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I、Ⅱ两卷,第1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 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 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共6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 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 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 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 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 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 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 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土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 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 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 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 I、Ⅱ两卷,第 1 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 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 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 I 卷(共 6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 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 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 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 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 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 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 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 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 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 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 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1.【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 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 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 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2.【答案】C【解析】C,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 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3.【答案】B【解析】B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 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 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33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 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 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1.【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 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 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 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2.【答案】C【解析】C,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 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3.【答案】B【解析】B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 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 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 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
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 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 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 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土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 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 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 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 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 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肱其橐①,尚 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 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古文鉴赏大辞典》) 【注】①肤:打开。橐(tu6):袋子,口袋。 4.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厌:满足 B.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 C.释秘演诗集序 释:解说、解释 D.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4.【答案】C【解析】C项,“释”与下文“浮屠”同义,指僧人,和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③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⑤北渡河, 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 壮也,遂欲往游焉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5.【答案】B【解析】①说的是石曼卿;③注意该句前有一个“然”字,说明这 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奇”;⑤是叙述其经历。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的开头说山林屠贩中必有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直到死也无人知 道,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B.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十分清爽,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 老一起痛饮大醉,而不能被当世所用。 C.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 欢乐,他的诗作髙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D.作者以极其简略的笔墨叙述了石曼卿和秘演二人的经历,发出“予乃见其盛 衰,则予亦将老矣”的感叹,寄寓着某种惆怅和不平。 6.【答案】B【解析】B项,石曼卿不能被当世所用,并非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 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7.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4分)
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 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 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 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 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 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 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 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 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①,尚 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 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古文鉴赏大辞典》) 【注】①胠:打开。橐(tuó):袋子,口袋。 4.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厌:满足 B.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 C.释秘演诗集序 释:解说、解释 D.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4.【答案】C【解析】C 项,“释”与下文“浮屠”同义,指僧人,和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 分)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③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 ⑤北渡河, 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 壮也,遂欲往游焉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5.【答案】B【解析】①说的是石曼卿;③注意该句前有一个“然”字,说明这 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奇”;⑤是叙述其经历。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序的开头说山林屠贩中必有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直到死也无人知 道,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B.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十分清爽,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 老一起痛饮大醉,而不能被当世所用。 C.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 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D.作者以极其简略的笔墨叙述了石曼卿和秘演二人的经历,发出“予乃见其盛 衰,则予亦将老矣”的感叹,寄寓着某种惆怅和不平。 6.【答案】B【解析】B 项,石曼卿不能被当世所用,并非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 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7.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4 分)
