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颍上一中2014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 聂锦芳 在我看来,对于《资本论》研究而言,“当代”确实是一个特定的视角,以此为 基点当然可以“激活”文本中一些过去关注不够乃至被忽略、被遮蔽的思想;然 而如果不注意限度和界域,它又会造成一种新的“片面”,致使另外一些思想被 忽略、被遮蔽:时易世变,到那时我们又必须回过头去反复“折腾”文本一一这 样,不同阶段的研究之间就只有否定、“断裂”而少有传承和积累。 比如说,过去冷战时期,在对《资本论》主旨思想的阐释和概括中,我们特 别强调的是:它对“资本”本性的揭露和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制度的批判,它对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的指导作用,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融为一体而形成 的“《资本论》的逻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 关系的原理的论证,等等。而现在身处全球化时代,很多论者又从中读出:资本 本性的二重性、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资本的逻辑”及其结构化特征, 对国家与市场关系和“虚拟资本”的新思考,等等。这样,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 思潮的转换,《资本论》研究成为一种“时尚化”追求,而缺少了科学性、客观 性和恒定性。 究其实,在上述两种不同时间段的讨论中,阐释的观点相异但研究方式却是 一致的。即都不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勾勒问题,阐释思想,而是从时代“问题” 出发去观照文本。而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问题,并不自文本中来,而是在研究者介 入文本之前就摆在那里了,它们一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实践中的 所谓重大问题,二是目前流行的社会思潮或哲学观念,三是研究者个人感兴趣的 问题或者自己创设的观点。由于解读者研究《资本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或者不 仅仅是为了弄清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的原始状况,而首先在于寻找对现有问题的 说明、解释和论证,这就自然会使得解读者在解读时省略文本硏究的许多必要步 骤。比如,他一般不会对《资本论》的全部著述做通盘考虑,特别是那些散乱的 但篇幅巨大的手稿和笔记等会被弃之不顾,而往往只会选择那些成型、定稿的部 分;同时对成型、定稿的作品他也不会全面研究,而是从中挑选那些表述明确 与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段落,即根据当代问题到文本中去寻章摘句。毫无疑 问,按照这样一种解读思路,文本本身只被置于工具或者手段的地位,《资本论》 思想的完整性必然被肢解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直在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作辩护,而且大多数学 者认为突出“问题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或惟一途径。然而这种思路 只是一种循环论证:它从问题出发,到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文本中找到 关于这些问题的说明,以为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该问题的重要性,最后又回到该问 题。实际来说,这种循环对于该问题本身没有增添多少信息量,因为就它所关涉 到的社会现象而言,《资本论》的时代肯定不如现在这般复杂和多样。当然,对 于我们时代的问题,单纯从马克思文本中发掘,也并不能为这一问题的当代解决 找到真正的出路 而从《资本论》文本本身出发的思路,虽然最初提炼和抽象的是文本中的问 题和思想,但上述各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廓清了它们产生的文本背景、原初含义
安徽怀远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颍上一中 2014 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 聂锦芳 在我看来,对于《资本论》研究而言,“当代”确实是一个特定的视角,以此为 基点当然可以“激活”文本中一些过去关注不够乃至被忽略、被遮蔽的思想;然 而如果不注意限度和界域,它又会造成一种新的“片面”,致使另外一些思想被 忽略、被遮蔽;时易世变,到那时我们又必须回过头去反复“折腾”文本——这 样,不同阶段的研究之间就只有否定、“断裂”而少有传承和积累。 比如说,过去冷战时期,在对《资本论》主旨思想的阐释和概括中,我们特 别强调的是:它对“资本”本性的揭露和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制度的批判,它对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的指导作用,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融为一体而形成 的“《资本论》的逻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 关系的原理的论证,等等。而现在身处全球化时代,很多论者又从中读出:资本 本性的二重性、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资本的逻辑”及其结构化特征, 对国家与市场关系和“虚拟资本”的新思考,等等。这样,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 思潮的转换,《资本论》研究成为一种“时尚化”追求,而缺少了科学性、客观 性和恒定性。 