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卷·2012届第一学期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黛玉的诗观 魏鹏 在大观园里,可谓诗人云集。通过读这些诗人的作品,看诗人的言行,我觉得青 年诗人林黛玉最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她的诗观,对今天的诗人来说仍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黛玉的诗观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诗是诗人心声的倾诉。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她的作品来看诗人的心声。在 《葬花吟》中,诗人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按理说,诗 人作为老祖宗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姑表妹,是不该受到如此待遇的,然而事实 上,诗人自从到了贾府,就没有过上一次像样的生日,甚至没有人记得她的生日 是几时。要是一般人家也倒罢了,可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不知要给多少人 过生日,就连投亲的宝钗、宝玉的姨表姐,贾母曾捐献20两银子给她过生日, 不仅办了几桌酒席,还在外边特意请来戏子来唱戏。相比之下,诗人受冷落和疏 远的光景就可想而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诗人几乎是日日生病,天天吃药。宝 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曾当着众人的面,要母亲给他360两银子为诗人配 副药。他母亲却不问究竟,马上斥责遭:“放屁!什么药这么贵?”结果是不了 了之。可在场而又敏感的诗人,心中是何滋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 相逼。”这不正是诗人心声的倾诉吗? 第二,诗要写得好,不必拘于形式。黛玉教香菱学诗,最能体现黛玉的这一诗观。 香菱进了大观园之后,见了黛玉就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 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舍,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 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 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还鼓励香菱 “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在黛玉不倦教诲下,香菱终于写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的动人诗句。黛玉把立意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在内容和形式 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如果把形式看得比内容更重要,只会引导作者在体裁、 格调、词句和韵脚上下工夫,那样,只能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诗”。那样的 “诗”,是远离创新的“诗”,是停留在抄袭和摹仿上的“诗”。现在有些人学 习外国诗,不是学其精神,而是拿外国的格调、结构、手法等形式上的东西来吓 唬人。吓唬了谁呢?大不了不去读那些“诗”而已。香菱说“格调规矩竟是末 事”,得到了黛玉的肯定。其实,古今中外的“格调规矩”,都不应成为诗人的 枷锁,诗要写得好,就不必拘于形式,就要“放开胆子去作” 第三,诗不是贵族的专利。大观园里的诗人,大都认为诗是贵族的,是公子小姐 们的雅人雅事。有钱又有权的王熙风,尽管认不了几个字,写不了两行诗,却理 所当然地当上了诗社的名誉社长,而焦大呢?虽然被鲁迅称为贾府里的屈原,却 连诗社的边都沾不上。因为他没有资格,不配写诗谈诗的。同样,半妾半婢的香 菱要向宝钗学诗时,宝钗说她是“得陇望蜀”,言下之意是说你这样身份的人
安徽第一卷·2012 届第一学期省城名校高三段考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林黛玉的诗观 魏 鹏 在大观园里,可谓诗人云集。通过读这些诗人的作品,看诗人的言行,我觉得青 年诗人林黛玉最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她的诗观,对今天的诗人来说仍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黛玉的诗观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诗是诗人心声的倾诉。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她的作品来看诗人的心声。在 《葬花吟》中,诗人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按理说,诗 人作为老祖宗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姑表妹,是不该受到如此待遇的,然而事实 上,诗人自从到了贾府,就没有过上一次像样的生日,甚至没有人记得她的生日 是几时。