 调查报告整合 侯泽华参加每次讨论 2复旦生2复旦生活部分 2.1-2参与、总结对 活3婚恋部分ppt制作 3复旦生活部留学生朋友 问卷题目编写 分调查报告编的访谈 问卷样本统计 赵安参加每次讨论1复旦学习部分4中国印象部分 4中国 问卷题目编写:pt制作 印象部分调查 问卷样本统计 报告编写 胡丁力参加每次讨论 编写文化冲 突方面的访 谈问题 调查问卷见下页 感谢您的批阅0(∩_n)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9 5 小结 外国留学生因为成长的环境、文化背景等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待事物、处理事务的 态度与方式也与我们不同。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他们,做到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所接触到的人。对留 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之交流和相处,使得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更加畅通,更加有成 效。 调查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问卷与访谈的统计样本没有做到足够大、足够分散,使得被调查对象的国籍 及专业过于集中,这些都可能导致所做结论的一定片面性。对留学生的探讨仅限于一些方面,并没有做十 分全面的探讨,如心理障碍、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等。 小组人员分工及投入情况 小组名单 讨论部分 问卷部分 Ppt 部分 调查报告部分 访谈 顾正莹 组织小组讨论 1复旦学 习 2 复旦生活 4 中 国 印象 三 部 分 问 卷题 目 编 写;电子版问卷 发放与回收 1 复旦学习 2 复 旦生活之国际 文化节与留学 生家做客部分 ppt 的制作 1 复 旦 学习 2.4 精神 面貌两部分调 查报告编写; 调查报告最后 整合与修改 组织、参与对 留学生朋友 的访谈 刘梦眉 参加每次讨论 3婚恋部分问卷 题目编写;纸质 版 问 卷发 放 与 回收 3 婚恋部分 ppt 制作 3 婚恋部分调 查报告编写; 调查报告整合 侯泽华 参加每次讨论 2复旦生 活 3 婚恋部分 问卷题目编写; 问卷样本统计 2 复旦生活部分 ppt 制作 2. 1-2 .3 复旦生活部 分调查报告编 写 参与、总结对 留学生朋友 的访谈 赵安 参加每次讨论 1复旦学习部分 问卷题目编写; 问卷样本统计 4 中国印象部分 ppt 制作 4 中 国 印象部分调查 报告编写 胡丁力 参加每次讨论 编写文化冲 突方面的访 谈问题 调查问卷见下页 感谢您的批阅~O(∩_∩)O~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及对个别问题看法的调查 复旦学习的调查 复旦生活的调查 对婚恋看法的调查 对中国印象的调查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课程留学生课题小组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们是复旦大学应用伦理课程留学生课题组的调查员,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复旦大学留学生学习 生活及对个别问题看法的调查”的调研活动。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攴持与合作。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 和真实想法在问卷上做出选择,协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将对您所回答的内容绝对保密。 基本信息 性别:①男 ②女 入校年份 年级:①大一②大二③大三④大四⑤其它 您的专业是 您的国籍是 说明:本问卷共五页,若无特殊标记,每题只选择一个选项 第一部分:复旦学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0 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学习生活及对个别问题看法的调查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课程留学生课题小组 基本信息 性别: ①男 ②女 入校年份 ___________ 年级: ①大一 ②大二 ③大三 ④大四 ⑤其它 您的专业是 _______ 您的国籍是 _______ 说明:本问卷共五页,若无特殊标记,每题只选择一个选项 第一部分:复旦学习 复旦学习的调查 复旦生活的调查 对婚恋看法的调查 对中国印象的调查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们是复旦大学应用伦理课程留学生课题组的调查员,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复旦大学留学生学习 生活及对个别问题看法的调查”的调研活动。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合作。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 和真实想法在问卷上做出选择,协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将对您所回答的内容绝对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