(2)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分) (3)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3分) 7.【答案】(1)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 颠狂也不满足。(2)因此,我曾经喜欢和曼卿交游,想通过他来暗暗访求天下 出奇的人物。(3)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合意的事 不得志地回到家乡。 【解析】(1)赋分点:“放”、“无所”、“从”及大意。(2)赋分点:“因 (之)”、“阴”及大意)(3)赋分点:“之”、“所”字结构、“困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不过我还认为 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无处 发挥才能的智谋雄伟不寻常之人,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 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 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 己迁就别人。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 狂也不满足。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亲的玩乐中得到。 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十。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遗弃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气节为髙。 两个人相处融合毫无嫌隙。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则在佛教中隐身,所以都是奇 男子。然而又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 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豪迈啊!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从他们交游,我也 常常上他们家。十年间,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知己朋友 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 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么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曼卿的诗清妙绝伦,可他更称道秘演的作品,以为典雅劲健,真有诗人的意 趣。秘演相貌雄伟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气。然而已经学了佛,也就没有 可用之处了,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是他自己又懒散而不爱惜,已经老 了,打开他的箱子,还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无处可去。听说东南地区多山水美景,那儿髙峰悬崖峭 拔险峻,长江波涛汹涌,很是壮观。便想到那儿去游玩。这就足以了解他人虽老 了可是志气尚在。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 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问题。(8分) 答张十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 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 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竹名,生长在水边。踯躅:杜 鹃花科,可供欣赏
(2)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3 分) (3)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3 分) 7.【答案】(1)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 颠狂也不满足。(2)因此,我曾经喜欢和曼卿交游,想通过他来暗暗访求天下 出奇的人物。(3)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合意的事, 不得志地回到家乡。 【解析】(1)赋分点:“放”、“无所”、“ 从”及大意。(2)赋分点:“因 (之)”、“阴”及大意)(3)赋分点:“之”、“所”字结构、“困”。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不过我还认为: 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无处 发挥才能的智谋雄伟不寻常之人,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 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 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 己迁就别人。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 狂也不满足。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亲的玩乐中得到。 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士。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遗弃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气节为高。 两个人相处融合毫无嫌隙。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则在佛教中隐身,所以都是奇 男子。然而又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 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豪迈啊!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从他们交游,我也 常常上他们家。十年间,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知己朋友, 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 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么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曼卿的诗清妙绝伦,可他更称道秘演的作品,以为典雅劲健,真有诗人的意 趣。秘演相貌雄伟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气。然而已经学了佛,也就没有 可用之处了,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是他自己又懒散而不爱惜,已经老 了,打开他的箱子,还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无处可去。听说东南地区多山水美景,那儿高峰悬崖峭 拔险峻,长江波涛汹涌,很是壮观。便想到那儿去游玩。这就足以了解他人虽老 了可是志气尚在。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 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问题。(8 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 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 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竹名,生长在水边。踯躅:杜 鹃花科,可供欣赏
8.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8.【答案】“竞”“闲”用的比较传神。(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 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 了出来。(1分)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 闲超脱,没有羁绊,更加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1分) 9.“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 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9.【答案】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 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1分)又有对自己从此 消沉下去的担心;(1分)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1分)又有对未来建 功立业的憧憬。(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每题1分,共6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怀良辰以孤往, (4) %(松=(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7)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8)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10.【答案】(1)门衰祚薄(2)茕茕孑立(3)或植杖而耘耔(4)云无心以出 岫(5)既窈窕以寻壑(δ)秋水共长天一色(⑦)潦水尽而寒潭清(8)声断衡阳 之浦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婺源归来 周伟苠 (1)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2)从婺源归来,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 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3)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 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4)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 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 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 (5)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 崇木堂等清代民居57幢。 (6)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 家乡修祠堂、建楼院。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7)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可以想象,当年致富后的婺源商人 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8)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 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 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
8.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 分) 8.【答案】“竞”“闲”用的比较传神。(1 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 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 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 了出来。(1 分)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 闲超脱,没有羁绊,更加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1 分) 9.“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 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4 分) 9.【答案】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 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1 分)又有对自己从此 消沉下去的担心;(1 分)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1 分)又有对未来建 功立业的憧憬。(1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6 小题,每题 1 分,共 6 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8)雁阵惊寒,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0.【答案】(1)门衰祚薄(2)茕茕孑立(3)或植杖而耘耔(4)云无心以出 岫(5)既窈窕以寻壑(6)秋水共长天一色(7)潦水尽而寒潭清(8)声断衡阳 之浦 三、(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婺 源 归 来 周伟苠 ⑴国庆长假,举家游了趟婺源。 ⑵从婺源归来,脑海里除了青山、古树、碧水,徽派古村落民居外,总 是萦绕着在思口镇延村参观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⑶我们此行婺源,是想远离纷繁的尘世,来到这个万山环抱、古道逶迤、 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小憩,获得这方山水的陶冶。 ⑷踏进婺源,我们已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雄美、瑰丽,体会到这里的毓 秀山川,碧水蓝天,旖旎风光。但让我震撼并为之沉重思索的却是那号称“天下 最美的乡村之一”的古村落民居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 ⑸沿着古石板铺就的街巷,我们走进了延村。这里完整地保存着余庆堂、 崇木堂等清代民居 57 幢。 ⑹明清时期,婺源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这些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在 家乡修祠堂、建楼院。延村民居正是婺源村落建筑鼎盛时期的缩影。 ⑺这里的民居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可以想象,当年致富后的婺源商人 相互攀比炫耀,使这些建筑从形态和规模上都表现出乡土村落少见的富贵之气。 ⑻无论是祠堂还是民居,都是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青 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这些建筑既渗透着时代的印记,又表现出浓郁的文 化气息和园林化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