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一中蒙城一中颍上一中怀远一中 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怀远一中考试时间:2015-5-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14题, 第Ⅱ卷第15至21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①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 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 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 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 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 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 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 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 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 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 恶的一种注脚。 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 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 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 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 件 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 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 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 影《槽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 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 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 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 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 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⑤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 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 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岀:“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 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
安徽淮南一中 蒙城一中 颍上一中 怀远一中 2015 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怀远一中 考试时间:2015-5-2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至 14 题, 第Ⅱ卷第 15 至 21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 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弃老习俗 ①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 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②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 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 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 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 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 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由此显现出民俗的 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 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由此可以 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 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 恶的一种注脚。 ③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 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 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 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 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这个贯串历史 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 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④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惠介拍摄的电 影《楢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 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达尔文在非洲考 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 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 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古代朝鲜也有这样的习俗。在那种 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 ⑤中国虽在广大地区流行过弃老习俗,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较,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 深入人心。诸子百家大都以老人为师,老人的智慧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王晓平 所著《佛典•志怪•物语》也特地指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摆脱 了弃老风俗,《左传》中的晋文公老年的谲诈,蹇叔的预见,都是对老者智慧的
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 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 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 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 超越。 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 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 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 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 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 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 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朝鲜和非洲的弃 老习俗。 D.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 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 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 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 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 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 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荆公①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 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 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 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 ④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
肯定。”屈原《离骚》中,傅说、吕望、宁戚都是被作为饱经风霜终被信用的贤 者来歌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智慧老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功绩传闻于世,由 此树立起“老人是个宝”、应孝养老人的普世观念和习俗,由此标志着社会文明 的一大跃进。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敬老的国家,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拨正和 超越。 1 与“弃老习俗”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时曾流行不养花甲老人,让其在弃老洞中自生自灭的习俗。且至今还 有弃老传说中的弃老洞遗迹存留。 B. 弃老习俗是在生存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或自身生 存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选择。 C. 从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遗弃老人的弃老习 俗,不独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为然。 D. 从各地弃老习俗来看,六十岁是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遗弃年龄。因为按照 当时的情况,六十岁已基本丧失劳动或繁衍能力。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开篇点题,指出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的传说,古时曾流行过不养老人 的习俗,令其在弃老洞内自毙,并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B. 第②段承接第①段,通过对大量寄死窑等的考察研究,诸多事实表明这种弃 老遗俗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也有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C. 第③段探究野蛮的弃老习俗曾经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③段构成并 列关系,指出其他国家民族也有弃老习俗,并先后列举了日本、朝鲜和非洲的弃 老习俗。 D. 第⑤段首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人是个宝” 的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接 着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智慧老人的传统,这种敬老观念和习俗的形成,标 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 3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怕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弃老行为,说明当时的弃老习俗,有 它存在的充分合理的理由。 B. 内在民俗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哪怕是残 酷的弃老行为,人们也觉得神圣而崇高。 C.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的优良传统,老人是个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 弃老习俗在中国并不具有普遍性。 D. 当今的敬老,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一大跃进,同时也 是对弃老这段历史的拨正和超越。 二. (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王荆公①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 嫁女?”荆公愕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 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选自曾纡《南游纪旧》)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 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 ④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
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 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⑤相近者。每在家中云 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荆公知制诰,工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 于地。是时潘夙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 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 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 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 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 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 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 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 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 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①王荆公:王安石。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④舍人:官名。⑤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 称司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效:学习 B.方知荆南知:主持 C.相属于道属:嘱托 D.秀公令就岸就:靠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诏许之大舟回旋久之 C.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D.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又十分爱这个女儿,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 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 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 垫,铺在厅堂地上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 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3分) 译文 2)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3分)
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 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⑤相近者。每在家中云: ‘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 于地。是时潘夙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颜 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 “ 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 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 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 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 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 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 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 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选自王铚《默记》) 【注】①王荆公:王安石。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④舍人:官名。⑤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 称司马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效:学习 B. 方知荆南 知:主持 C. 相属于道 属:嘱托 D. 秀公令就岸 就:靠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王荆公以次女适蔡卞 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 B. 诏许之 大舟回旋久之 C. 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 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D. 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 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王安石夫人骤然成为大贵人家,又十分爱这个女儿,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 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 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 邻居,想叫儿辈们观察其言行举止并向他学习。 C. 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用稻草麦秆当褥 垫,铺在厅堂地上睡觉。被送信人误认为是老兵。 D. 王安石简朴低调,去迎接秀公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到来时又是擂鼓摇 旗,又是派人高声喝道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3 分)
译文: (3)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8-9题。(8分) 安阳好 (宋)韩琦 安阳①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髙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经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注】①安阳,既是词人的故乡,也是宦游几十年后回来镇守的地方。这里远在 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州重镇 8.该词题为“安阳好”,请结合全词,简析安阳之“好”。(4分) 答: 9.有人说“和气镇飞浮”一句蕴藉着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豪。你是否 同意?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杜甫诗歌《登高》于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中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怆的 诗句 是 3,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鸟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 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 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 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 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 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 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 8—9 题。(8 分) 安阳 好 (宋)韩 琦 安阳①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经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注】①安阳,既是词人的故乡,也是宦游几十年后回来镇守的地方。这里远在 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西州重镇。 8. 该词题为“安阳好”,请结合全词,简析安阳之“好”。(4 分)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说“和气镇飞浮”一句蕴藉着经国大手治理安阳的自信与自豪。你是否 同意?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 杜甫诗歌《登高》于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中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怆的 诗句 是“ , ”。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子罕》)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鸟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 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 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 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 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 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 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
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 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 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 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苫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 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 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 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 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 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 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 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 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 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 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 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 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 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 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 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 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 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 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 “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 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 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禿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 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 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 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 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 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 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 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 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 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 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 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 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 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 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 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 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 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 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 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 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 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 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 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 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 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 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 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 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 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 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 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 “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 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 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 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 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 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 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 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 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 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 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 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 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1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