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永泰三中林美芳林滨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 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 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 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 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 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 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 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 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 ·祖巡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 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 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 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 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 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 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 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 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 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 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 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 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 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永泰三中 林美芳 林 滨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 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 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 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 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 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 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 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 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 •祖巡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 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 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 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 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 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 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 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 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 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 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 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 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 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 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 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 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B.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 上至国君的早朝。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 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 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 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 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 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D.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 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 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 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 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鹤,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 传统的“龙风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刀势画 王斌 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 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 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 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洛阳剪纸就是其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 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 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 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 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 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 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 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 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
A.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 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B.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 上至国君的早朝。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 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 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 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 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 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D.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 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 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 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 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鹤,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刀势画 王斌 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 年, 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 年,国 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 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 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 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 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 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 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 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 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 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 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
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 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 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 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您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 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 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 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 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 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 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 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 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髙悬挂的《白桦湖四 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 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 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 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 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 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 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 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 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 “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 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 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 说月刊》2012年10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 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 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 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您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 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 9 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 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 9 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 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 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 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 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 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 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 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 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 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 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 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 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 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 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 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 “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 1945 年 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 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 说月刊》2012 年 10 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 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 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 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 D.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 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5、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中秦百川创作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 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 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 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 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 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 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 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 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 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A.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 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秦百川那幅带血的剪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型精妙, 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 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 觉。 D.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 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5、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6、 小说中秦百川创作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 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 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 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 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 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 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 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 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 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 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 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 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 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 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 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 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 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 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 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 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岀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 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 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 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 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C.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 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 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 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 2017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 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 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 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8 日《湖南日 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 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 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 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 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9 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0 名 18~35 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 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 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C.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 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 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 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