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专题 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 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占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 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 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 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 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 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 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 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 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 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 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种封 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
福建省 2009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专题 2009 年 4 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 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 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 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 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 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 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 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 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 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 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 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 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 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 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
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 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 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 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荚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 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英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 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 的—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英加工的,是诗意 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 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 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 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 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时真 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 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一个重要趋向,但进人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 人的审美加]二的,是诗意化的。 10.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 用分别是什么?(3分) 11.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4分) 参考答案
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 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 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 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荚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 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荚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 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 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荚加工的,是诗意 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 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 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 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5 分)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 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时真 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 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个重要趋向,但进人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 人的审美加]二的,是诗意化的。 10.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 用分别是什么?(3 分) 答: 11.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4 分) 答: 参考答案
9.BD(B,,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 10.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 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的观点。 11.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 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 言的。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 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 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 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 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 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 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 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 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 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 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 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 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 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 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
9.BD(B,,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 对) 10.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 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的观点。 11.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 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 言的。 2009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 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 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 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 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 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 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 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 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 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 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 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 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 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 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
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 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 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 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 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 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 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10.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分) 答: 1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三、(12分) 9。(5分) AE(A作者提出的建构“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 化”的意思并不是“统治全世界”,而是多元共存。E“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说法有误,选文只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向他种文化学习。)(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 分)
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 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 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 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 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 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 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 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10.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 分) 答: 1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 分) 答: 参考答案 三、(12 分) 9。(5 分) A E(A 作者提出的建构“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 化”的意思并不是“统治全世界”,而是多元共存。E “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说法有误,选文只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向他种文化学习。)(答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4分) 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论 证文化自觉要重视传统和创造的结合。(答对一点得2分) (3分) 精通并掌握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反观和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 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考虑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答对一点得1分) 2009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 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 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 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 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 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 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 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 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 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点隽爽,有 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 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与抽象的文字符号 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 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 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 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 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 大可在散文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 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 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 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现代散文具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与新诗、小说、戏 剧存在高下的分别 B.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 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10.(4 分) 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论 证文化自觉要重视传统和创造的结合。(答对一点得 2 分) 11.(3 分) ’ 精通并掌握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反观和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 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考虑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答对一点得 1 分) 2009 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 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 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 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 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 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 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 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 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 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点隽爽,有 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 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与抽象的文字符号。 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 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 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 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 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 大可在散文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 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 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 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5 分) A. 作者认为现代散文具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与新诗、小说、戏 剧存在高下的分别。 B.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 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