要是一般人家也倒罢了,可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不知要给多少人 过生日,就连投亲的宝钗、宝玉的姨表姐,贾母曾捐献 20 两银子给她过生日, 不仅办了几桌酒席,还在外边特意请来戏子来唱戏。相比之下,诗人受冷落和疏 远的光景就可想而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诗人几乎是日日生病,天天吃药。宝 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曾当着众人的面,要母亲给他 360 两银子为诗人配一 副药。他母亲却不问究竟,马上斥责遭:“放屁!什么药这么贵?”结果是不了 了之。可在场而又敏感的诗人,心中是何滋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 相逼。”这不正是诗人心声的倾诉吗? 第二,诗要写得好,不必拘于形式。黛玉教香菱学诗,最能体现黛玉的这一诗观。 香菱进了大观园之后,见了黛玉就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 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舍,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 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 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还鼓励香菱 “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在黛玉不倦教诲下,香菱终于写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的动人诗句。黛玉把立意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在内容和形式 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如果把形式看得比内容更重要,只会引导作者在体裁、 格调、词句和韵脚上下工夫,那样,只能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诗”。那样的 “诗”,是远离创新的“诗”,是停留在抄袭和摹仿上的“诗”。现在有些人学 习外国诗,不是学其精神,而是拿外国的格调、结构、手法等形式上的东西来吓 唬人。吓唬了谁呢?大不了不去读那些“诗”而已。香菱说“格调规矩竟是末 事”,得到了黛玉的肯定。其实,古今中外的“格调规矩”,都不应成为诗人的 枷锁,诗要写得好,就不必拘于形式,就要“放开胆子去作”。 第三,诗不是贵族的专利。大观园里的诗人,大都认为诗是贵族的,是公子小姐 们的雅人雅事。有钱又有权的王熙风,尽管认不了几个字,写不了两行诗,却理 所当然地当上了诗社的名誉社长,而焦大呢?虽然被鲁迅称为贾府里的屈原,却 连诗社的边都沾不上。因为他没有资格,不配写诗谈诗的。同样,半妾半婢的香 菱要向宝钗学诗时,宝钗说她是“得陇望蜀”,言下之意是说你这样身份的人
我带你进大现园来就该知足了,你也配学诗吗?而黛玉并不把写诗谈诗当作是什 么了不得的事情,也不以为会写诗谈诗就高人一等。她非常爽快地说:“既要作 诗,你就拜我作师。”在黛玉不倦教诲下,这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竟成了大观 园里的一位苦吟诗人。 (选自《温州日报》) 1.下列各项中对“林黛玉的诗观”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林黛玉的诗观总结出三点,认为这些诗观对今天的诗人来说仍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B.我们从林黛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声,林黛玉的诗是诗人 心声的倾诉。 C.大观园里的诗人都认为诗是公子小姐们的雅人雅事,而林黛玉却认为诗不是 贵族的专利。 D.黛玉以为写诗要“放开胆子去作”,词句是末事,要以立意为上,要注意不 能以词害意。 2.下列关于“香菱学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香菱早就听说林黛玉的诗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因此一进大观园就找黛玉要 求向她学诗。 B.香菱说的“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得到了黛玉的肯定并在黛玉不倦教诲下,写 出了动人诗句。 C.香菱当时的身份是半妾半婢,宝钗认为把她带进大观园来就该知足了,是不 配学诗的 D.香菱虽然身份低下,但由于自身努力和黛玉教导,竟成了大观园里的一位苦 吟诗人 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为大观园里,虽然诗人云集,但是青年诗人林黛玉的诗观却是最值得 我们学习的。 B.黛玉写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把立意放在第一位,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内容 决定形式。 C.焦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贾府里的屈原,但他因身份低下,却连诗社的边都沾 不上 学写外国诗,只是拿外国的格调、结构等形式上的东西来吓唬人,那会在 定程度上失去读者的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 人迁汴,河朔盗起,县人聚而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 乃相与推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 以宁晋归焉。入觐太祖,赐骏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是时兵乱, 民废农耕,所在人相食,宁晋东有沥城,义曰:“沥城虽小而完,且有鱼藕菱芡 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将李直守宁晋,身率众保沥城,由是全活者众。 丁丑,大军南取钜鹿、洺州二城,还军至唐阳西九门,遇金监军纳兰率冀州节度 使柴茂等,将兵万余北行。义伏兵桑林,先以百骑挑之,纳兰趋来迎战,因稍却, 诱之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获纳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戊寅,拔束鹿
