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 集中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品 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 产集约化、利用消洁化、发展高端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山西特色的自主品牌。 (9)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 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有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要 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方向,大力发展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 制造业:现代煤化工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重点发展煤制油、 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等:新型材料工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 料”、加工制品转变:特色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酒、醋、乳品等优势产品,做精做 细小杂粮、肉类加工、干鲜果蔬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落实 对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加大金融、税收和用地支 持,引导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 比重。以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 业发展,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煤炭、焦炭、钢铁、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重 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金融服务在 内的现代物流枢纽,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重组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组织化 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鼓励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 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构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精品线路,建设一流景 点景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
材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 集中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品 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 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山西特色的自主品牌。 (9)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 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要 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方向,大力发展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 制造业;现代煤化工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重点发展煤制油、 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等;新型材料工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 料”、加工制品转变;特色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酒、醋、乳品等优势产品,做精做 细小杂粮、肉类加工、干鲜果蔬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落实 对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加大金融、税收和用地支 持,引导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 比重。以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 业发展,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煤炭、焦炭、钢铁、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重 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金融服务在 内的现代物流枢纽,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重组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组织化 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鼓励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 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构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精品线路,建设一流景 点景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会展、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信息 服务、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其他服务业。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型农 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 和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 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长煤焦化、煤电材、煤电铝等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 煤研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经济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开发和应用源头减量、 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 完善循环经济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增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政策激励和法律保 障。 (12)者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 设一批“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 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 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 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 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 产出水平。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培育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建设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会展、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信息 服务、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其他服务业。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型农 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 和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 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长煤焦化、煤电材、煤电铝等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 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经济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开发和应用源头减量、 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 完善循环经济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增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政策激励和法律保 障。 (12)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 设一批 “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 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 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 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 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 产出水平。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培育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建设,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
域信息化,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教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和 智能化水平。高度重视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4)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确保财政支出 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 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工补农 特别是以煤补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制定实施有利于农业、 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 (1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重点加快五大盆地灌区建设,实施西山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搞好抗旱水 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稳步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 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 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基层农 技推广、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 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
域信息化,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和 智能化水平。高度重视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4)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确保财政支出 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 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工补农 特别是以煤补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制定实施有利于农业、 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 (1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重点加快五大盆地灌区建设,实施西山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搞好抗旱水 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稳步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 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 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基层农 技推广、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 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
(1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并举,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 民工资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 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提高农民士地补偿收益,增 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继续搞好重点推 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提升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和普及自来 水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落实农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 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快农村社会 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 农民的教有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 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五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政策 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1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 进、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特色产 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 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建立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县域发 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不断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1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并举,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 民工资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 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提高农民土地补偿收益,增 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继续搞好重点推 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提升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和普及自来 水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落实农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 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快农村社会 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 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 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五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政策 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1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 进、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特色产 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 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建立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县域发 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不断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