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华附四校2010届高三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白癣/苔藓 缜密/嗔怒 惊骇/骸骨 两讫/屹立 B.安宁/宁可 供养/口供 阜盛/蚌埠 湛蓝/暂且 C.造诣/肄业 联袂/昧心 纤毫/翩跹 累赘/连累 D.辍学/拾掇 呜咽/拖曳 浩淼/渺茫 处方/处境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一天的反复考虑,总经理最后还是对老家派来的人说:“你的这个不情 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在面试中,他坦然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 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将混凝土改为价格不菲的花岗岩所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容分说的,但把好好 的花基和路沿石敲碎,未免太浪费了 D.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 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 运营的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 B.不仅灰霾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灰霾还会使大气中紫外线辐 射减少,使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佝偻病髙发。 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 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40多名90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4374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 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200名左右的老人手中。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本解读,核心是“文本” 可是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text作为学术话语,和课文有着不可忽略的区 别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 收,而且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素养, 不同价值取向的读者的主体不同,因而“同化”(受孕)的结果也是不同 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 个孙悟空。 ①文本的内涵,则只有经过读者心灵的填充、同化,才能投胎受孕成形 ②本来我们不叫“文本”,而叫“课文” ③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 ④课文,是客观存在,其意义是确定的,不以读者的主观意向为转移 ⑤这两个词,在英语里都是text,原来都是正文、本文、原文的意思 A.③②⑤④① B.②⑤①④③ C.②⑤④①③ D.①③②⑤④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广东省实华附四校 2010 届高三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白癣/苔藓 缜密/嗔怒 惊骇/骸骨 两讫/屹立 B.安宁/宁可 供养/口供 阜盛/蚌埠 湛蓝/暂且 C.造诣/肄业 联袂/昧心 纤毫/翩跹 累赘/连累 D.辍学/拾掇 呜咽/拖曳 浩淼/渺茫 处方/处境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一天的反复考虑,总经理最后还是对老家派来的人说:“你的这个不情 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在面试中,他坦然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 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将混凝土改为价格不菲的花岗岩所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容分说的,但把好好 的花基和路沿石敲碎,未免太浪费了。 D.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 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 运营的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 B.不仅灰霾会造成人群呼吸道疾病大幅上升,而且灰霾还会使大气中紫外线辐 射减少,使小儿体内维生素 D 缺乏,致使佝偻病高发。 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轰。《钟 山碑文》也被骂成是“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D.40 多名 90 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 4374 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 手送到“夕阳红”敬老院近 200 名左右的老人手中。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本解读,核心是“文本”。 。 。可是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text 作为学术话语,和课文有着不可忽略的区 别。 。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接 收,而且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素养, 不同价值取向的读者的主体不同,因而“同化”(受孕)的结果也是不同 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 个孙悟空。 ①文本的内涵,则只有经过读者心灵的填充、同化,才能投胎受孕成形 ②本来我们不叫“文本”,而叫“课文” ③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 ④课文,是客观存在,其意义是确定的,不以读者的主观意向为转移 ⑤这两个词,在英语里都是 text,原来都是正文、本文、原文的意思 A.③②⑤④① B.②⑤①④③ C.②⑤④①③ D.①③②⑤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诸生,有盛名。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 芳。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 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 国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撰 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竑独曰:“此曹他 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竑为讲官。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 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 耻下问,愿以为法。”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 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 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尝讲次 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竑尝采古储 君事之可为法戒者,拟为《养正图说》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 誉,竑遂止。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 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 馀大计,复鐫秩,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 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万历四十八年 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焦竑》 【注释】①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②出阁:皇子出就封国。③大 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 次。④鐫秩:降职或降级。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 遴:挑选。 B.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官:做官。 C.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 率: 律 D.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难:疑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竑为之长 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B.乃撰经籍志 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C.时与论说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 D.复往从之 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焦竑“性复疏直”的一组是(3分) ①益讨习国朝典章 ②欲竑 专领其事,竑逊谢 ③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④皇长子仰视,竑 辍讲肃立 ⑤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⑥复鐫秩,竑遂 不出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诸生,有盛名。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 芳。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 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 国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撰 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①,竑独曰:“此曹他 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②,竑为讲官。