究其实,在上述两种不同时间段的讨论中,阐释的观点相异但研究方式却是 一致的。即都不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勾勒问题,阐释思想,而是从时代“问题” 出发去观照文本。而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问题,并不自文本中来,而是在研究者介 入文本之前就摆在那里了,它们一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实践中的 所谓重大问题,二是目前流行的社会思潮或哲学观念,三是研究者个人感兴趣的 问题或者自己创设的观点。由于解读者研究《资本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或者不 仅仅是为了弄清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的原始状况,而首先在于寻找对现有问题的 说明、解释和论证,这就自然会使得解读者在解读时省略文本研究的许多必要步 骤。比如,他一般不会对《资本论》的全部著述做通盘考虑,特别是那些散乱的 但篇幅巨大的手稿和笔记等会被弃之不顾,而往往只会选择那些成型、定稿的部 分;同时对成型、定稿的作品他也不会全面研究,而是从中挑选那些表述明确、 与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段落,即根据当代问题到文本中去寻章摘句。毫无疑 问,按照这样一种解读思路,文本本身只被置于工具或者手段的地位,《资本论》 思想的完整性必然被肢解。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直在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作辩护,而且大多数学 者认为突出“问题意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或惟一途径。然而这种思路 只是一种循环论证:它从问题出发,到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文本中找到 关于这些问题的说明,以为这就进一步证实了该问题的重要性,最后又回到该问 题。实际来说,这种循环对于该问题本身没有增添多少信息量,因为就它所关涉 到的社会现象而言,《资本论》的时代肯定不如现在这般复杂和多样。当然,对 于我们时代的问题,单纯从马克思文本中发掘,也并不能为这一问题的当代解决 找到真正的出路。 而从《资本论》文本本身出发的思路,虽然最初提炼和抽象的是文本中的问 题和思想,但上述各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廓清了它们产生的文本背景、原初含义
以及不同思路和意义演变与当代体征,这样我们既看到历史的延续和累积,也能 把握创新与重构的机缘,使马克思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地呈现出来。而这种 方式超越其他群体的观照的意义在于,在思想史的进程中凸现了《资本论》及其 思想的价值,这是为那种旨在单纯图解社会现实问题和流行的思想观念而研读文 本的方式所不可能达及的收获。 我们看到,这样的《资本论》研究并没有回避现实性问题,而是把历史原貌 的追寻、思想史的考辨与对现实的观照、省思联系起来。但试图使《资本论》卓 越的思想所具有的方法论价值体现在对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的直接解决上,这种 “当代性”诉求是一种合理的期待还是过分的苛求呢?从资本所开辟的“世界历 史”的运演看,今天与《资本论》的时代相比,虽然尚有诸多本质上的相似性、 同构性,但在社会结构要素增多、社会现象空前复杂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资本论》当代解释力的界域,正视时代变迁所导 致的差别。 总之,我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不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去 文本中寻求解决方案,或者单纯靠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或当代流行的思潮和方法 去“挖掘”和“阐释”其思想,而是在扎实的文本、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 20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评价《资本 论》中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选自2013年8 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资本论》研究中“当代”视角的说法,正确一项是(3分) A.以“当代”为基点可以激活文本中一些过去关注不够甚至被忽略被遮蔽的思 想 B.“当代”视角会造成新的片面,导致另外一种思想被忽略和遮蔽。 C.时易世变,“当代”视角导致不同阶段的研究之间只有否定断裂,没有传承和 积累。 D.“当代”视角只有顺应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转换,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时尚 化追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一开篇省思忽视“当代”视角的运用限度和界域所造成的片面性,并举不 同阶段的《资本论》解读,指出《资本论》研究缺少科学性、客观性、恒定性 B.第三段重点写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问题的三个方面的来源,指出省略文本研究, 必然肢解《资本论》思想的完整性 C.第五、六段,作者提出从《资本论》文本本身出发的思路,能使马克思原初思 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呈现,揭示这一视角的意义,并提醒研究者注意《资本论》当 代解释力的界域。 D.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先提出《资本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再省思“当 代”视角的弊端,最后提出从文本本身出发去解决现实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学者们意识到突出“问题意识”是解决马克思思想 当代性的惟一途径或不二法门。 B.作者认为,冷战时期和全球化时代《资本论》研究,从时代问题出发观照文 本,不都是从文本出发去阐释思想,勾勒问题
