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17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 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 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 “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 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 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 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 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 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 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礼与乐两种相互制 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 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 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 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 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 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 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 关系。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 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 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 征的政治。 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 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 即“人不能不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 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 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 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 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其中的 “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 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 (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 也关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
广州市 2017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本试卷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 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 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 “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 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 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 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 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 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 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礼与乐两种相互制 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 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 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 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 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 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 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 关系。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 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 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 征的政治。 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 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 即“人不能不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 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 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 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 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其中的 “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 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 (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 也关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
B、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 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C、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髙于诗境、乐境高于 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髙境界。 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 也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 礼注重秩序,乐注重活力,礼乐互相制约。 B、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这使得 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C、礼乐充盈于人的心灵深处,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礼乐也与天地万物和谐同 在,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生动有节制的秩序。 D、上吉时期的“乐”包括了诗、乐、舞,它超越了礼,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 最高境界,则理想的政治具有艺术的表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 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B、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 乐则反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 C、“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 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至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D、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 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 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 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 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 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 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 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 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 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 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 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 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B、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 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C、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 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 也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 礼注重秩序,乐注重活力,礼乐互相制约。 B、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这使得 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C、礼乐充盈于人的心灵深处,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礼乐也与天地万物和谐同 在,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生动有节制的秩序。 D、上吉时期的“乐”包括了诗、乐、舞,它超越了礼,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 最高境界,则理想的政治具有艺术的表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 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B、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 乐则反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 C、“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 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至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D、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 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 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 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 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 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 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 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 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 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 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 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 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 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 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 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 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 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 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 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 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 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 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年2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 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憾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 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 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 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 衍变为“艾芜”。(选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 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选 自2007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 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选自黄 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 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 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 活艰难贫困,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 《春天》等作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5、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6、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 “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5分)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 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 年冬,他完成了他的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 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 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 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 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 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 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 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 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 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 年 2 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 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憾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 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9 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 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 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 衍变为“艾芜”。(选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 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选 自 2007 年 8 月 17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 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选自黄 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 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 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 活艰难贫困,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 《春天》等作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5、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6、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 “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 的干部。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 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风霞 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 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 下。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 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 了,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 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 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 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 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 “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 猪头。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 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 放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 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 的干部。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 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凤霞 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 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 下。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 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 了,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 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 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 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 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 “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 猪头。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 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 放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 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 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 把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 活的,手脚都麻利。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别看 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 住。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 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 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 太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 转变,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 始干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E、小说的语言冷峻又充满温情,简洁而能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文中 描写家珍三次的笑,又如对二喜少言寡语的刻画 8、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 下地去了” 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 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 把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 活的,手脚都麻利。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别看 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 住。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 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 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 太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 转变,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 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 始干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E、小说的语言冷峻又充满温情,简洁而能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文中 描写家珍三次的笑,又如对二喜少言寡语的刻画。 8、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 分) 9、“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 下地去了” 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