我带你进大现园来就该知足了,你也配学诗吗?而黛玉并不把写诗谈诗当作是什 么了不得的事情,也不以为会写诗谈诗就高人一等。她非常爽快地说:“既要作 诗,你就拜我作师。”在黛玉不倦教诲下,这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竟成了大观 园里的一位苦吟诗人。 (选自《温州日报》) 1.下列各项中对“林黛玉的诗观”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林黛玉的诗观总结出三点,认为这些诗观对今天的诗人来说仍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B.我们从林黛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声,林黛玉的诗是诗人 心声的倾诉。 C.大观园里的诗人都认为诗是公子小姐们的雅人雅事,而林黛玉却认为诗不是 贵族的专利。 D.黛玉以为写诗要“放开胆子去作”,词句是末事,要以立意为上,要注意不 能以词害意。 2.下列关于“香菱学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香菱早就听说林黛玉的诗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因此一进大观园就找黛玉要 求向她学诗。 B.香菱说的“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得到了黛玉的肯定并在黛玉不倦教诲下,写 出了动人诗句。 C.香菱当时的身份是半妾半婢,宝钗认为把她带进大观园来就该知足了,是不 配学诗的。 D.香菱虽然身份低下,但由于自身努力和黛玉教导,竟成了大观园里的一位苦 吟诗人。 3.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为大观园里,虽然诗人云集,但是青年诗人林黛玉的诗观却是最值得 我们学习的。 B.黛玉写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把立意放在第一位,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内容 决定形式。 C.焦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贾府里的屈原,但他因身份低下,却连诗社的边都沾 不上。 D.学写外国诗,只是拿外国的格调、结构等形式上的东西来吓唬人,那会在一 定程度上失去读者的。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义,字宜之,真定宁晋人,家世业农。义有胆智,沉默寡言,读书知大义。金 人迁汴,河朔盗起,县人聚而谋曰:“时事如此,吾侪欲保全家室,宜有所统属。” 乃相与推义为长,摄行县事,寻号为都统。太师、国王木华黎兵至城下,义率众, 以宁晋归焉。入觐太祖,赐骏马二匹,授宁晋令,兼赵州以南招抚使。是时兵乱, 民废农耕,所在人相食,宁晋东有沥城,义曰:“沥城虽小而完,且有鱼藕菱芡 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将李直守宁晋,身率众保沥城,由是全活者众。 丁丑,大军南取钜鹿、洺州二城,还军至唐阳西九门,遇金监军纳兰率冀州节度 使柴茂等,将兵万余北行。义伏兵桑林,先以百骑挑之,纳兰趋来迎战,因稍却, 诱之近桑林,伏起,金兵大乱,奔还,获纳兰二弟及万户李虎。戊寅,拔束鹿
进攻深州,守帅以城降。顺天都元帅张柔上其功,升深州节度使、深冀赵三州招 抚使。 金将武仙以兵四万来攻束鹿,仙谕军士曰:“束鹿兵少无粮,城无楼橹,一日可 拔也。”尽锐来攻,义随机应拒,积三十日不能下,大小数十战皆捷。一夕,义 召将佐曰:“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椎牛飧 士,率精锐三千,衔枚夜出,直捣仙营。仙军乱,乘暗攻之,杀数千人。仙率余 众遁还真定,悉获其军资器仗。木华黎闻之,遣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庚 辰,拔冀州,获柴茂,械送军前,木华黎、张柔复上其功,授龙虎卫上将军、安 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赐金虎符。 辛巳,仙复遣其将卢秀、李伯祥,率兵谋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 江而下。义具舟楫于纪家庄,截其下流,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 旋开阖,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敌莫能当,杀千余人,擒 秀。伯祥退保沥城,义引兵拔之,伯祥西走,二子死焉。邢州盗号赵大王,聚众 数千,据任县固城水寨,真定史天泽集诸道兵攻之不能下。甲午,义引兵薄其城, 一鼓下之,获赵大王、侯县令等数人杀之,余党悉平。