以及不同思路和意义演变与当代体征,这样我们既看到历史的延续和累积,也能 把握创新与重构的机缘,使马克思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地呈现出来。而这种 方式超越其他群体的观照的意义在于,在思想史的进程中凸现了《资本论》及其 思想的价值,这是为那种旨在单纯图解社会现实问题和流行的思想观念而研读文 本的方式所不可能达及的收获。 我们看到,这样的《资本论》研究并没有回避现实性问题,而是把历史原貌 的追寻、思想史的考辨与对现实的观照、省思联系起来。但试图使《资本论》卓 越的思想所具有的方法论价值体现在对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的直接解决上,这种 “当代性”诉求是一种合理的期待还是过分的苛求呢?从资本所开辟的“世界历 史”的运演看,今天与《资本论》的时代相比,虽然尚有诸多本质上的相似性、 同构性,但在社会结构要素增多、社会现象空前复杂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资本论》当代解释力的界域,正视时代变迁所导 致的差别。 总之,我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不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去 文本中寻求解决方案,或者单纯靠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或当代流行的思潮和方法 去“挖掘”和“阐释”其思想,而是在扎实的文本、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 20 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评价《资本 论》中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选自 2013 年 8 月 27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资本论》研究中“当代”视角的说法,正确一项是(3 分) A.以“当代”为基点可以激活文本中一些过去关注不够甚至被忽略被遮蔽的思 想。 B.“当代”视角会造成新的片面,导致另外一种思想被忽略和遮蔽。 C.时易世变,“当代”视角导致不同阶段的研究之间只有否定断裂,没有传承和 积累。 D.“当代”视角只有顺应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转换,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时尚 化追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一开篇省思忽视“当代”视角的运用限度和界域所造成的片面性,并举不 同阶段的《资本论》解读,指出《资本论》研究缺少科学性、客观性、恒定性。 B.第三段重点写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问题的三个方面的来源,指出省略文本研究, 必然肢解《资本论》思想的完整性。 C.第五、六段,作者提出从《资本论》文本本身出发的思路,能使马克思原初思 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呈现,揭示这一视角的意义,并提醒研究者注意《资本论》当 代解释力的界域。 D.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先提出《资本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再省思“当 代”视角的弊端,最后提出从文本本身出发去解决现实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学者们意识到突出“问题意识”是解决马克思思想 当代性的惟一途径或不二法门。 B.作者认为,冷战时期和全球化时代《资本论》研究,从时代问题出发观照文 本,不都是从文本出发去阐释思想,勾勒问题
C.作者认为本着从文本出发的思路去研究《资本论》,没有回避现实性问题, 而是把追寻历史原貌、考辨思想史与观照省思现实联系起来 D.作者认为,在当代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不仅仅从现实问题出发去文 本中寻求解决方案,更要立足文本结合20世纪批判史重新评价。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与韩荆州①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 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 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 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 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 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 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 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 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 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 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白以此感溦,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 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②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 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 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 惟君侯图之 [注]①韩荆州,韩朝宗,时仼荆州长史。