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5年普通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査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2)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3),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5)_,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芋园张君传 [清]刘大櫆 张君,桐城人,字珊骨,别字芋园。大学士文端之孙,工部侍郎廷璨之子也。中 雍正乙卯乡试。 当是时,君之尊府及君之伯父相国皆在天子左右,其伯叔兄弟多系官中外,家事 繁殷,惟君能以一身任之。少司空视学江苏,兢业自持,其所拔文章,必命君 再三誊校,收弃宜当,号称得人,惟君之用力为多。邑东溪水自龙眠两山奔流数 十里,其势汹呶°。相国创建石桥以利民涉,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早夜勤 视,三年乃成。其后日久,桥渐崩塌,司空捐金筑坝捍堤,惟君能督工辛勋 堤外居民恃以无恐。堤既成,君更勒石以记其事。文端创立义田,司空增立公田 惟君出纳赈施,能不遗不滥。乾隆乙亥、丙子,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 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谷价既平,民食乃裕。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 之仓,丰则出贷,以收薄息;歉则出粜,以平市价。邑有同善之会,所以济死不 能敛、敛而暴骸骨于野者,惟君能増益其费,日月滋长,恩施遍于闾阎 君天性克勤。司空尝训之曰:“天与一日之年,必有一日之事。”惟君能秉承其 教,不惮烦劳,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其于古人成败 得失、因革损益之宜,能罗列于胸中。尤详礼制,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 人尽其意以去。盖君之才足有为如此。惜平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 赞曰:当雍正之时,桐城张氏之贵显,震惊天下,而芋园独以乡举终其身。夫岂 力不能及,盖淡泊为志,不汲汲于荣利以致然也。呜呼,岂不贤哉! (摘编自《刘大櫆集·卷五》) 【注】①少司空:清时对工部侍郎的俗称,这里指张君的父亲张廷璨,下文的“司 空”也指张廷璨。②呶:喧闹。③勋:辛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更勒石以记其事勒:雕刻 B.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倡:率先。 C.君天性克勤克:能够。 D.其于古人成败得失、因革损益之宜因:顺着。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张君“才足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收弃宜当,号称得人 ②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
福建省 2015 年普通高中毕业班 4 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芋园张君传 [清]刘大櫆 张君,桐城人,字珊骨,别字芋园。大学士文端之孙,工部侍郎廷瑑之子也。中 雍正乙卯乡试。 当是时,君之尊府及君之伯父相国皆在天子左右,其伯叔兄弟多系官中外,家事 繁殷,惟君能以一身任之。少司空①视学江苏,兢业自持,其所拔文章,必命君 再三誊校,收弃宜当,号称得人,惟君之用力为多。邑东溪水自龙眠两山奔流数 十里,其势汹呶②。相国创建石桥以利民涉,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早夜勤 视,三年乃成。其后日久,桥渐崩塌,司空捐金筑坝捍堤,惟君能督工辛勚③, 堤外居民恃以无恐。堤既成,君更勒石以记其事。文端创立义田,司空增立公田, 惟君出纳赈施,能不遗不滥。乾隆乙亥、丙子,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 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谷价既平,民食乃裕。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 之仓,丰则出贷,以收薄息;歉则出粜,以平市价。邑有同善之会,所以济死不 能敛、敛而暴骸骨于野者,惟君能增益其费,日月滋长,恩施遍于闾阎。 君天性克勤。司空尝训之曰:“天与一日之年,必有一日之事。”惟君能秉承其 教,不惮烦劳,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其于古人成败 得失、因革损益之宜,能罗列于胸中。尤详礼制,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 人尽其意以去。盖君之才足有为如此。惜乎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 赞曰:当雍正之时,桐城张氏之贵显,震惊天下,而芋园独以乡举终其身。夫岂 力不能及,盖淡泊为志,不汲汲于荣利以致然也。呜呼,岂不贤哉! (摘编自《刘大櫆集·卷五》) 【注】①少司空:清时对工部侍郎的俗称,这里指张君的父亲张廷瑑,下文的“司 空”也指张廷瑑。②呶:喧闹。③勚:辛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更勒石以记其事 勒:雕刻。 B.岁凶民饥,司空捐米数百石以倡 倡:率先。 C.君天性克勤 克:能够。 D.其于古人成败得失、因革损益之宜 因:顺着。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张君“才足有为”的一组是(3 分) ① 收弃宜当,号称得人 ② 工程浩繁,惟君能董其役
③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之仓 ④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 ⑤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 ⑥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人尽其意以去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记述张君的才能和作为,表达作者的褒扬之意 B.张君善于管理事务,公田和义田的钱物收支处置得当,做到不遗漏不滥用。 C.张君在乡里筹建同善会,用来救助那些亲人死后无力安葬的人家,广施恩泽。 D.作者敬佩张君家世显贵而不热衷名位利禄,中举后一直都在乡里,淡泊为志。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3分) 答 (2)惜乎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发阊门° [元]顾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2分) 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鲁肃向刘备讨荆州,孔明借口刘表尚在,荆襄九郡都是刘表地盘;刘备以刘 琦尚幼、刘表托付辅佐侄儿为由,哄骗鲁肃回去。(《三国演义》 B.贾雨村逢遇大赦,出牢后被削职为民。路上遇见甄士隐,甄士隐道出宝玉的 来历,并说宝玉的尘缘已满,还归了太虚幻境。(《红楼梦》) C.觉新成绩优良,打算继续深造,中学毕业后父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他非常 痛苦,极力反抗,但很快又陶醉于新婚的幸福。(《家》) D.冯云卿放高利贷盘剥农民,挣到不少家产。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便依顺 姨太太心愿,举家搬到上海,做起“海上寓公”。(《子夜》) E.欧也妮收到夏尔的来信,得知他急需一笔钱,就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送给他。 夏尔流着泪下跪接受了,并回赠欧也妮首饰盒。(《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③ 既又以其余米,立永惠之仓 ④ 日出辄兴,夜分犹不寐 ⑤ 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 ⑥ 邑人吉凶之仪,纷来取质,能人尽其意以去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记述张君的才能和作为,表达作者的褒扬之意。 B.张君善于管理事务,公田和义田的钱物收支处置得当,做到不遗漏不滥用。 C.张君在乡里筹建同善会,用来救助那些亲人死后无力安葬的人家,广施恩泽。 D.作者敬佩张君家世显贵而不热衷名位利禄,中举后一直都在乡里,淡泊为志。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惟君更牵率诸弟,舟运湘湖米至。(3 分) 答: (2)惜乎其仅见于乡闾,未得施之邦国也。(3 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发阊门① [元]顾 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②,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2 分) 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 分) 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鲁肃向刘备讨荆州,孔明借口刘表尚在,荆襄九郡都是刘表地盘;刘备以刘 琦尚幼、刘表托付辅佐侄儿为由,哄骗鲁肃回去。(《三国演义》) B.贾雨村逢遇大赦,出牢后被削职为民。路上遇见甄士隐,甄士隐道出宝玉的 来历,并说宝玉的尘缘已满,还归了太虚幻境。(《红楼梦》) C.觉新成绩优良,打算继续深造,中学毕业后父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他非常 痛苦,极力反抗,但很快又陶醉于新婚的幸福。(《家》) D.冯云卿放高利贷盘剥农民,挣到不少家产。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便依顺 姨太太心愿,举家搬到上海,做起“海上寓公”。(《子夜》) E.欧也妮收到夏尔的来信,得知他急需一笔钱,就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送给他。 夏尔流着泪下跪接受了,并回赠欧也妮首饰盒。(《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病:难,不易。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关于修身的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孟子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修身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 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 成、实现融通。 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 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 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 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 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 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 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 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 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 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 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 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 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 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 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 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 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 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①(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注】诸?” (《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病:难,不易。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关于修身的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孟子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修身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 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 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 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 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 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 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 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 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 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 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 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 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 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 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 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 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 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 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 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
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 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9.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 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 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 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 并不大 10.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1.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 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岀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 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 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 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 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 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 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 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 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 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 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 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 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 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 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 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9.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 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 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 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 并不大。 10.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11.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 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 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 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 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 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 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 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 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 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 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 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 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 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 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 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 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 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 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 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 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 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 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 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 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 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 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 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 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 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 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 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 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 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 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剧痛。 D.第⑧段中写道,“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 棵大柏树”,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 E.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 作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3.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4.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陨石坑:地球上的字宙礼物盒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 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 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 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 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 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 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 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 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 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 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 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 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 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 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 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 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 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 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 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剧痛。 D.第⑧段中写道,“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 棵大柏树”,可以看出“我”对老家的记忆非常清晰。 E.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 作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3.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4.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陨石坑:地球上的宇宙礼物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