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市 201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 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栏目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 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 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 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 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 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 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 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 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
河南省五市 2011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六大题,18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 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栏目。 3.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 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 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 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 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 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 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 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 800 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 5000 骑去追,若不是垓 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
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土骑从者八 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 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 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干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 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 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鮮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 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 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 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 地推测,项羽—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 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 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 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 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 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 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 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 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 上最著名的一次虛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
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 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 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 是 10 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 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 万楚军竟然死了 8 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 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 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 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 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 地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 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 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 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 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 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 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 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 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 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
军将土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四面楚歌”时,虽有些损失,还有数万之众,项 羽弃军而逃是懦夫之举,司马迁却把他写成了英雄 B.垓下一战,10万楚军竟然有8万战死疆场,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在《史记》 中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了,逃跑成了壮举,懦夫成了英雄。 C.项羽在垓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且汉军防守又不太严密,项羽完全可率大军突出重 围,没有“别姬”之必要 D.汉数十万大军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精神崩溃,置数万将士于不顾,仓惶而逃;但 在太史公的笔下,丑剧却成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面楚歌时,项羽的军队尽管比刘邦的少,但还是可以拼杀一番的,可是,项羽仅 带800余骑突围了。 B.大部分楚军战死在疆场,其余的则全部被项羽抛弃,楚军官兵的英勇顽强与项羽的 怯懦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太史公司马迁通过突出项羽、无视楚军的方式,把懦夫塑造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 即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却被遗忘。 D.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应该想到自己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江东还有广阔的 天地,他可以突围回江东谋求卷土重来的机会。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别姬时项羽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也许已经精神崩溃,否则一向所向披靡的项 羽不会当众“大惊”和“泣” B.垓下被围的压力,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使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 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C.本文作者从《史记》的描写中找出文字,互相印证,发现了霸王别姬背后的历史真 相,提出了新的见解 D.本文告诉我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项羽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才是历史的真相
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摘自《新华文摘》2011 年第 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四面楚歌”时,虽有些损失,还有数万之众,项 羽弃军而逃是懦夫之举,司马迁却把他写成了英雄。 B.垓下一战,10 万楚军竟然有 8 万战死疆场,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在《史记》 中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了,逃跑成了壮举,懦夫成了英雄。 C.项羽在垓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且汉军防守又不太严密,项羽完全可率大军突出重 围,没有“别姬”之必要。 D.汉数十万大军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精神崩溃,置数万将士于不顾,仓惶而逃;但 在太史公的笔下,丑剧却成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四面楚歌时,项羽的军队尽管比刘邦的少,但还是可以拼杀一番的,可是,项羽仅 带 800 余骑突围了。 B.大部分楚军战死在疆场,其余的则全部被项羽抛弃,楚军官兵的英勇顽强与项羽的 怯懦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太史公司马迁通过突出项羽、无视楚军的方式,把懦夫塑造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 即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却被遗忘。 D.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应该想到自己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江东还有广阔的 天地,他可以突围回江东谋求卷土重来的机会。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霸王别姬时项羽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也许已经精神崩溃,否则一向所向披靡的项 羽不会当众“大惊”和“泣”。 B.垓下被围的压力,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使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 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C.本文作者从《史记》的描写中找出文字,互相印证,发现了霸王别姬背后的历史真 相,提出了新的见解。 D.本文告诉我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项羽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才是历史的真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古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 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 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 李君虚遇见,谓日:“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 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 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日 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 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毎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 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巳弘, 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 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 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 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奷赂公行,李君虛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 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B.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相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古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 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 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 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 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 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 “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 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 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 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 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 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 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 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B.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 相比
C.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3分)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④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君虚喜欢安静。他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营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 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不爱钱财,为官清廉。有人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现,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为 盗衣人着想:父亲死后,家里的财产全给弟弟:有人要给他金子买官,他坚辞不 C.李君虚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他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 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赞扬。 D.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 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译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C.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3 分)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④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君虚喜欢安静。他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营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 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不爱钱财,为官清廉。有人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现,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为 盗衣人着想;父亲死后,家里的财产全给弟弟;有人要给他金子买官,他坚辞不 收。 C.李君虚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他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 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赞扬。 D.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 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千秋岁① 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