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六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六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中山纪中2015,9,7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 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 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 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 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 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 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 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 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 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 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 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 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 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 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 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 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 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 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 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 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 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 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 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 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 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 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髙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
广东省广州六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六校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中山纪中 2015,9,7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 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 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 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 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 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 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 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 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 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 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 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 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 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 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 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 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 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 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 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 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 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 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 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 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 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 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
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 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 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 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 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 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 筑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 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 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 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 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 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 人同在的倾向。 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 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 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 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十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 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 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 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 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 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 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 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 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 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 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 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 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 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 筑。 B.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 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 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 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 和环境的和谐。 D. 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 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 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 人同在的倾向。 B. 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 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 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 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 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 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 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 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 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 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 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 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 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 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 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 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 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 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 “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 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节选自《宋史·黄祖舜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 尤无良者/上然之。 B.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 尤无良者/上然之。 C.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 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 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 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 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 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 子监刻板发行 C.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 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 制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5分) (2)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 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 一。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 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 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 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 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 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 “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 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节选自《宋史·黄祖舜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 尤无良者/上然之。 B.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 尤无良者/上然之。 C.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 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 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 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 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 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 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 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 子监刻板发行。 C. 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 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 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 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 制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5 分) (2) 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 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 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8.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 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 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 朝灭亡的教训。 乙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 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影 许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 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 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 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 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 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 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 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 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 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 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 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 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 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8.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 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 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 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把所选大题 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 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 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 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 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 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 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 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 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 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 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 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 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 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 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 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 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 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 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 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 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 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 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 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 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 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 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 “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 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 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 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 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 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 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 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 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 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 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 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 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 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 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 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 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 年 8 月 13 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 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 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 “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 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 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 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 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 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