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注意: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处,客观题按题号涂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 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 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 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 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 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 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 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 至髙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 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 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 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意思是,中庯,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 “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 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 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 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 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 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 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 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 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 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 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 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 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 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
辽宁省沈阳市 2015 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注意: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处,客观题按题号涂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 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 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 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 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 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 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 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 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 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 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 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 “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 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 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 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 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 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 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 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 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 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 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 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 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 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
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 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 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硏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 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 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 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 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 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 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 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 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 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 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 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 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 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 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 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 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 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 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 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 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 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 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 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 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 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 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 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 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 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 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 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 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 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 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 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 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 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典故:典制掌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 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 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 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妺妹,但他没有因此 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8.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9.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 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 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 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 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 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 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 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 分)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 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8.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5 分) 9.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3)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 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答的第一大题评 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 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 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 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 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 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 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 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 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 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 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 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 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 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 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 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 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 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 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 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 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答的第一大题评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 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 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 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 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 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 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 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 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 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 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 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 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 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 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 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 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 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 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 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 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 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 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 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 了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 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 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 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 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 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 Shai oster[编译]华宝 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 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 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 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 “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 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 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 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 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髙速 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 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 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 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 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 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 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 了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 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 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 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 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 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 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 分) (4)有人认 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 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 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 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 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 “长江女神”。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 200 头白鳍豚,在长 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 1997 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 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 6 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 17 头了。 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 生态 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 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 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 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