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发酵(jiao)档期(dang)单枪匹马(pi)妄自菲薄(fei) B.胡诌(zhou)角色(jao)犯而不校(jao)严惩不贷( cheng C.干坼(che)谥号(shi)刚愎自用(bi)热泪盈眶( kuang) D.晕船(yun)闷热(men)爱憎分明(eng)解甲归田(xie)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 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e”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雨不 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硬撑 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A.强不知以为知B.无稽之谈C.无可非议D.乌龟垫床脚——硬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运会时,刘翔掀起的媒体和观众热潮令人咋舌。仅半个月后的广州田径亚锦赛上,“飞 人热”便迅速消退,飞人似乎遭遇了“冷遇”。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建国大业》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4天半,以10147万票房 和28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 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广东省实验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发酵(jiào) 档期(dànɡ) 单枪匹马(pí) 妄自菲薄(fěi) B.胡诌(zhōu) 角色(jiǎo) 犯而不校(jiào) 严惩不贷(chénɡ) C.干坼(chè) 谥号(shì) 刚愎自用(bì) 热泪盈眶(kuànɡ) D.晕船(yùn) 闷热(mēn) 爱憎分明(zēnɡ) 解甲归田(xiè)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日前,金文明先生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 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雨不 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分明错了,还要乌龟垫床脚——硬撑, 并且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A.强不知以为知 B.无稽之谈 C.无可非议 D.乌龟垫床脚——硬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运会时,刘翔掀起的媒体和观众热潮令人咋舌。仅半个月后的广州田径亚锦赛上,“飞 人热”便迅速消退,飞人似乎遭遇了“冷遇”。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建国大业》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 4 天半,以 10147 万票房 和 288 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 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D.不管在哪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 制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 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 那里是照应,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是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 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 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 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髙品,不沐 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 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 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 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D.不管在哪个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 制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 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 那里是照应,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是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 D. ②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 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 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 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 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 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 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 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 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明年,迁中书令, 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 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 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 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皆措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 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 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 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干:求 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但:但是 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留下 D.故事皆搢笏于带 故事:旧例,成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B.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 C.时张说为中书令 D.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 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明年,迁中书令, 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 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 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 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 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 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 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干:求 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但:但是 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留下 D.故事皆搢笏于带 故事:旧例,成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B.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 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 C.时张说为中书令 D.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常荐九龄堪为学士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 7.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3分) ①此子必能致远 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③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A.①③④ ③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 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 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 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 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 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常荐九龄堪为学士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 7.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3 分) ①此子必能致远 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③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 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 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 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 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 分) 时御 史 中 丞 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说 多 建议 违 之 融 亦 以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劝 说 为 备 说又 不 从 其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 雎》)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离骚》) (3)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鱼 我所欲也》)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三、现代文阅读(共4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 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 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 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10 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 雎》)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 (《离骚》) (3)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鱼 我所欲也》)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三、现代文阅读(共 4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 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 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 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