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 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 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 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 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 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 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ˆ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 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 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丈化中体现了这 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 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 汤才是最佳之“至味ˆ.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 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 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 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 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 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 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 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 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 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 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 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 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叉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 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茶于是成为了僧 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 2016 届高三四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 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 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 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 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 节 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 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 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 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丈化中体现了这一 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 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 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 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 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 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 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 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 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 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 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 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 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 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 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 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叉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 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茶于是成为了僧 侣最理想的 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 寺修行 时
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ˆ来提神防 睡。“茶苏ˆ是一种将荼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 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 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 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荼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 系。佛家视悟得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ˆ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 要求要保持髙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荼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 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 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 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在唐 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体现 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 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 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 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 饮料。 C.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具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 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 禅修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 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髙境界:从 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髙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 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出消正廉 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 睡。“茶苏”是一种将荼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 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 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 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荼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 系。佛家视悟得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 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荼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 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 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 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在唐 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体现 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 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 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 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 饮料。 C.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具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 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 禅修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 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 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 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出消正廉 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 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 衔留任,赐人参、貂皮。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 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 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ˆ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 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 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 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 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 如素,习,总督査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 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 峙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 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則未有定期何如听其 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 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 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 运艘不齐。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竞寝。[来源Z*x*kCom] 擢按察使,教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 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 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 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 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 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 荛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 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 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 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 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 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 衔留任,赐人参、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 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 疑专擅获咎,师俭 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 不相能, 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 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 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 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 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 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 峙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 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 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 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 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 运艘不齐。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竞寝。[来源:Z*xx*k.Com]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 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 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 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 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 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 荛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 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 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 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 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 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 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 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 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殉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8—9题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8.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5分)[来源 Zxxk. Com]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ˆ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 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髙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的名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 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 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 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 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 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 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 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 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 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殉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 8—9 题。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8.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5 分)[来源:Zxxk.Com]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 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的名句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 选考题 请从 11、12 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 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 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 分) 乞 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 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 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 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 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
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 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 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 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 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 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 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 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 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 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祭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 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 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 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 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歇下 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 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奧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 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 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 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 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 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来源学科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 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 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 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 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 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 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 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 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 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 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 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 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 “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 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 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 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 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 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祭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 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 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 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 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歇下 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 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 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 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 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 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 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来源:学|科| 网]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 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 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 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 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 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 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 “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 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