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所能比拟。作为“中国文化节(年)”的主导者,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 府既能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活动档次和规模,增进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又能在组织民间 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文化节(年)”的过程中,大大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和团体走出去的进 所学校:孔子学院落户全球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辞世虽有2500多年之久,但以他命名的孔子学院,作 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正逐步在全球扎根 9月24日晚,马里兰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内,举行了一场以孔子为主题的中秋庆祝会。 100多名中美师生一边品尝美味的中秋月饼,一边观看孔子系列画像,交流着对中华文化的 心得。 “在我看来,孔子的思想、情操和修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东方古代美德,也正是当今 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我们需要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和,而不是不同文 明的对立和冲突。”马里兰大学副校长雷明顿对着一幅表现孔子杏坛讲学的画像感言道。 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参加活动的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学者伯恩德说,在孔子 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多了解中 国,这乃大势所趋。”他刚给两个女儿报了孔子学院的初级班,旨在从小培养她们对中国文 化的兴趣。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11月,是北美大陆首个孔子学院。在不到三年时 间里,学院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推介中国文化,在当地学术界打出了名声。雷明顿 对记者表示,为了加强中美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校方将继续大力支持孔子学院的工作,并在 资金、师资等方面予以保证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那一年,中国国家汉办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的计划正式启 动。从此,孔子学院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截至今年9月,全世界己有156个国家和地 区建立了175所孔子学院,这意味着每隔不到6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根据规划,到 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成功启示录:“国家强则文化盛,国家强则语言强。”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与中国国力和 影响力的上升密不可分,与随之而来的全球“汉语热”密不可分 孔子学院迅速扩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采取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国内学校派出汉 语教师,国外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国家汉办提供教材和业务指导。这一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国 内外学校的积极性和优势,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国外迅速增长的汉语培训需要。比起单靠政府 力量推广汉语,效率要高得多
文化活动所能比拟。作为“中国文化节(年)”的主导者,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 府既能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活动档次和规模,增进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又能在组织民间 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文化节(年)”的过程中,大大推动中国文化企业和团体走出去的进 程。 一所学校:孔子学院落户全球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辞世虽有 2500 多年之久,但以他命名的孔子学院,作 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正逐步在全球扎根。 9 月 24 日晚,马里兰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内,举行了一场以孔子为主题的中秋庆祝会。 100 多名中美师生一边品尝美味的中秋月饼,一边观看孔子系列画像,交流着对中华文化的 心得。 “在我看来,孔子的思想、情操和修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东方古代美德,也正是当今 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我们需要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和,而不是不同文 明的对立和冲突。”马里兰大学副校长雷明顿对着一幅表现孔子杏坛讲学的画像感言道。 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参加活动的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学者伯恩德说,在孔子 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多了解中 国,这乃大势所趋。”他刚给两个女儿报了孔子学院的初级班,旨在从小培养她们对中国文 化的兴趣。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 2004 年 11 月,是北美大陆首个孔子学院。在不到三年时 间里,学院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推介中国文化,在当地学术界打出了名声。雷明顿 对记者表示,为了加强中美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校方将继续大力支持孔子学院的工作,并在 资金、师资等方面予以保证。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那一年,中国国家汉办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的计划正式启 动。从此,孔子学院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展。截至今年 9 月,全世界已有 156 个国家和地 区建立了 175 所孔子学院,这意味着每隔不到 6 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根据规划,到 2010 年,全球将建成 500 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成功启示录:“国家强则文化盛,国家强则语言强。”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与中国国力和 影响力的上升密不可分,与随之而来的全球“汉语热”密不可分。 孔子学院迅速扩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采取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国内学校派出汉 语教师,国外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国家汉办提供教材和业务指导。这一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国 内外学校的积极性和优势,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国外迅速增长的汉语培训需要。比起单靠政府 力量推广汉语,效率要高得多
