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影响及其应用策略的研究 课题设计
IT 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影响及其应用策略的研究 课题设计
立论依据(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参考文 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 的技术,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引导着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 术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的需求和认识;查找、 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进行信息活 动的道德等等)。信息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及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也 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和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把信 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将会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思想、教学 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出台 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标志着我 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启动。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颁布,明确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并 将其定为必修课程。 我国以计算机教育为内涵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 2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以学习基本操作为主的计算机课外小组或选修课,到 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的计算机选修课及学科CAI试验,再到今天的 信息技术必修课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三个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作为全新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探索阶段,与发达国 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 到2000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外
立论依据(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参考文 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 的技术,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引导着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 术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的需求和认识;查找、 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进行信息活 动的道德等等)。信息素养的高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及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也 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和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把信 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将会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思想、教学 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我国教育部在 2000 年出台 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标志着我 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启动。2001 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颁布,明确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并 将其定为必修课程。 我国以计算机教育为内涵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 20 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以学习基本操作为主的计算机课外小组或选修课,到 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的计算机选修课及学科 CAI 试验,再到今天的 信息技术必修课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三个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作为全新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探索阶段,与发达国 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美国从 1996 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 到 2000 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外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已进行了成功的融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 术引入国家课程并将其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国家,在1995年颁布了中小学信息 技术标准,2000年又提出了新要求,现已形成良好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及 评价体制。日本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居世界首位,并于1995年在 全国多省联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于1998年将信息技术纳 入形式多样的必修课程 理论价值: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二十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建构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全新 的理解,它倡导积极的、建构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与反思性 的、探究性的、情境性的、社会性的、基于案例的、内在驱动的以及问题定 向的学习与互动,这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我们认为,可 以在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构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勾画中国 特色的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雏形,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提 供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我们将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具体从以三个方面的 设计及应用策略来研究本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模拟情境融通、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强大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不 断自我生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的学习环境。意在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 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 问题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研究所开发出的各种基于信息技 术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将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资借 鉴的资源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已进行了成功的融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 术引入国家课程并将其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国家,在 1995 年颁布了中小学信息 技术标准,2000 年又提出了新要求,现已形成良好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及 评价体制。日本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位居世界首位,并于 1995 年在 全国多省联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于 1998 年将信息技术纳 入形式多样的必修课程。 理论价值: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建构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全新 的理解,它倡导积极的、建构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与反思性 的、探究性的、情境性的、社会性的、基于案例的、内在驱动的以及问题定 向的学习与互动,这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我们认为,可 以在统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构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勾画中国 特色的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雏形,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提 供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我们将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具体从以三个方面的 设计及应用策略来研究本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模拟情境融通、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强大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不 断自我生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的学习环境。意在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 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 问题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研究所开发出的各种基于信息技 术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将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资借 鉴的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1.《电化教育研究》2.《中国电化教育》3。 Phillips D. C. Ed, (2000 ) Constructvism in Education, OpinionS and Second Opinion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Nine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3. Robert A. Wilson, Frank C. Keil, Eds,(2000).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ngnitive Scienc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研究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1.《电化教育研究》 2.《中国电化教育》 3。.Phillips D.C.Ed., (2000). Constructvism in Education, OpinionS and Second Opinion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Nine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3.Robert A. Wilson, Frank C. Keil, Eds., (2000).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ngnitive Scienc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二、 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丨 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通过探讨IT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策 略,以期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具体 目标为 1.通过发达国家IT教育与我国IT教育的比较,以总结我国已有经验,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我国IT教育的可行之路。 2.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分析,寻求我国IT教育的理论支撑,初步构建我国IT 教育的理论模型。 3.通过IT对我国当今课程与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探索制约IT教育的因素, 并总结、提炼有效的Iˆ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如讲授型模式、个别辅导 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为中小学提供可资引用的范例, 并为进一步探索IT教育的统整模式做好实践上的准备。 4.开发基于IT的统整的、实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IT与学科教学的融 合 研究内容: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认为目前应 着重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 进行有机整合的策略问题。显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仅是技术学的问题,更 重要的还包括关于这一整合的教学理论,以及支撑各种教学理论流派的哲学、社 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假设。而综观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并 基于我国的国情分析,我们的研究及成果必须具有前沿性、广阔性、可操作性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 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通过探讨 IT 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策 略,以期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具体 目标为: 1. 通过发达国家 IT 教育与我国 IT 教育的比较,以总结我国已有经验,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我国 IT 教育的可行之路。 2.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分析,寻求我国 IT 教育的理论支撑,初步构建我国 IT 教育的理论模型。 3.通过 IT 对我国当今课程与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探索制约 IT 教育的因素, 并总结、提炼有效的 IT 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如讲授型模式、个别辅导 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为中小学提供可资引用的范例, 并为进一步探索 IT 教育的统整模式做好实践上的准备。 4.开发基于 IT 的统整的、实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 IT 与学科教学的融 合。 研究内容:关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认为目前应 着重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 进行有机整合的策略问题。显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仅是技术学的问题,更 重要的还包括关于这一整合的教学理论,以及支撑各种教学理论流派的哲学、社 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假设。而综观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并 基于我国的国情分析,我们的研究及成果必须具有前沿性、广阔性、可操作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