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0:心与气 1、案例呈现: (1)[宋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字,往古来仅曰宙。字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字宙。千万 古往今来叫做“宙”。字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字宙。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 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 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之 一之。”(《正·太和篇)译 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 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太虚极静而没有外感,它是人之性的根源。 人与外物相接触,才产生了知识。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积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一气之 变化],只有穷尽事物本性的人,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2、案例讨论: (1)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观点有什么不同? (2)简评张载的思想。 3、案例点评: (1)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是关于世界的木原问题。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古往 今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都是“心”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的物质观。而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 两种形式,感觉不到的太虚与能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统一于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 (2)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哲学,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整个世界都是气 构成的,万事万物都是气运动的体现。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案例 10:心与气 1、案例呈现: (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 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 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 古往今来叫做“宙”。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 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 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 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译 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 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太虚极静而没有外感,它是人之性的根源。 人与外物相接触,才产生了知识。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一气之 变化],只有穷尽事物本性的人,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2、案例讨论: (1)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观点有什么不同? (2)简评张载的思想。 3、案例点评: (1)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古往 今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都是“心”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的物质观。而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 两种形式,感觉不到的太虚与能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统一于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 (2)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哲学,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整个世界都是气 构成的,万事万物都是气运动的体现。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