中国文化潮涌天下 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 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品三国》、《于丹论语 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呈现出影响力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的局面。无 论是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上,还是在通过产品出司提升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话语权”和 市场份额上,都亮点纷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大步走出国门,让世界越来越多地 了解了中国,并大大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亮点一致府主导、多方参与:文化交流跃上新台阶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讲起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玄奘抵达印度并见到一代名王—一戒日王。宾主一交谈,玄奘 才发现:戒日王虽然对遥远的大唐所知甚少,却非常神往。其中原因,是大唐创作的《秦王 破阵乐》早已流传到印度。戒日王“闻雅乐而慕圣土”,迫切希望早日与大唐建交。钱教授 说,由此可见,文化自古以来就在对外交往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人类文明发展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在当今时代,“文化外交”的作用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对此有充分认识,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 年来,探索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得对外文化交流跃上了新台阶 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阵阵“中国潮”的“文化年”、“文化节”,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张 醒目名片。而在“文化年”、“文化节”将文化集中推向世界的同时,文化传播的经常性和普 遍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批准在海外建立15个中国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高 频率、不间断地送到驻在国民众的家门口:以推动汉语传播等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成为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 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纵横捭阖,民间文化走出去同样可圈可点 2007年初,蒙古族风情音乐会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2007年3月,北京郊区农 民等表演的中国传统民俗节目,让好莱坞星光大道一时间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欢乐河流;少 林寺武僧团访问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对于中国人从被西方误读 的“裹脚加辫子”的形象中走出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得我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化 交流贡献奖”的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迈克尔·恺撤说,尤其是以“和谐”作为文化交流 的核心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 亮点二政策扶持、改革护航:文化出口致力于扭转“逆差” 除文化交流外,通过文化贸易输出文化产品,是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但长 期以来,严重的“文化逆差”,使得文化贸易成为我国的软肋 为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 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公布了《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对文化走出去给 予重点扶持:2005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全面启动,2006年有1000多种图书被纳入 对外推广计划的推荐书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资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中国深圳)国际文化 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搭建起拉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重要平台… 文化产品走出去还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国 有文化单位焕发活力,民营资本大量进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多策并举、多方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6年10月,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书业盛会一一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出版 业首次实现版权输出大于引进。整个2006年,内地图书、报纸、期刊出口与2005年相比
中国文化潮涌天下 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 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品三国》、《于丹(论语) 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呈现出影响力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的局面。无 论是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上,还是在通过产品出司提升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话语权”和 市场份额上,都亮点纷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大步走出国门,让世界越来越多地 了解了中国,并大大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亮点一 致府主导、多方参与:文化交流跃上新台阶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讲起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贞观七年(公元 633 年),玄奘抵达印度并见到一代名王——戒日王。宾主一交谈,玄奘 才发现:戒日王虽然对遥远的大唐所知甚少,却非常神往。其中原因,是大唐创作的《秦王 破阵乐》早已流传到印度。戒日王“闻雅乐而慕圣土”,迫切希望早日与大唐建交。钱教授 说,由此可见,文化自古以来就在对外交往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人类文明发展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在当今时代,“文化外交”的作用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对此有充分认识,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 年来,探索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得对外文化交流跃上了新台阶。 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阵阵“中国潮”的“文化年”、“文化节”,已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张 醒目名片。而在“文化年”、“文化节”将文化集中推向世界的同时,文化传播的经常性和普 遍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批准在海外建立 15 个中国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高 频率、不间断地送到驻在国民众的家门口;以推动汉语传播等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成为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已有 100 多个国家的 2000 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 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纵横捭阖,民间文化走出去同样可圈可点。 2007 年初,蒙古族风情音乐会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2007 年 3 月,北京郊区农 民等表演的中国传统民俗节目,让好莱坞星光大道一时间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欢乐河流;少 林寺武僧团访问了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对于中国人从被西方误读 的“裹脚加辫子”的形象中走出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得我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化 交流贡献奖”的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迈克尔·恺撤说,尤其是以“和谐”作为文化交流 的核心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 亮点二 政策扶持、改革护航:文化出口致力于扭转“逆差” 除文化交流外,通过文化贸易输出文化产品,是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但长 期以来,严重的“文化逆差”,使得文化贸易成为我国的软肋。 