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5届高三1月模拟语文试题2015.01 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卷帙/栉比豁口/豁亮模棱两可/盛气凌人 B.窠臼/沉疴碑帖/喜帖未雨绸缪/谬以千里 C.阆苑/魍魉蹊径/蹊跷良莠不齐/秀色可餐 D.谶语/杆秤供认/供职掎角之势/风光绮丽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刚刚闭幕的2014广州国际美食节上,各种中华美食荟萃。“庆丰包子”“陈 添记鱼皮”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同时粉墨登场。很多市民冒着寒风,大快朵 颐,尽情享用中华各色美食。这次美食节让市民不但享受了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而且还领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A.荟萃B.粉墨登场C.大快朵颐D.博大精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公开指责美国不顾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所应肩负的责任而试图 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径 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 “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 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务求真实。 D.现在,微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 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个世纪,,有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就是中西文化的比例不平衡,_,重 要的、重点的是西方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占很小,。再一个失衡的 就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失衡,我们强调科技文化,而忽视了人文文化。_, 至少第一步能够做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教育里面比重相等;科 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也能够取得相等,,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①我们在文化发展中间 ②甚至于在有的领域里面根本就没有 ③希望人文文化更受重视 ④希望21世纪这样一种局面有所改变 ⑤我们整个的社会文化教育中间 A.⑤①②③④B.①⑤③②④C.⑤①④②③D.①⑤②④③ 二、本大题12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22分)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 总督驻髙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 馔°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 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 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 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
广东省广州市 2015 届高三 1 月模拟语文试题 2015.01 本试卷共 8 页,五大题,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卷帙/栉比 豁口/豁亮 模棱两可/盛气凌人 B.窠臼/沉疴 碑帖/喜帖 未雨绸缪/谬以千里 C.阆苑/魍魉 蹊径/蹊跷 良莠不齐/秀色可餐 D.谶语/杆秤 供认/供职 掎角之势/风光绮丽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刚刚闭幕的 2014 广州国际美食节上,各种中华美食荟萃。“庆丰包子”“陈 添记鱼皮”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同时粉墨登场。很多市民冒着寒风,大快朵 颐,尽情享用中华各色美食。这次美食节让市民不但享受了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而且还领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A.荟萃 B.粉墨登场 C.大快朵颐 D.博大精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公开指责美国不顾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所应肩负的责任而试图 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径。 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 “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 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务求真实。 D.现在,微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 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个世纪, ,有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就是中西文化的比例不平衡, ,重 要的、重点的是西方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占很小, 。再一个失衡的, 就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失衡,我们强调科技文化,而忽视了人文文化。 , 至少第一步能够做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教育里面比重相等;科 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也能够取得相等, ,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①我们在文化发展中间 ②甚至于在有的领域里面根本就没有 ③希望人文文化更受重视 ④希望 21 世纪这样一种局面有所改变 ⑤我们整个的社会文化教育中间 A.⑤①②③④ B. 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 ①⑤②④③ 二、本大题 12 小题,共 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题。(22 分)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 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 馔 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 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 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 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
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 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宣亟为 革除。口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粵民甦息 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患,酿于草野。欲 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査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即位,辅 臣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 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煕十八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 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 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 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 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 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 帝的顾命大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徙:迁移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逸:奔跑 C.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发:揭发 D.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辟:开垦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口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朋党口患,酿于草野 ③雍建请转饷口给 A.①且②所③则B.①且②之③以 C.①乃②所③以D.①乃②之③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民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 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 他慷慨陈辞,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 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 革除。□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 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患,酿于草野。欲 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 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 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十八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 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 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 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 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 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 帝的顾命大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 徙:迁移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 逸:奔跑 C.