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 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一 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 耻下问,愿以为法。”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 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 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尝讲次, 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竑尝采古储 君事之可为法戒者,拟为《养正图说》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 誉,竑遂止。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 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 馀大计③,复鑴秩④,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 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万历四十八年 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焦竑》) 【注释】①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②出阁:皇子出就封国。③大 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 次。④鑴秩:降职或降级。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 遴:挑选。 B.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官:做官。 C.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 率:一 律。 D.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难:疑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以竑为之长 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B.乃撰经籍志 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C.时与论说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 D.复往从之 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焦竑“性复疏直”的一组是(3 分) ①益讨习国朝典章 ②欲竑 专领其事,竑逊谢 ③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④皇长子仰视,竑 辍讲肃立 ⑤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⑥复鑴秩,竑遂 不出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③④⑥ D. 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焦竑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在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和罗汝芳、李贽等人, 并且贯之始终。 B.焦竑任职翰林期间,众人对教小内侍读书一事敷衍,只有他考虑长远,做事 认真,悉心引导。 C.焦竑担任太子讲官之后,并不囿于旧例照本宣科,而是大力启发,使之从容 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为人粗疏率直,主持乡试之时,将应试举子的文章多批为险怪荒诞之语, 因而落职罢官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 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2分) ②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4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Φ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又是什么?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6 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烟 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 神 喻中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 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 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 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 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 文化
A.焦竑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在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和罗汝芳、李贽等人, 并且贯之始终。 B.焦竑任职翰林期间,众人对教小内侍读书一事敷衍,只有他考虑长远,做事 认真,悉心引导。 C.焦竑担任太子讲官之后,并不囿于旧例照本宣科,而是大力启发,使之从容 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为人粗疏率直,主持乡试之时,将应试举子的文章多批为险怪荒诞之语, 因而落职罢官。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 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2 分) ②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4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7 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 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又是什么? (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烟 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 神 喻 中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 岁的孔 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 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 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 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 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 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 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 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 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 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 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 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 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 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 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 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 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 “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 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 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 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 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 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 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 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 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华民族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 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 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 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 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 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 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促使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形成。 B.中国历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是基本上没有触及制度核心的变化。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E.