为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 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公布了《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对文化走出去给 予重点扶持;2005 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全面启动,2006 年有 1000 多种图书被纳入 对外推广计划的推荐书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资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中国(深圳)国际文化 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搭建起拉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重要平台…… 文化产品走出去还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国 有文化单位焕发活力,民营资本大量进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多策并举、多方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2006 年 10 月,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书业盛会——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出版 业首次实现版权输出大于引进。整个 2006 年,内地图书、报纸、期刊出口与 2005 年相比
种次增长2459%,数量增长37.6%,金额增长10.47% 影视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故宫》、《再说长江》、《小鲤鱼历险记》等剧目 广受海外市场欢迎,其中纪录片《故宫》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2006 年,有73部国产影片在44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发行放映,海外销售收入达19.1亿元人民 在电影、出版、演出、动漫等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一批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如湖南 三辰卡通集团通过“蓝猫”卡通形象走上国际舞台,截至目前,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 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 虽然扭转“文化逆差”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是国 内最大的以文化出口为主业的集团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张宇说:“现在的文化强国,大都是 通过商业手段来影响世界,如好莱坞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大本营。基于此,我们文化产 品走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潜力也非常大。” 亮点三重视创意、挖掘传统: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灵魂是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催生广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才能在世界上打造 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云南映象》无疑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名牌产品。出品人孙健君说:我们深深 体会到了创意的重要性。《云南映象》在海外演出时,改名为《香格里拉》。这是因为,上世 纪,一位外国作家写出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炮走红。看过此书的西方读者无不将中 国的“香格里拉”想象成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充满东方情调。对“香格里拉”这一潜在的 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创意,是《云南映象》在海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可以开掘的文化资源数不胜数。近年来, 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通过用现代创意来挖掘传统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功。 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岀品方是成立仅几年的上海城市舞蹈公司。2005年,他们 想出了一个用中国传统杂技嫁接西方古典芭蕾的点子,并邀请到屡获国际杂技界最高奖项 “金小丑奖”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担纲演出。就这样,一个手中既没有演员,也没有巨 额资金的民营文化企业,凭借着一个大胆的创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2006年初,杂技芭蕾《天鹅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院举行全球商业首演,取得了 巨大成功,并创下了中国演出团体在海外演出市场的最高“身价”。此后,《天鹅湖》接到了 德国、日本、美国、以色列、法国近一年的演出订单。初尝甜头后,城市舞蹈公司又先后推 出《霸王别姬》、《红楼梦》、《花木兰》等作品,并正在筹备为进军日本演出市场而量身定做 的舞剧《大唐贵妃》、《中华鼓舞》、《西游记》等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已成长为拥有多个品牌产品的知名文化企业。公司负责人 孙明章告诉记者,公司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用现代创意进行开掘。他说,上下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他们觉得,只要善于用创意重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国际市场的空 间还非常大,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亮点四适应需求、借船出海:探索走出去有效路径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熟悉国外受众的口味、缺乏成熟的营销渠道等,成为中国企 业遇到的重大障碍。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一语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 世界了解中国;而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则取决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今年8月,一部中法合拍、名为《中华小子》的26集动画片在法国获得重要奖项,并 且已成功销售到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导演张天晓告诉记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关键在于适应了国外市场的需求。 为适应外国观众的品味,中国的团队写出剧本后,法国电视台专门派出创意、设计人员, 对动画片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进行严密“审查”,一旦发现法国观众可能看不懂或者不喜
种次增长 24.59%,数量增长 37.6%,金额增长 10.47%。 影视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故宫》、《再说长江》、《小鲤鱼历险记》等剧目 广受海外市场欢迎,其中纪录片《故宫》被翻译成 6 种语言在 100 多个国家签约出售;2006 年,有 73 部国产影片在 44 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发行放映,海外销售收入达 19.1 亿元人民 币。 在电影、出版、演出、动漫等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一批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如湖南 三辰卡通集团通过“蓝猫”卡通形象走上国际舞台,截至目前,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 美国、印度尼西亚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 虽然扭转“文化逆差”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是国 内最大的以文化出口为主业的集团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张宇说:“现在的文化强国,大都是 通过商业手段来影响世界,如好莱坞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大本营。基于此,我们文化产 品走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潜力也非常大。” 