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 发:揭发 D.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 辟:开垦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 朋党□患,酿于草野 ③ 雍建请转饷□给 A. ① 且 ② 所 ③ 则 B. ① 且 ② 之 ③ 以 C. ① 乃 ② 所 ③ 以 D. ① 乃 ② 之 ③ 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 典之盛心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民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 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 他慷慨陈辞,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了设立营制、征调军粮、禁除官吏私 派、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分)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4分) (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2分) 管幼安画赞(并引) [宋]苏辙 予自龙川归居颍川十有三年,杜门幽居,无以自适,稍取旧书阅之,将求古人而 与之友。盖于三国得一焉,曰管幼安宁①。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 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 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盖东汉之衰,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 贤于西汉。然时方大乱,其出而应世,鲜有能自全者。颍川荀文若,以智策辅曹 公,方其擒吕布,毙袁绍,皆谈笑而办,其才与张子房比。然至于九锡之议②, 卒不能免其身。彭城张子布,忠亮刚简,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 见容,力争公孙渊事,君臣之义几绝。平原华子鱼,以德量重于曹氏父子,致位 三公,然曹公之杀伏后,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③。汝南许文休,以人物 臧否闻于世,晚入蜀依刘璋,先主将克成都,文休逾城出降,虽卒以为司徒,而 蜀人鄙之。此四人者,皆一时贤人也。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 处乱而能全,非幼安而谁与哉?旧史言幼安虽老不病,著白帽、布襦衿、布裙, 宅后数十步有流水,夏暑能策杖临水盥手足,行园囿。岁时祀其先人,絮帽布单 衣荐馔馈,跪拜成礼。予欲使画工以意仿佛画之。昔李公麟善画,有顾、陆遗思, 今公麟死久矣,恨莫能成吾意者。姑为之赞曰: 幼安之贤,无以过人,予独何以谓贤?贤其明于知时,审于处己,以能自全。幼 安之老,归自东海。一亩之宫,闭不求通。白帽布裙,舞雩而风。四时蒸尝,馈 奠必躬。八十有四,蝉蜕而终。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选自《苏洵苏辙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管宁,字幼安。②指反对曹操称魏公之事。③指华歆奉曹操之命捕杀汉 献帝的伏后,在宫中夹壁牵出伏后,将其囚禁至死 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加:超过 B.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尚:高尚 C.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将:将要 D.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枉:冤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颖川隐居期间,无所事事,于是阅读古书来消磨时光,想要在历史 人物身上寻找精神的共鸣。 B.管幼安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年轻时遭逢战乱,渡海到辽东居住了三十七年 才返回家乡,享年八十四岁 C.华子鱼在东汉末年以品德高尚著称,他为曹操阵营效力,因参与残害伏后的 行动,而令自己的操行受损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了设立营制、征调军粮、禁除官吏私 派、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 分)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4 分) (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12 分) 管幼安画赞(并引) [宋]苏辙 予自龙川归居颍川十有三年,杜门幽居,无以自适,稍取旧书阅之,将求古人而 与之友。盖于三国得一焉,曰管幼安宁①。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 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 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盖东汉之衰,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 贤于西汉。然时方大乱,其出而应世,鲜有能自全者。颍川荀文若,以智策辅曹 公,方其擒吕布,毙袁绍,皆谈笑而办,其才与张子房比。然至于九锡之议②, 卒不能免其身。彭城张子布,忠亮刚简,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 见容,力争公孙渊事,君臣之义几绝。平原华子鱼,以德量重于曹氏父子,致位 三公,然曹公之杀伏后,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③。汝南许文休,以人物 臧否闻于世,晚入蜀依刘璋,先主将克成都,文休逾城出降,虽卒以为司徒,而 蜀人鄙之。此四人者,皆一时贤人也。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 处乱而能全,非幼安而谁与哉?旧史言幼安虽老不病,著白帽、布襦袴、布裙, 宅后数十步有流水,夏暑能策杖临水盥手足,行园囿。岁时祀其先人,絮帽布单 衣荐馔馈,跪拜成礼。予欲使画工以意仿佛画之。昔李公麟善画,有顾、陆遗思, 今公麟死久矣,恨莫能成吾意者。姑为之赞曰: 幼安之贤,无以过人,予独何以谓贤?贤其明于知时,审于处己,以能自全。幼 安之老,归自东海。一亩之宫,闭不求通。白帽布裙,舞雩而风。四时蒸尝,馈 奠必躬。八十有四,蝉蜕而终。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选自《苏洵苏辙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管宁,字幼安。②指反对曹操称魏公之事。③指华歆奉曹操之命捕杀汉 献帝的伏后,在宫中夹壁牵出伏后,将其囚禁至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 加:超过 B.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 尚:高尚 C.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 将:将要 D.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 枉:冤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在颖川隐居期间,无所事事,于是阅读古书来消磨时光,想要在历史 人物身上寻找精神的共鸣。 B.管幼安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年轻时遭逢战乱,渡海到辽东居住了三十七年 才返回家乡,享年八十四岁。 C.华子鱼在东汉末年以品德高尚著称,他为曹操阵营效力,因参与残害伏后的 行动,而令自己的操行受损
D.“我”请善画的李公麟按照古书的描写为幼安画像,可惜李公麟早逝,未完 成画作,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12.将“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3.在三国时代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推崇管幼安?根据文意简析原 因。(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而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_,_,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15.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楼别幼弟孚令 [清]吴伟业 野色沧江思不穷,登临杰阁倚虚空。云山两岸伤心里,雨雪孤城泪眼中。 病后生涯同落木,乱来身计逐飘蓬。天涯兄弟分携苦,明日扁舟听晓风。 (1)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别离场景?(3分) (2)诗人在颈联与尾联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概括。(2分) 16.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福建道中 [南宋]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髙林忽送黄鹂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前往福建的路途中所作。②篮舆: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词的上阕所描写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2分) (2)“髙林忽送黄鹂语”写出了词人的欣喜之情,请结合下阕分析。(3分)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小题 书法的精神气象 张德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被后人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 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追 求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 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豪强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 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以老庄 为本的玄学与佛学相汇而形成的“与道逍遥”的精神风度,淡泊世俗名利,寻求
