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 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 “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 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国歌《义 勇军进行曲》也是义字当头。在不同时代,对“义”有不同的语言阐述,但语意核 心从未变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 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 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 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 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 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 “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 “义”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 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 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 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某种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 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 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实践者, 他用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 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 “帝”的人。 关帝庙在中国有几十万座,由此可见关公和他的“义”,是最有群众基础和最具 有具象特征的。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 尝、同生共死的经历,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关公崇拜者、信奉 者的榜样。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因此,它逐步 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 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这也是关羽成为常年流动性群体,如军 队、商人、漕帮等尊崇备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 个义士一—“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关公文化还通过宗 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 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 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在理性精神的防火墙前适当 重塑这一英雄人物。 1、下列关于“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是非正式规范之一,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B、“义”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它诠释为自制、自律 和利他。 C、“义”属于道德范畴,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就已出现。 D、“义”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语意核心从未变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安徽省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关公”文化的现实意义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 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 “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 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国歌《义 勇军进行曲》也是义字当头。在不同时代,对“义”有不同的语言阐述,但语意核 心从未变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 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 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 18 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 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 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 “义”的概念随 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 “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义”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决定元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 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 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 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 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某种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 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 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实践者, 他用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 故事和传说, 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 “帝”的人。 关帝庙在中国有几十万座, 由此可见关公和他的“义”,是最有群众基础和最具 有具象特征的。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 尝、同生共死的经历,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关公崇拜者、信奉 者的榜样。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因此,它逐步 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 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这也是关羽成为常年流动性群体,如军 队、商人、漕帮等尊崇备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 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关公文化还通过宗 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 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 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在理性精神的防火墙前适当 重塑这一英雄人物。 1、下列关于“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是非正式规范之一,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 B、“义”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它诠释为自制、自律 和利他。 C、“义”属于道德范畴,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就已出现。 D、“义”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语意核心从未变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关公所代表的“义”,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它能调节超越血缘家族关系的更广 泛的社会关系。 B、关公摒弃空洞的理论著述,他用行动阐释“义”,是“义”的实践者,这样, 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 C、关公与朋友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动社会 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它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D、通过宗教与史诗的双重途径,关公文化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 国家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本为一体,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他们的作用相同。 B、“情义”“忠义”都属“义”的范畴,前者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流动性不 断增大而产生的,后者是随着末代“国家民族”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 C、“义”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历经三千年不衰,也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 含金量的决定元素。 D、重塑关公形象,弘扬“义“的传统,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但对此类历史文 化资源的利用须以理性分析、扬弃为前提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每题4分,共12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 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髙公纯 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 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垩?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 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 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十, 为战守让。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 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 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 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 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 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 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 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人失期 失:超过B.公纯难之 难:诘 难,责难 C.邓州去京七百里去:距离D.敌大至,汲死之死:为……而 战死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A、关公所代表的“义”,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它能调节超越血缘家族关系的更广 泛的社会关系。 B、关公摒弃空洞的理论著述,他用行动阐释“义”,是“义” 的实践者,这样, 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 C、关公与朋友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动社会 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它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 D、通过宗教与史诗的双重途径,关公文化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 国家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本为一体,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他们的作用相同。 B、“情义”“忠义”都属“义”的范畴,前者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流动性不 断增大而产生的,后者是随着宋代“国家民族”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 C、“义”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历经三千年不衰,也是关公文化中拥有最高道德 含金量的决定元素。 D、重塑关公形象,弘扬“义“的传统,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但对此类历史文 化资源的利用须以理性分析、扬弃为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9 分;翻译题每题 4 分,共 12 分。)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 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 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 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 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 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 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 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 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 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 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 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 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 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一人失期 失:超过 B.公纯难之 难: 诘 难,责难 C.邓州去京七百里 去:距离 D. 敌大至,汲死之 死: 为……而 战死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6.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 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 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 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③⑤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 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 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8.“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9.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 财货…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6.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 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 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 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 .③⑤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 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 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 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 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8.“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 分) 9.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 题,6分)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3) ,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 《阿房宫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6)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 幕遮》) (7)会桃花之芳园,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 园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 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 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 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 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 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 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 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 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 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 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 漂洎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 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 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 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 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 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 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 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6 题,6 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3) ,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 《阿房宫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6)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 幕遮》) (7)会桃花之芳园,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 园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 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 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 11 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 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 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 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 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 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 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 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 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 10 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 10 美元,他也敢 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 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 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 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 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 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 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 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 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
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 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 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 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 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 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 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 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 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 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 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 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 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 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 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 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 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 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 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1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 义?(6分) 1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6分)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 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 准备?请具体说明。(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修葺(qi) 芳馨(xin) 奇葩 喷薄出之(b6) B.踯躅(zhu) 摇曳(yi) 国殇( shang) 鼎
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 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 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 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 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 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 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 它安装 100 只桨,扬起 5 个或 6 个或 7 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 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 7 个大海和 13 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 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 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 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 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 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 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 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 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 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1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 ”,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 义?(6 分) 1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6 分) 1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 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 准备?请具体说明。(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 分)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修葺(qì) 芳馨(xīn) 奇葩 (bā) 喷薄出之(bó) B. 踯躅(zhú) 摇曳(yì) 国殇(shāng) 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