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 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 (选自《元史·王义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人迁汴,河朔盗起 起:起事 B.遣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 使:出使 C.率兵谋袭赵州 谋:企图 D.义具舟楫于纪家庄 具:准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县人聚而谋曰 沥城虽小而完 B.且有鱼藕菱芡之利 因稍却,诱之近桑林 C.先以百骑挑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D.义具舟楫于纪家庄 乃设九宾礼于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义在桑树林中设下伏兵,纳兰赶上来迎战,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 而奔逃,俘虏了纳兰及万户李虎 B.王义带兵进攻固城水寨时,一鼓攻克,俘获了赵大王、侯县令等人,将他们 杀掉,余党都被消灭。 C.武仙调集全部精锐部队进攻束鹿,王义随机应变顽强抵抗,连攻了三十天也 未能攻克,大小几十场战斗都是王义得胜 D.王义缴获了武仙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 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夸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特尽,岂可坐而待毙。(5分) 译文: (2)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眼儿媚
进攻深州,守帅以城降。顺天都元帅张柔上其功,升深州节度使、深冀赵三州招 抚使。 金将武仙以兵四万来攻束鹿,仙谕军士曰:“束鹿兵少无粮,城无楼橹,一日可 拔也。”尽锐来攻,义随机应拒,积三十日不能下,大小数十战皆捷。一夕,义 召将佐曰:“今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椎牛飧 士,率精锐三千,衔枚夜出,直捣仙营。仙军乱,乘暗攻之,杀数千人。仙率余 众遁还真定,悉获其军资器仗。木华黎闻之,遣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庚 辰,拔冀州,获柴茂,械送军前,木华黎、张柔复上其功,授龙虎卫上将军、安 武军节度使,行深冀二州元帅府事,赐金虎符。 辛巳,仙复遣其将卢秀、李伯祥,率兵谋袭赵州,并取沥城,率战舰数百艘,沿 江而下。义具舟楫于纪家庄,截其下流,邀击之,义士卒皆水乡人,善水战,回 旋开阖,往来如风雨,船接,则跃登彼船,奋戈疾击,敌莫能当,杀千余人,擒 秀。伯祥退保沥城,义引兵拔之,伯祥西走,二子死焉。邢州盗号赵大王,聚众 数千,据任县固城水寨,真定史天泽集诸道兵攻之不能下。甲午,义引兵薄其城, 一鼓下之,获赵大王、侯县令等数人杀之,余党悉平。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 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 (选自《元史·王义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人迁汴,河朔盗起 起:起事 B.遣使送银牌十,命义赐有功者 使:出使 C.率兵谋袭赵州 谋:企图 D.义具舟楫于纪家庄 具:准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县人聚而谋曰 沥城虽小而完 B.且有鱼藕菱芡之利 因稍却,诱之近桑林 C.先以百骑挑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D.义具舟楫于纪家庄 乃设九宾礼于庭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义在桑树林中设下伏兵,纳兰赶上来迎战,这时伏兵一跃而起,金兵大乱 而奔逃,俘虏了纳兰及万户李虎。 B.王义带兵进攻固城水寨时,一鼓攻克,俘获了赵大王、侯县令等人,将他们 杀掉,余党都被消灭。 C.武仙调集全部精锐部队进攻束鹿,王义随机应变顽强抵抗,连攻了三十天也 未能攻克,大小几十场战斗都是王义得胜。 D.王义缴获了武仙他们的全部物资武器。木华黎听到消息,派人送来十个银牌, 让王义赏赐给有功人员。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夸城守虽有余,然外无援兵,粮食特尽,岂可坐而待毙。(5 分) 译文: (2)义乃布教令,招集散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云。(5 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①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为之,亦有铜铸者 外有彩绘,故名。其声哀历高亢,军中多用以报警戒严或振奋士气 8.请你说说词中上片的“寒花”、“斜月”、“征雁”、“画角”这些意象给 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画?“一双”、“两行”、“声残”这些修饰语给我们渲 染出什么样的氛围?(4分) 9.有人说这首词下片中的“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你对 此二句略作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2)噫!