亮点三 重视创意、挖掘传统: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灵魂是创意。只有创意,才能催生广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才能在世界上打造 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云南映象》无疑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名牌产品。出品人孙健君说:我们深深 体会到了创意的重要性。《云南映象》在海外演出时,改名为《香格里拉》。这是因为,上世 纪,一位外国作家写出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炮走红。看过此书的西方读者无不将中 国的“香格里拉”想象成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充满东方情调。对“香格里拉”这一潜在的 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创意,是《云南映象》在海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可以开掘的文化资源数不胜数。近年来, 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通过用现代创意来挖掘传统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功。 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出品方是成立仅几年的上海城市舞蹈公司。2005 年,他们 想出了一个用中国传统杂技嫁接西方古典芭蕾的点子,并邀请到屡获国际杂技界最高奖项— —“金小丑奖”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担纲演出。就这样,一个手中既没有演员,也没有巨 额资金的民营文化企业,凭借着一个大胆的创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2006 年初,杂技芭蕾《天鹅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院举行全球商业首演,取得了 巨大成功,并创下了中国演出团体在海外演出市场的最高“身价”。此后,《天鹅湖》接到了 德国、日本、美国、以色列、法国近一年的演出订单。初尝甜头后,城市舞蹈公司又先后推 出《霸王别姬》、《红楼梦》、《花木兰》等作品,并正在筹备为进军日本演出市场而量身定做 的舞剧《大唐贵妃》、《中华鼓舞》、《西游记》等。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已成长为拥有多个品牌产品的知名文化企业。公司负责人 孙明章告诉记者,公司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用现代创意进行开掘。他说,上下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他们觉得,只要善于用创意重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国际市场的空 间还非常大,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亮点四 适应需求、借船出海:探索走出去有效路径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熟悉国外受众的口味、缺乏成熟的营销渠道等,成为中国企 业遇到的重大障碍。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一语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 世界了解中国;而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则取决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今年 8 月,一部中法合拍、名为《中华小子》的 26 集动画片在法国获得重要奖项,并 且已成功销售到全球 34 个国家和地区。导演张天晓告诉记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关键在于适应了国外市场的需求。 为适应外国观众的品味,中国的团队写出剧本后,法国电视台专门派出创意、设计人员, 对动画片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进行严密“审查”,一旦发现法国观众可能看不懂或者不喜
欢的内容,就提出修改。这样的方式,使得《中华小子》刚刚制作出二十几分钟的宣传片, 就顺利拿到了法国电视台的前期投资,并在播出时受到广泛欢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加强合作、借船出海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 在去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企业开始与国外同行合作策划选题 和共同出版发行,以求生产出契合国际市场需求、符合国外读者口味的图书产品,如山东出 版集团与英国一家出版机构签署了合作开发英文版《孔子之路》的协议,中方提供文字和图 片资料,对方负责整体设计、编辑印刷及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柯林斯国际出版集团就出 版“中国当代文学精品丛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了约50部中国当代 经典文学作品的“菜单”,让对方“点菜”。 不过,专家也指出,要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海外,还必须有好的文化“摆渡者”。这 一角色的匮乏,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在强调中外合作、学习国 外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目前还急需培养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 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化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
欢的内容,就提出修改。这样的方式,使得《中华小子》刚刚制作出二十几分钟的宣传片, 就顺利拿到了法国电视台的前期投资,并在播出时受到广泛欢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加强合作、借船出海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 在去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企业开始与国外同行合作策划选题 和共同出版发行,以求生产出契合国际市场需求、符合国外读者口味的图书产品,如山东出 版集团与英国一家出版机构签署了合作开发英文版《孔子之路》的协议,中方提供文字和图 片资料,对方负责整体设计、编辑印刷及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柯林斯国际出版集团就出 版“中国当代文学精品丛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了约 50 部中国当代 经典文学作品的“菜单”,让对方“点菜”。 不过,专家也指出,要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海外,还必须有好的文化“摆渡者”。这 一角色的匮乏,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在强调中外合作、学习国 外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目前还急需培养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 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化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
突破瓶颈,文化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如何 突破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改变中国文化产品低水平生存的状态,成为当务之 突破一:从“低端”到“高端”,从“杂牌”到品牌 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曾在美国栽过一个跟头。 据媒体报道,赵本山率演出团于2月23日抵达美国加州,计划3月2日在纽约演出 场。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总共只卖出不到50张票。有趣的是,与纽约的场景相反,赵本山 及其团队2月24日晚在洛杉矶的演出却非常火爆,2000个座位的剧场涌进了3000余名观 众。原来,洛杉矶是全美东北籍移民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这恰恰证明,赵本山的艺术表演 还没有真正走向国外。 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瓶颈,就是中国文化企业品牌意识还很薄弱 正因为没有品牌赋予的“附加值”,中国许多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提不起“身价”。 