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守成”态度,而夸大儒学的作用则有违批判精神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孔子“守成”的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 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 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 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 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 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 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 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 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 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 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 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 “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 20 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 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 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 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 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 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 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 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 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华民族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 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 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 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 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 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政法论坛》2006 年第 6 期《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 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促使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形成。 B.中国历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是基本上没有触及制度核心的变化。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E.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守成”态度,而夸大儒学的作用则有违批判精神。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孔子“守成”的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秦始皇实行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 D.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 14.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 向”?请分点列出。(4分) 15.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 的思想倾向?(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雨打杏花落 赵佳昌 5月1日早6时,一行四人驱车从赤峰市区出发,披着一身黑云的倒影向城西穿 梭。一个小时后我们在新绿色的柳浪旁看到了清代蒙古王氏建筑群一—喀喇沁旗 王爷府。朱红色的大门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雨水在广场上绽放出一朵朵水花, 到处都是雨击打的声音。我们迈进红色的大门,于这场雨中迈进它的年轮里。每 处景物都呼吸着那些年代的往事,有战功无限,也有春风得意,亦有励精图治 还有变革图强。但雨中杏花更能引起我的注意。 杏花更显柔弱,被雨打落下来,铺在青石上,落在低洼处的雨水上。轻语之处在 于落花无声,但用心寻找,撩拨所处又是无尽的伤春情绪,比伤春更悲,金枝在 杏花将落的季节消殒。雨打杏花一夜骤,薄命金枝终生怜。杏花将落的季节,和 硕端静公主的生命定格在了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气息渗进流动的时光 中,雨滴敲击花瓣的声音重述着当年的往事,落在我的脚下。 和硕端静公主为康熙皇帝第五女,为贵人兆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下 嫁乌梁罕氏,内蒙古喀喇沁郡王札什之子葛尔臧,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猝死 家中,时年三十七岁。又是一个薄命红颜。深闺之中杏花的盛开如同和硕端静公 主的笑靥,然而某一天她在额娘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 是她唯一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一生悲惨的命运便因和亲开始。 康熙的子嗣中有二十位是女儿,有十位还没有成年就早天,其余的大部分都没能 摆脱和亲的命运。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金枝玉叶,到 头来只能从属于政治和亲,若是被冠以“某某公主”封号,就意味着远赴他乡的 日子不远了。和硕端静公主也是如此。非但如此,因为她为贵人所生所以地位不 受重视,且出生时正值平定三番,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致使很少受到过问,说她 生不逢时也不为过。她也许曾想象着将来的美好生活,甚至会想到自己的如意郎 君是个什么样子: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再加上那么点风流倜傥才好。有哪个妙龄 女子不这样想过呀?但也许她什么都没想,没敢想,兴许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 命运,就等着“听封”远嫁的那一天。 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贵为公主的和硕端静怎么会不相信命运呢?她的出生就 注定成为康煕用以牵制蒙古王爷的砝码。逢一个夜晚,她淡淡地啜泣。声音都不 敢放开。这一切不能传到她阿玛的耳朵里。她生活了十九年的深宫大院即将在她 的生命中成为历史,她的额娘也即将与她分别,庭院深处的繁花绿草也只能种植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秦始皇实行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 D.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 14.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 向”?请分点列出。(4 分) 15.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 的思想倾向?(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雨打杏花落 赵佳昌 5 月 1 日早 6 时,一行四人驱车从赤峰市区出发,披着一身黑云的倒影向城西穿 梭。一个小时后我们在新绿色的柳浪旁看到了清代蒙古王氏建筑群——喀喇沁旗 王爷府。朱红色的大门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雨水在广场上绽放出一朵朵水花, 到处都是雨击打的声音。我们迈进红色的大门,于这场雨中迈进它的年轮里。每 一处景物都呼吸着那些年代的往事,有战功无限,也有春风得意,亦有励精图治, 还有变革图强。但雨中杏花更能引起我的注意。 杏花更显柔弱,被雨打落下来,铺在青石上,落在低洼处的雨水上。轻语之处在 于落花无声,但用心寻找,撩拨所处又是无尽的伤春情绪,比伤春更悲,金枝在 杏花将落的季节消殒。雨打杏花一夜骤,薄命金枝终生怜。杏花将落的季节,和 硕端静公主的生命定格在了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气息渗进流动的时光 中,雨滴敲击花瓣的声音重述着当年的往事,落在我的脚下。 和硕端静公主为康熙皇帝第五女,为贵人兆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下 嫁乌梁罕氏,内蒙古喀喇沁郡王札什之子葛尔臧,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六猝死 家中,时年三十七岁。又是一个薄命红颜。深闺之中杏花的盛开如同和硕端静公 主的笑靥,然而某一天她在额娘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背负着沉重的政治使命 是她唯一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一生悲惨的命运便因和亲开始。 康熙的子嗣中有二十位是女儿,有十位还没有成年就早夭,其余的大部分都没能 摆脱和亲的命运。她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金枝玉叶,到 头来只能从属于政治和亲,若是被冠以“某某公主”封号,就意味着远赴他乡的 日子不远了。和硕端静公主也是如此。非但如此,因为她为贵人所生所以地位不 受重视,且出生时正值平定三番,康熙根本无暇顾及,致使很少受到过问,说她 生不逢时也不为过。她也许曾想象着将来的美好生活,甚至会想到自己的如意郎 君是个什么样子: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再加上那么点风流倜傥才好。有哪个妙龄 女子不这样想过呀?但也许她什么都没想,没敢想,兴许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 命运,就等着“听封”远嫁的那一天。 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贵为公主的和硕端静怎么会不相信命运呢?她的出生就 注定成为康熙用以牵制蒙古王爷的砝码。逢一个夜晚,她淡淡地啜泣。声音都不 敢放开。这一切不能传到她阿玛的耳朵里。她生活了十九年的深宫大院即将在她 的生命中成为历史,她的额娘也即将与她分别,庭院深处的繁花绿草也只能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