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 递,既要引起对方的注意,又要不引起外界猜疑。如果召见使 馆人员或派人前去访问,恐怕过于正式,而当时中苏之间又没 有什么其他的接触渠道。 小平同志提议,为了不引起外界的无端猜测,可由外交部 苏欧司司长以视察使馆工作名义前往莫斯科,并同时前往波兰 华沙。当然,第一站莫斯科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8月10日,苏 欧司司长于洪亮启程赴莫斯科。在他启程前,我们根据小平同 志指示,起草了一份说帖。 苏方对我们苏欧司司长突然出现在莫斯科,并要求在使 馆面见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行动,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苏联 外交部副部长伊利切夫应邀来到我国驻苏使馆,第一远东司 回1982年伊利切夫(左)在北京。 N2 7 I
外交十记 司长贾丕才特地中断休假,从莫斯科郊区别墅急忙赶回,陪同 前来。 会面时,于洪亮同志向对方口述了长达1000多字的说帖全 文,一段段地背出来,几乎一字不差。 在说帖中,中方指出,中苏两国关系不正常状况已经存在 多年,中苏两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现 在是为改善中苏关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了。当然,问题不可能 在一个早上就解决,但中方认为,只要中苏双方都有改善关系 的诚意,完全可以通过协商,逐步实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方 建议先从苏联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做起,也可以从解决影响 两国关系的其他问题,如减少中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做起。与 此同时,双方还应考虑找到一个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来解决苏联从蒙古人民共和国撤军的问题。中方也希望在阿富 汗问题上能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总之,只要双方站得高,看 得远,有使两大邻国恢复睦邻关系的诚意,从解决一两个重要 问题人手,就可以为两国关系打开一个新局面。至于交换意见 的形式,双方可以协商。 伊利切夫眯着眼睛仔细听着。他资格很老,赫鲁晓夫时期 曾任苏共中央书记,当过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和《消息报》、《真 理报》主编,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赫鲁晓夫下台后,他退 出中央领导位置,就任外交部副部长。他为人稳健,处事谨慎, 说话时字斟句酌,给人的印象是过于严谨而稍欠灵活。听了我 方的说帖后,他做出的回应仍是惯常的外交辞令。他说,你的 8
外交十记 ©作者会见贾玉才。| 想法,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主动的方式上,都不可能不引 起注意。同时,又做出了老一套的表态,好像并未完全觉察出 中方信息的真实含义。倒是当时在座的中国通贾丕才比较敏感, 捕捉到了说帖中的新东西,表示这件事可能起到某种积极的推 动作用,并说,这样重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解决的,要 报告政治局和最高领导。 这次会见以后,于洪亮即转赴华沙,以此向外界表明此行 不是专程来莫斯科的,同时也给苏方考虑和准备回答的时间。 9
外交十记 8月18日,当于洪亮重返莫斯科再次会见伊利切夫时,伊 利切夫谈话的态度有所变化,口气也缓和多了,称已将中方的 想法报告了中央,苏方将做出正式答复。 8月20日,苏联第一副外长马尔采夫约见我驻苏使馆临时 代办马叙生,交来一份作为正式答复的备忘录,表示苏方愿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苏中双边关系问 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 苏方也提出了“消除障碍”,这与中方的提法是相吻合的。 我们认为,苏方对我方信息的反应是积极的。小平同志随后找 我和于洪亮去他家里,亲自听取了有关传递信息的详细汇报,当 即决定同意重开中苏谈判。 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前,中苏双方已内部商 定,由两国副部长级的政府特使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政 治磋商。 磋商开始 1982年10月,中央委任我为中国政府特使,参加中苏政治 磋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要而又极富挑战性的使命。苏联 政府特使,也是我的谈判对手,就是那位伊利切夫。作为主管 非洲事务的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伊利切夫从未主管过中国事务, 但却同乔冠华、韩念龙、余湛、王幼平四位中国副外长先后进 行过长达十年的中苏边界和中苏国家关系谈判,被苏联外交界 10
外交十记 视为谈判高手。 第一轮磋商于1982年10月5日开始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开 始就对磋商做了长期较量的思想准备。遵照小平同志关于同苏 联打交道弯转得不要太急,不要急于求成,太急了会为苏所用 的指示和十二大报告所阐明的对苏原则立场和政策,我们拟定 了此次磋商的方针,即立足战略全局,坚持原则立场,着重提 出要求苏联认真做些事,停止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促使越南 从柬埔寨撒军。同时,在策略上,举起改善两国关系和维护中 苏两国人民友谊的旗帜,以保持磋商的渠道。 第一轮磋商进行了半个月,从5日开始到21日结束,共举 行了六次会议。谈判中,我抓住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不放,指 出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双方共同努力,扎扎实 实做一些事情,以消除妨碍发展两国关系的严重障碍。障碍消 除了,通向正常化的道路就畅通了。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可 望逐步恢复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 伊利切夫则反复重申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但对我们所提 出的“三大障碍”,则尽力回避,拼命反驳。苏方的论点也主要 有三个:一是指责中方为磋商设置“先决条件”;二是提出中苏 关系正常化,应当“不损害第三国利益”,三是宣称苏方“从不 威胁中国”。他一再建议共同制定苏中关系基础文件,先就促进 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达成协议。 针对伊利切夫把中方提出消除障碍称之为是“先决条件”,我 指出,不存在什么先决条件。我们提出来希望讨论的某些问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