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 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 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 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 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 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 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 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 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 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 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 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 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 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紊”,透出来一股僵腐之 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 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 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道貌岸然”,恰好 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 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 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 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 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 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 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
- 1 -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 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 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 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 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 “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 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 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 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 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 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 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 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 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 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 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 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 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 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 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 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 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 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 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 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
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 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 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 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也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 C.“恭”按照宋明以来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也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 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 侵入而亏损。 C.“俨然让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 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 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 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 的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 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 慢之心 【答案】1.D2
- 2 - 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 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 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 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 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也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 “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 “恭”按照宋明以来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 “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也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 响和蒙蔽。 B.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 侵入而亏损。 C. “俨然让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 行为的目的。 D. “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 致志的益处。 3. 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 同的含义。 B. 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 的发展。 C. 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 导意义。 D. 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 慢之心。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考査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原则,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重点阅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和前后相关语 境,捕捉该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对分析。D项,“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 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分析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 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 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 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 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 离”了。故选D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分析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 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 其他宗教。C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分析有误, 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 签。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分析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 ‘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故选B项。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 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分析。D项,从第 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 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 不符,更非作者的观点。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
- 3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的原则,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重点阅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和前后相关语 境,捕捉该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对分析。D 项,“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 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分析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 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 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 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 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 离”了。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几乎所有的宗教”分析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 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定”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 其他宗教。C 项,“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分析有误, 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 签。D 项,“后来被儒家借用”分析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 ‘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故选 B 项。 【3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 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分析。D 项,从第 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 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 不符,更非作者的观点。故选 D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
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 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 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 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 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 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 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 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 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 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 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 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 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 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 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 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 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 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 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 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
- 4 - 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 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 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 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 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 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 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 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 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 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 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 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 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 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 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 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 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 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 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 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
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 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 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 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 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 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 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 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 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 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 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 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5.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己 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 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 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 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 历史的教科书” 【答案】4.B5.①时间跨度之大,凸显出“震柳”生命的顽强,进而传递出对生命的讴 歌:②时间跨度之大,能引发读者对“震柳”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及其苦难进行联想与思考
- 5 - 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 28 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 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 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 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 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 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 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 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 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 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 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 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 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5. 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 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 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 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 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6.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 历史的教科书”。 【答案】4. B 5. ①时间跨度之大,凸显出“震柳”生命的顽强,进而传递出对生命的讴 歌;②时间跨度之大,能引发读者对“震柳”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及其苦难进行联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