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概论 主讲人:樊激敏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河东文化概论》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 通过对河东及文化含义的阐释,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活人范围;通 过对河东文化概况的了解,建立了解地域文化和发扬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河东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难点是河东的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河东介绍 (一)概况 运城地区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南与河南相邻,西与陕西接壤 运城地区现辖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及闻喜、绎县、垣曲、夏县、平陆、新 绛、稷山、万荣、临猗、芮城等县。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总人口425万。 运城位于三省交界处、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纵雄交错。 运城地区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历山,五老山,尤门天险,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 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 晋文公墓,关帝庙,永乐官,普救寺等。这些自然景观和古文化具有极高的观 赏,游览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河东先后培育出商代中兴贤相傅说,春秋霸主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 蜀汉名将关羽,晋代文学家郭璞,隋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学家王勃、 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宋代名相、史学家司马光等等。 运城地区是风味特产众多的地方,闻喜煮饼、稷山板枣、蒲州青柿、芮城 麻片、席张白水蜜杏,还有北相羊肉和泡泡糕、无碱馍,关公酒等。蒲剧、眉 户、绛州鼓乐、浮山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戏剧闻名省内外。 (二)河东一词的来源与发展 “河东”一词,见于我国古籍,以《左传》为最早。《左传·僖公十五年》 载:“于是秦始征晋之河东,置官司马。”稍后,《孟子·梁惠王章》载:“梁惠 2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栗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不过,这时“河东”的含义,仅仅是地理上的俗称,指的是今山 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 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中国,分为三十六郡。据裴驷《史记集解 “秦始皇本纪”云:“秦之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与内史为三十六 郡。”值得注意的是河东郡在名次上居内史(王都直辖地区)、三川(以境内有 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之后,排行第三,表明了它在诸郡中占重要地位。 当时河东的具体范围,唐代杜佑《通典》中说的很清楚:秦之“河东,今河东、 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大宁、文城等郡皆是也”。可见秦时的河东,大体上 等于现在的临汾、运城两个地区。从此,“河东”一词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 的含义,也有了行政区划的含义。 “汉因秦制”,只是在郡之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即司隶部与刺史部,而 河东郡是属于司部的,直属中央。那时的河东郡郡治设在安邑。魏、晋时出现 了较大的变化,取消了“部”,设置了“州”,成为州一一郡一一县三级行政单 位。这时,河东郡较汉时缩小了一半,只辖安邑、闻喜、垣、汾阴、绮氏、解、 蒲版、大阴、河北九县,略小于今之运城地区。到了唐代,“河东”一词所含地 理概念之广,行政区划范围之大,都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唐帝国地方三级一 一道、郡(府、州)、县行政机构中,都有“河东”这一名称。唐太宗分天下为 十道,河东道是其一。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那时的河东道,包括了汉代 的河东、上党、西河、雁门、代郡、巨鹿、常山诸郡、及赵国、广平国之地。 共辖府二(河中、太原)“州十九、县一百一十,大体相当今山西全境及河北、 内蒙之一部分。这时的河东郡,共辖八县,即:河东县(今永济入、猗氏县、安 邑县、解县、虞乡县、桑泉县(今临晋)、宝鼎县(今荣河)、永乐县(今芮城)。” 公元九六零年,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改“道”为“路”,分天下路为十五。 宋仁宗改为十八路。宋神宗时又分为二十三路。宋微宗增设京畿路,共二十四 路。当天下分为二十四路时,河东路包括府三(太原、隆德、平阳)、州十四、 县八十一。这时,在州一级里取消了“河东”的名称,原来所辖的县,分别属 于绛州、解州和陕州。 元灭南宋后,建立元帝国,把全国的行政区划改为路、府、州、县四级 3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路之上有“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省”,从此出现。 这时,“河东”一词,作为行政区划,在元代只指河东县了。 明代,取消了行中书省,而设十三个布政使司,分管全国府、州、县。在 此时河东这块士地上,区划为六个州:蒲州、解州、绛州、陕州、吉州和霍州 “河东”一词,己不见于地志。 清代改明之布政使司为省,省之下设道、府、州、县、这一时期河东道的 辖地,分别属于二府四州,即平阳府、蒲州府和解州、绛州、隰州、崔州四个 直隶州。 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全国共有三十个大行政区划,即二十八省和 西藏、外蒙两地区。山西省在辛亥革命后,成立山西军政府,后在清军反扑下, 军政府分散了,以温寿泉、李岐山为首的同盟会会员,在运城成立“河东军政 分府”。“河东”一词,经数百年泯灭之后而再现。民国三年,内务部规定,全 国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道、县三级,山西省分为冀宁、雁门、河东三道。这 时的河东道,辖安邑、临汾等三十五县,大体相当于今之运城,临汾两地区。 民国十六年(1927),全国各省取消了“道”的建置,各县直接属省。从此以后, “河东”一词,再也没有作为行政区划使用了。 纵观历史,河东无论是道还是郡,其治所不是设在安邑,就是设在蒲州, 而这两地,都在今之运城地区,所以至今运城地区的一些制院、商店、旅社以 及刊物等等,还有以“河东”命名的。可见“河东”一词,历时近三千年,至 今仍活在广大群众的心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对历史的纪念。 二“文化”的阐释 (一)文化是什么? 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多年来一直 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 问题。 西方:“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 的培有。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 文化。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原始文化》这样给文化 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 ¥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Fash.Visit www.printflash.com for more nformation
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引自马文·哈 里斯《文化人自然一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136页。)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 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 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 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入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 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字宙中的地 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 成果。 中国:“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 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 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 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 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 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 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指武》)意思是先用仁德不行在用武力,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反抗用武力镇压,斩草除根。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 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 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治,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 之范畴。 长期以米,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与广 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 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