D.“我”请善画的李公麟按照古书的描写为幼安画像,可惜李公麟早逝,未完 成画作,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12.将“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 分) 13.在三国时代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推崇管幼安?根据文意简析原 因。(3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李白《蜀道难》) (3)而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 ,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15.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江楼别幼弟孚令 [清]吴伟业 野色沧江思不穷,登临杰阁倚虚空。云山两岸伤心里,雨雪孤城泪眼中。 病后生涯同落木,乱来身计逐飘蓬。天涯兄弟分携苦,明日扁舟听晓风。 (1)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别离场景?(3 分) (2)诗人在颈联与尾联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概括。(2 分) 16.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 渔家傲福建道中① [南宋]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②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 语。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前往福建的路途中所作。②篮舆: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词的上阕所描写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2 分) (2)“高林忽送黄鹂语”写出了词人的欣喜之情,请结合下阕分析。(3 分)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小题。 书法的精神气象 张德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被后人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 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追 求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 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豪强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 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以老庄 为本的玄学与佛学相汇而形成的“与道逍遥”的精神风度,淡泊世俗名利,寻求
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所谓“风骨”,就是不傍不倚、不趋不鹜的独立与自由。 这是魏晋时期的精神风尚,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 的影响。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 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清爽洒脱之风也! 时间来到了唐代,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 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 看颜真卿的楷书,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胸襟气度, 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 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 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 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搬遒 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张旭与怀素,推开细腻古雅的清韵,倾一腔之热血,笔墨似从天上来,纵笔千里 不复回。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 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隋唐时代,天下归一,历史气脉大畅,南北文化能量聚合,这是一个政治开明 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不仅儒道释并存,而且西域文化、外邦文化兼收并 蓄。什么是“盛唐气象”?说到底,就是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这里看不到 任何的精神禁锢与压抑,自信与豪情交响,热血与勇气激荡,热烈奔放的浪漫主 义踏着历史节拍汹涌而来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 格,宋人一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把 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 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 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 元明清还出现了许多书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他们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 技法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 神气象。他们既没有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仼自然的啸傲山林之精神气候,更没有唐 代那开放浪漫宽博的精神环境,甚至没有北宋那浓厚的人文气氛。他们的书法, 更多的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融入个人的 些许情趣,体现出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 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 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书仅仅剩下 了诗书的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 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 神气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31日第24版,有删改) 17一18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7题选对一项给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7.下列关于“书法的精神气象”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王羲之的书法清爽洒脱,是因为他没有受到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的 影响
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所谓“风骨”,就是不傍不倚、不趋不鹜的独立与自由。 这是魏晋时期的精神风尚,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 的影响。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 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清爽洒脱之风也! 时间来到了唐代,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 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 看颜真卿的楷书,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胸襟气度, 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 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 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 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擫遒 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张旭与怀素,推开细腻古雅的清韵,倾一腔之热血,笔墨似从天上来,纵笔千里 不复回。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 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隋唐时代,天下归一,历史气脉大畅,南北文化能量聚合,这是一个政治开明、 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不仅儒道释并存,而且西域文化、外邦文化兼收并 蓄。什么是“盛唐气象”?说到底,就是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这里看不到 任何的精神禁锢与压抑,自信与豪情交响,热血与勇气激荡,热烈奔放的浪漫主 义踏着历史节拍汹涌而来。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 格,宋人一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把 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 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 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 元明清还出现了许多书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他们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 技法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 神气象。他们既没有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啸傲山林之精神气候,更没有唐 代那开放浪漫宽博的精神环境,甚至没有北宋那浓厚的人文气氛。他们的书法, 更多的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融入个人的 些许情趣,体现出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 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 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书仅仅剩下 了诗书的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 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 神气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7 月 31 日第 24 版,有删改) 17—18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7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7.下列关于“书法的精神气象”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王羲之的书法清爽洒脱,是因为他没有受到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