微斯人,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6)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7)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 (8)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刻在树上的记号 【日】都筑道夫 六年之间,东京已变成到处都是汽车。而且,居然会有汽车开到人行道上来,这 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就在这大吃一惊的一刹那,想躲已经来不及了。林田幸造, 紧紧地搂住吉冈,仰面朝天地摔倒在地。好容易才服满了刑期,但是,在刚刚成 为一个自由人,还不到三个小时的当儿,却又变成一个不能自由行动的人,这真 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看来吉冈只不过是脚部骨折,而林田,他自己也明白,伤势 是十分严重的。就在医院动手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是要死的了,但是,就这样死掉,我是死也不瞑目的。听到我说话吗?吉冈。 你大概很快就会好起来。我有个最后的请求,请一定要答应我。” 在夜深人静的病房里,林田一面强打精神,一面吃力地同邻床悄悄地说。 “在名古屋,我有个女儿,就这么一个女儿。你要是能把我的钱送到她手里,就 分给你三分之一。即使三分之一,也有一百三十三万。这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我女儿的住址。” 林田拿出那张纸条。吉冈用手接过来说:“这么多钱,放在什么地方?” “埋在地下,用油纸包着,分做两包,总共有四百万。虽然是埋在繁华的东京, 但那里和乡村一样,十分偏僻,要走很远的路,是一个有梅林的地方。” 林田详细地交代了埋钱的地方之后说道:“钱是埋在梅林中的一棵树根底下。树 上已经做了记号,你就放心吧。即使是细心的家伙看到也不会产生怀疑。这个记 号是刻在树上的一个图案:一颗心上面插着一支箭。这支箭的箭羽,上面是四根 毛,下面是三根毛。这就是识别记号的标志。” “四百万,是一万元一张的钞票,四百张吗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①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为之,亦有铜铸者。 外有彩绘,故名。其声哀历高亢,军中多用以报警戒严或振奋士气。 8.请你说说词中上片的“寒花”、“斜月”、“征雁”、“画角”这些意象给 我们勾勒出一幅什么图画?“一双”、“两行”、“声残”这些修饰语给我们渲 染出什么样的氛围?(4 分) 9.有人说这首词下片中的“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请你对 此二句略作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 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 (白居易《琵琶行》) (2)噫!微斯人,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4)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7)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龙吟》 (8)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刻在树上的记号 【日】都筑道夫 六年之间,东京已变成到处都是汽车。而且,居然会有汽车开到人行道上来,这 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就在这大吃一惊的一刹那,想躲已经来不及了。林田幸造, 紧紧地搂住吉冈,仰面朝天地摔倒在地。好容易才服满了刑期,但是,在刚刚成 为一个自由人,还不到三个小时的当儿,却又变成一个不能自由行动的人,这真 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看来吉冈只不过是脚部骨折,而林田,他自己也明白,伤势 是十分严重的。就在医院动手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是要死的了,但是,就这样死掉,我是死也不瞑目的。听到我说话吗?吉冈。 你大概很快就会好起来。我有个最后的请求,请一定要答应我。” 在夜深人静的病房里,林田一面强打精神,一面吃力地同邻床悄悄地说。 “在名古屋,我有个女儿,就这么一个女儿。你要是能把我的钱送到她手里,就 分给你三分之一。即使三分之一,也有一百三十三万。这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我女儿的住址。” 林田拿出那张纸条。吉冈用手接过来说:“这么多钱,放在什么地方?” “埋在地下,用油纸包着,分做两包,总共有四百万。虽然是埋在繁华的东京, 但那里和乡村一样,十分偏僻,要走很远的路,是一个有梅林的地方。” 林田详细地交代了埋钱的地方之后说道:“钱是埋在梅林中的一棵树根底下。树 上已经做了记号,你就放心吧。即使是细心的家伙看到也不会产生怀疑。这个记 号是刻在树上的一个图案:一颗心上面插着一支箭。这支箭的箭羽,上面是四根 毛,下面是三根毛。这就是识别记号的标志。” “四百万,是一万元一张的钞票,四百张吗
