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出生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 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 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岀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 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 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10.D11.A12.B 13.(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 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出生时取字。 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 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 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 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 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解析】 10.试题分析: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 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定川”、“潘原” “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 闻”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B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本题主要考査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 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解答此 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1)句 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 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 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
【解析】 10. 试题分析:D 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 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 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 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定川”、“ 潘原”、 “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 闻”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试题分析:B 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 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2. 试题分析:B 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解答此 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 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 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1)句 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 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 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