②谟猷(yωu):谋划,谋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吐握之事 躬:亲身,亲自 B.遍干诸侯 干:求取 C.安能自矜 矜:矜持 D.至于制作,积成卷轴 制作:作品,文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何令人之景慕 君何以知燕王 C.或以才名见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且人非尧舜 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借天下谈士之口,表明自己想认识韩荆州的迫切愿望,再化用典故,赞 扬韩荆州乐于提携后进的品格,又借毛遂的典故,表现李白一贯的自信。 B.第三段先赞扬韩荆州的为人,接着希望韩能礼待贤士,使自己施展才能。最 后从正面写出作者归附韩荆州的要求
C.作者认为本着从文本出发的思路去研究《资本论》,没有回避现实性问题, 而是把追寻历史原貌、考辨思想史与观照省思现实联系起来。 D.作者认为,在当代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不仅仅从现实问题出发去文 本中寻求解决方案,更要立足文本结合 20 世纪批判史重新评价。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与韩荆州①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 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 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 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 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 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 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 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 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 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 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 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②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 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 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 惟君侯图之! [注]①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② 谟猷(yóu):谋划,谋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躬吐握之事 躬:亲身,亲自 B.遍干诸侯 干:求取 C.安能自矜 矜:矜持 D.至于制作,积成卷轴 制作:作品,文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何令人之景慕 君何以知燕王 C.或以才名见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且人非尧舜 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借天下谈士之口,表明自己想认识韩荆州的迫切愿望,再化用典故,赞 扬韩荆州乐于提携后进的品格,又借毛遂的典故,表现李白一贯的自信。 B.第三段先赞扬韩荆州的为人,接着希望韩能礼待贤士,使自己施展才能。最 后从正面写出作者归附韩荆州的要求
C.第四段宕开一笔,力陈前朝美事,借以再次引起对韩荆州的赞扬,并阐明己 愿,恰到好处。 D.作为一篇干谒之作,李白语言夸张奔放,又富有气势,本文最终的目的是获 得对方提携,所以也免不了极尽阿谀之能事,显出其寒气丑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5分) 译 文 (2)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5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山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山在安徽当涂西北,唐时属和州。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 治上备受打击,长流远州,本诗作于作者被贬和州刺史任上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语言上又都有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9、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闾阎扑地 ;舸舰弥 津 。云销雨霁,彩彻区 明 。渔舟唱
