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唐尧文化与河东遗迹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迁都最频繁的国家,五千年文明史,让可以称得上都城 的地方星罗棋布地镶嵌于中华大地。每个地方都有一段丰富的历史,其深厚的 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最有意义的部分,有解读不尽的文化图景。相对于祖国辽 阔的疆域,河东只不过是一块弹丸之地,然而,若仅以都城论,任何人都不能 小视。从唐尧到夏禹,三代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都以晋南为其统治中心, 故孔颖达说:“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 翼州,统天下四方。”(《左传·哀公六年》孔颖达疏)。平阳,蒲坂,安邑, 三个古老的都城,像三块古老的化石一样,证明了中国最早的都市在河东。 一、唐尧生平事迹 (一)生而异象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一一伊侯之国,后来 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后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 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为天子。传说的母亲叫庆都,是伊耆侯的女儿, 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庆都成婚后仍留住娘家。这年春春天外出游玩时,忽然刮 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 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到了晚上,庆都绡在床上,朦胧中阴风四合,赤 龙向她扑来,醒来后身上还留下腥臭的口水,身旁留下一张画,画着一个红色 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上书:亦受天佑。她将这图画藏 了起来,之后,庆都就怀孕了。十四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儿子生得和图上 画的人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 这里涉猎到两个古文化因子,一是感生神话,有感而孕,母系氏族时代人 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一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民俗习惯一 “长住娘家”的婚俗。所谓“长住娘家”,亦即我国两广、川黔等地些民族存 在的“不落夫家”习俗。今天福建省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净峰、涂寨、东 岭、山霞六个公社的农、渔村中,至今为止还流行着一种“长住娘家”的婚俗。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原始社会中曾普遍实行过母系母权氏族组织。后来由于生 产力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了优势,于是,引起了社会组织的变化。为了适 应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制逐步发展为父系氏族制。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的 6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关键在于实现男方居住。妇女出嫁男家,这对于妇女及其家族来说,是很大的 打击。这与招夫入赘相比,妇女的自由大大减少。由主宰别人的地位降落到受 人主幸的地位,她们当然是不会甘心情愿的。而其母家因为减少了一对劳动力, 当然是更不会愿意,必然极力抵制这种变革。因而变革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 必然经过长期的斗争,由许多不易察觉的渐变而最后达到质变。长住娘家风俗 就是这种渐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长住娘家风俗指的是,妇女结婚当天或 三五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在此期间,丈夫经常上门去看望妻子,而妻不去夫家, 必须待怀孕或分娩,甚至子女长大后方到夫家长住。这种风俗,在由母系向父系 过渡时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开启文明禅让帝位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 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 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 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 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 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 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 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 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 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 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米到历山 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 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 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老人 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 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 17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舞在 田间址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 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舞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 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臣子安排在舜周 围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 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考察三年后,让 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有关尧的活动区域,史书上的说法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概有4种说法:一 说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交界处:二说在河北的唐县、望县:三说是今天的太原 地区:四说在临汾及安邑地区。这些说法似乎都有自己的依据。以山西来说, 就有尧都平阳、尧都故里(伊村,在今临汾市西南)、尧陵、尧庙等许多有关帝 尧的遗迹。不仅如此,在河东地区的翼城、绛县、浮山、永济等地也有与尧有 关的许多文化遗迹,像翼城、绛县的尧都村、尧寓村,浮山的尧庙,永济的尧 王台等,而且围绕这些文化遗迹还有许多关于尧的传说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广为 流传。 尧出生地有11种说法,在河北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河北唐县;还 有运城市绛县尧寓村,明嘉靖年《绛县志·序》称:“绛为尧之故墟,历年既 远,沿革不同”:清乾隆岁贡白云在《绛山赋》中也讲道:“维绛唐尧之墟,冀 州之域,而实之旧地也”,故绛被称为“尧王故里”。尧自幼天资聪颍,“年十 二即辅佐兄挚管理天下大事”,他做了首领后,“初都浦坂(今运城永济市),后 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州府志》和唐代杜佑《通典》),至今永济 市尚有尧王台遗址和“尧王庙”。 (二)唐尧遗迹 (1)尧寓村 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之所以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 关注,是由于在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帝尧史迹刻石。首先发现的是大晋永和 二年(公元346年)的古碑。碑阳斜阴刻“唐尧寓处”四个隶体字,字径16厘 米。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邑 18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庠次贡王仰民书。碑阴四周文字风化漫港不清,中心留有大字痕迹。此碑为我 国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 在尧寓村还有一块残碑,碑文中刻有“伏羲女娲补天造世”“帝寓生舅 庄”的述文。这些遗物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尧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对尧寓 村的三座尧岭进行了考古调查钻探,发现了许多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文化遗 存,如灰坑、陶密,还采集到了许多夹沙陶制的残豆、盆、鬲、腕等器物。 (2)尧王台 尧王台位于永济市西南6公里的城西介峪口村,台下有村西姚温。据说尧 舜就是在这里举行禅让仪式的。景区内尧王庙自南向北,风格古朴典雅,砖雕 石刻秀美庄重,据专家考证始建于南北朝,重修于明代,尧小时曾与母亲居住 之地。分别于三座山峰建有寺庙,由南向北,由高渐低,殿堂依次由一孔至三 孔,分别用于祭天、祭祖、祭尧舜禹。 (3)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 《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 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 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 并进行过多次修茸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三禅让及其文明之光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 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 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 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 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19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三讲虞舜文化与河东遗迹 舜做为中华民族的上古帝王,与尧、禹、汤一起被称为“四圣”,他凭借 着良好的德行和卓越的才能,由一介平民而成为一代圣君,本身便具有极大的 传奇性,加上年代的久远,舜的生平事迹便带有了许多扑朔迷离的成份和浪漫 的神话色彩。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敏辑录古代24个 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 读物。 一虞舜生平事迹 (一) 为了便于了解舜的一生,我们先从舜的出生谈起。相传,古时候在虞国的 姚墟之地有一对夫妻,妻子有一天外出时,遇见了大虹,彩虹光芒四溢,照亮 了妻子的全身,妻子心有所感而怀孕,之后生下一个面貌奇特的男孩,肤色黑 亮,龙颜大嘴,眼里有两个瞳仁,这个奇特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圣君的虞 舜,这位女子便是舜的母亲握登。由于舜生在姚地,所以便以姚为姓:又由于 他眼中有两个瞳仁,父亲菩叟给他起名为重华,字都君。舜长大之后,身长六 尺一寸,相貌堂堂。 舜的母亲握登在生下他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父亲菩叟续娶继室后,又生 了一个儿子象和一个女儿夥首。舜的同父异母兄弟象为人十分傲慢好妒,经常 在父亲面前诋毁哥哥,后母也将舜视为眼中钉,在瞽叟面前屡进谗言,时间久 了,瞽叟信以为真,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可能是“瞽叟”名字的真正来 历),竟然萌生了除掉亲生儿子舞的心思。有一回,簪叟叫舞修补粮仓的顶。 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 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 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舞轻轻地落 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几次加害都被舜侥幸逃脱。谋杀难以成功便转为虐待 舞偶而有过错,替叟便大加责打,而舞不仅不妖根自己的父亲后母,反而对他 们愈加孝顺,责打越重态度越恭敏。同时对自己的弟弟也慈爱友善,以德报怨。 舜不仅在家中孝敬父母、爱护弟妹,而且在外边与人交往时,处事也诚实 厚道。他到历山耕种,此前农民为土地争执不休,他居中调停,并将自己的肥 20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