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坦言,中国现在还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 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他说:“中国有五千年优秀的传 统文化,但是这种文化资源怎么转化成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这里面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也认为,缺乏品牌,尤其是缺乏高端品牌,使中国文 化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 “中华文化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以往,我们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的许多艺术可以不 客气地说是中低端艺术。”张宇痛心地说,我们请进国门的是高端艺术,如果输送出去的文 化产品质量相差甚远,又怎么可能将真实的中华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突破二:打造文化巨舰,扭转“文化逆差” 以五千年文明傲立全球的中国,却难以被称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巨人。 巨大的文化逆差不仅表现在我国的剧院、舞台上,而且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领域,包括 影视、出版、音乐、动漫等等 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大型文化历史读物《话说中国》被美国《读者文摘》买 走版权,被出版界视为巨大突破。令人尴尬的是,这个成绩与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 相比几乎微不足道。据称,该书的前5本被翻译成世界60多种文字,总计销量达到275亿 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周舜培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2004年我们向美国 输出了14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4068种,进出口比为290: 而今年七、八月,《变形金刚》又在中国狂卷2亿元票房。同期上映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动画力作《勇士》,尽管紧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最终也只获得600万元票房。勇士在 金刚面前变成了“烈士”。 实力悬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向外出击的又一大瓶颈。仅以动画产业为例,由美国迪斯 尼等公司主导的动漫产业,包括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内容,正成 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 为全美最大娱乐产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着2万亿日元的市值规模,动画产品出口值远 远高于钢铁出口值。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以《大闹天宫》写下辉煌的中国,却沦为动漫产 品的最大输入国 近年来,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以及美国迪斯尼音乐剧公司制作的 《狮子王》、《小熊维尼》络绎不绝地到来,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 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 突破三:努力为中国文化产业造“芯” 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经济舞台上,中国的许多文化企业仍然坚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生产方式,没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突破瓶颈,文化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如何 突破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改变中国文化产品低水平生存的状态,成为当务之急。 突破一:从“低端”到“高端”,从“杂牌”到品牌 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曾在美国栽过一个跟头。 据媒体报道,赵本山率演出团于 2 月 23 日抵达美国加州,计划 3 月 2 日在纽约演出一 场。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总共只卖出不到 50 张票。有趣的是,与纽约的场景相反,赵本山 及其团队 2 月 24 日晚在洛杉矶的演出却非常火爆,2000 个座位的剧场涌进了 3000 余名观 众。原来,洛杉矶是全美东北籍移民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这恰恰证明,赵本山的艺术表演 还没有真正走向国外。 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瓶颈,就是中国文化企业品牌意识还很薄弱。 正因为没有品牌赋予的“附加值”,中国许多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提不起“身价”。 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坦言,中国现在还缺乏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 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他说:“中国有五千年优秀的传 统文化,但是这种文化资源怎么转化成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这里面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也认为,缺乏品牌,尤其是缺乏高端品牌,使中国文 化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 “中华文化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以往,我们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的许多艺术可以不 客气地说是中低端艺术。”张宇痛心地说,我们请进国门的是高端艺术,如果输送出去的文 化产品质量相差甚远,又怎么可能将真实的中华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突破二:打造文化巨舰,扭转“文化逆差” 以五千年文明傲立全球的中国,却难以被称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巨人。 巨大的文化逆差不仅表现在我国的剧院、舞台上,而且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领域,包括 影视、出版、音乐、动漫等等。 2006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大型文化历史读物《话说中国》被美国《读者文摘》买 走版权,被出版界视为巨大突破。令人尴尬的是,这个成绩与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 相比几乎微不足道。据称,该书的前 5 本被翻译成世界 60 多种文字,总计销量达到 2.75 亿 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周舜培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2004 年我们向美国 输出了 14 种版权,而从美国引进版权 4068 种,进出口比为 290:1。 而今年七、八月,《变形金刚》又在中国狂卷 2 亿元票房。同期上映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动画力作《勇士》,尽管紧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最终也只获得 600 万元票房。勇士在 金刚面前变成了“烈士”。 实力悬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向外出击的又一大瓶颈。仅以动画产业为例,由美国迪斯 尼等公司主导的动漫产业,包括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内容,正成 为继 IT 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球经济热点。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 4 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 为全美最大娱乐产业。日本游戏市场每年创造着 2 万亿日元的市值规模,动画产品出口值远 远高于钢铁出口值。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以《大闹天宫》写下辉煌的中国,却沦为动漫产 品的最大输入国。 近年来,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以及美国迪斯尼音乐剧公司制作的 《狮子王》、《小熊维尼》络绎不绝地到来,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 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 突破三:努力为中国文化产业造“芯” 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经济舞台上,中国的许多文化企业仍然坚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生产方式,没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