C.第四段宕开一笔,力陈前朝美事,借以再次引起对韩荆州的赞扬,并阐明己 愿,恰到好处。 D.作为一篇干谒之作,李白语言夸张奔放,又富有气势,本文最终的目的是获 得对方提携,所以也免不了极尽阿谀之能事,显出其寒气丑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5 分) 译 文: (2)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5 分) 译 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山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山在安徽当涂西北,唐时属和州。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 治上备受打击,长流远州,本诗作于作者被贬和州刺史任上。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语言上又都有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 9、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 闾阎扑地, ;舸舰弥 津, 。云销雨霁,彩彻区 明。 , 。渔舟唱
晚寒 ,雁阵惊 。(王勃《滕王阁序》) [乙 (1)子曰:见贤思齐 焉 (《孔子语录》)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画船听雨 眠 (韦庄《菩萨蛮》其二) (4)间关莺语花底 滑, (白居易《琵琶 行》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 ,石破天惊逗秋 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残荷,生命的表情 林国强 在江南乡间行走,我被池塘中那一大片残荷所吸引。这里不见“小荷才露尖尖 角”“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壮观,呈现在眼前的是被 季节折卷了的枯叶和折曲了茎杆的残荷。细细欣赏,我发现残荷是那么的婀娜多 姿,它带来了深秋初冬的自然之美和生命表情。 荷,曾盛开过,开尽了生命里所有的光华,直至那花收冠,剩下一株纤 细的身姿静静地摇曳。纤细的身姿是为莲蓬准备的,那丰满的美,是生命存在的 种形式。如今,荷,已慢慢枯萎,暗灰色取代了生命的翠绿,那细细的身姿将 义无返顾与那莲籽一起,走完生命的全部旅程。那凄凉的美,也是生命存在的 种延续。因此,盛开是牛命,结束也是为了生命。只是呈现的表情不同而已 看到残荷的今天,怎能忘记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最美与心动。关于“枯中 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残荷,过往曾有不少传唱。古人也有擅长画残荷的大家, 多以冬日荷塘里败落枯叶为描摹对象,色彩上并不张扬,却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和 觉冲击力。不上大雅之堂的一池残荷,也成了文人心里温暖的乡情。我想,能 把拙扑的残荷当作一景,无疑是人文的造化。 残荷,正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颓枝败叶、余晖残蓬,然能清风秀骨,不 堕污泥的残荷,在生命尽头处呈现另一种美和精致,仿佛哀伤与己无关,用生命 记录的如此之美,如诗如画:它把头高高昂起,它把脊梁挺得直直,它一定想望 着远方。它们平衡地排列着,高高低低,老老小小,仿佛由父母,携着家眷一起 演出,一起追逐梦想。它们共同构成的姿态美韵,直逼你的眼球,仿佛可以渗进 你的内心,让你平添一种温暖,一种希望,一种感怀,一种敬意。那一刻,我仿 佛闻到了荷花的余香 残荷,是生命的引子。看似生命的终结,实则为来春的勃发积蓄力量。 因为没有了残荷的凄美,就没有来年那一塘映日荷花的风韵。残荷有英雄气,有
晚, ,雁阵惊 寒, 。(王勃《滕王阁序》) [乙] (1)子曰:见贤思齐 焉, (《孔子语录》)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画船听雨 眠。 (韦庄《菩萨蛮》其二) (4)间关莺语花底 滑, 。 (白居易《琵琶 行》)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 ,石破天惊逗秋 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 残荷,生命的表情 林国强 在江南乡间行走,我被池塘中那一大片残荷所吸引。这里不见“小荷才露尖尖 角”“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壮观,呈现在眼前的是被 季节折卷了的枯叶和折曲了茎杆的残荷。细细欣赏,我发现残荷是那么的婀娜多 姿,它带来了深秋初冬的自然之美和生命表情。 荷,曾盛开过,开尽了生命里所有的光华,直至那花收冠,剩下一株纤 细的身姿静静地摇曳。纤细的身姿是为莲蓬准备的,那丰满的美,是生命存在的 一种形式。如今,荷,已慢慢枯萎,暗灰色取代了生命的翠绿,那细细的身姿将 义无返顾与那莲籽一起,走完生命的全部旅程。那凄凉的美,也是生命存在的一 种延续。因此,盛开是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生命。只是呈现的表情不同而已。 看到残荷的今天,怎能忘记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最美与心动。关于“枯中 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残荷,过往曾有不少传唱。古人也有擅长画残荷的大家, 多以冬日荷塘里败落枯叶为描摹对象,色彩上并不张扬,却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和 视觉冲击力。不上大雅之堂的一池残荷,也成了文人心里温暖的乡情。我想,能 把拙扑的残荷当作一景,无疑是人文的造化。 残荷,正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颓枝败叶、余晖残蓬,然能清风秀骨,不 堕污泥的残荷,在生命尽头处呈现另一种美和精致,仿佛哀伤与己无关,用生命 记录的如此之美,如诗如画:它把头高高昂起,它把脊梁挺得直直,它一定想望 着远方。它们平衡地排列着,高高低低,老老小小,仿佛由父母,携着家眷一起 演出,一起追逐梦想。它们共同构成的姿态美韵,直逼你的眼球,仿佛可以渗进 你的内心,让你平添一种温暖,一种希望,一种感怀,一种敬意。那一刻,我仿 佛闻到了荷花的余香。 残荷,是生命的引子。看似生命的终结,实则为来春的勃发积蓄力量。 因为没有了残荷的凄美,就没有来年那一塘映日荷花的风韵。残荷有英雄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