“是一捆一捆的四十捆。那个时候既没有一万元一张的,也没有五千元一张的钞 票 “这就是你犯案因而被捕的那笔钱吧?一直藏到现在,真了不起啊。我可以把钱 送给她,但是,要分给我一半。” “没有办法,就这样吧,不过,要是你不送去,我就变作厉鬼来找你算账。不信, 就试试看。” 林田的声音,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笔让他朝思暮想,死也忘不了的钱。原来是两 人合伙抢来的。他的同伙在作案的第二天,因为拒捕被开枪打死了,他这次不过 是为了搞到远走高飞的路费才去作案的,但是没有成功。实际上,真正独吞这笔 巨款的人正是林田本人,而已死的同伙是无法在法律上提出异议的。 “好吧,我一定给你送到。” 就这样,吉冈答应了林田。但是吉冈的伤却一直没有治好,好容易才出院,却正 赶上一直以为自己受了重伤的林田也在同一天出院。林田一出院马上就说:“前 些日子,咱们讲的那些话,你就把他忘了吧!”但是吉冈不同意。当天晚上,他 们住在一个简易旅馆里,第二天匆忙地赶往车站,在旅馆里,在路上,林田又 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哀求吉冈,可是吉冈却一边甜甜地笑着,一边坚持非要一半 不可。在车站的站台上,他说:“难道分一半还不行吗?这笔钱,我要是想全部 恭领,也不是办不到的。 冷不防,林田一下子把面带奸笑的吉冈推倒在铁路上。不消说,他是瞄准了火 车进站的那个时刻。在一片混乱之中,林田溜出了车站。当他按着计划好的路线, 走到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了。然而,非但没有发现自己做的记号,就连 梅林本身也没有找到。他向过路的人很随便地打听了一下。回答是:“啊,你问 的是挖出巨款的那一片梅林吧。瞧,盖了新房子的那一带,就是原来的那一片梅 林 六年之间,东京已经到处盖满了房子。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 11.读了这篇小说之后,请你说说林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田为什么对吉冈说 “不过,要是你不送去,我就变作厉鬼来找你算账。不信,就试试看”?(6分) 12.读了上文之后,请你说说林田的那笔钱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因什么而被捕 的?(6分) 13.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4.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你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的叙述出来 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剥皮 剥落 盘剥 剥削阶级 B.当班 当局 当真 安步当车 C.落忍 落枕 落座 落拓不羁 D.贫血 血泪 血糖 血气方刚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是一捆一捆的四十捆。那个时候既没有一万元一张的,也没有五千元一张的钞 票。” “这就是你犯案因而被捕的那笔钱吧?一直藏到现在,真了不起啊。我可以把钱 送给她,但是,要分给我一半。” “没有办法,就这样吧,不过,要是你不送去,我就变作厉鬼来找你算账。不信, 就试试看。” 林田的声音,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笔让他朝思暮想,死也忘不了的钱。原来是两 人合伙抢来的。他的同伙在作案的第二天,因为拒捕被开枪打死了,他这次不过 是为了搞到远走高飞的路费才去作案的,但是没有成功。实际上,真正独吞这笔 巨款的人正是林田本人,而已死的同伙是无法在法律上提出异议的。 “好吧,我一定给你送到。” 就这样,吉冈答应了林田。但是吉冈的伤却一直没有治好,好容易才出院,却正 赶上一直以为自己受了重伤的林田也在同一天出院。林田一出院马上就说:“前 些日子,咱们讲的那些话,你就把他忘了吧!”但是吉冈不同意。当天晚上,他 们住在一个简易旅馆里,第二天匆忙地赶往车站,在旅馆里,在路上,林田又一 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哀求吉冈,可是吉冈却一边甜甜地笑着,一边坚持非要一半 不可。在车站的站台上,他说:“难道分一半还不行吗?这笔钱,我要是想全部 恭领,也不是办不到的。” 冷不防,林田一下子把面带奸笑的吉冈推倒在铁路上。不消说,他是瞄准了火 车进站的那个时刻。在一片混乱之中,林田溜出了车站。当他按着计划好的路线, 走到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了。然而,非但没有发现自己做的记号,就连 梅林本身也没有找到。他向过路的人很随便地打听了一下。回答是:“啊,你问 的是挖出巨款的那一片梅林吧。瞧,盖了新房子的那一带,就是原来的那一片梅 林。” 六年之间,东京已经到处盖满了房子。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 100 篇》) 11.读了这篇小说之后,请你说说林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田为什么对吉冈说 “不过,要是你不送去,我就变作厉鬼来找你算账。不信,就试试看”?(6 分) 12.读了上文之后,请你说说林田的那笔钱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因什么而被捕 的?(6 分) 13.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 14.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你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的叙述出来。 (7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剥皮 剥落 盘剥 剥削阶级 B.当班 当局 当真 安步当车 C.落忍 落枕 落座 落拓不羁 D.贫血 血泪 血糖 血气方刚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