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教学目标明确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均值、方差、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了解正态分布;掌握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转换方法;理解信度、效度、难度、 区分度的含义,了解常用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转换方法;基本概念 第一节变量与变量种类 问根据资料是否包含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分为哪几种?定性分析和和定 量分析。即从本质和数量两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真相,得出结论。所选取的分析 角度和分析方法对报告的质量可能会有很大影响。如经过调查后写的报告,好的 可以发表,不好的就象没有使用调查数据写出来的一样。 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定性分析主要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出 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具 体、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具有以下特点:①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②侧重揭 示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③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④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 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1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教学目标:明确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均值、方差、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了解正态分布;掌握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转换方法;理解信度、效度、难度、 区分度的含义,了解常用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间:6 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的转换方法;基本概念 第一节 变量与变量种类 [问]根据资料是否包含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分为哪几种?定性分析和和定 量分析。即从本质和数量两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真相,得出结论。所选取的分析 角度和分析方法对报告的质量可能会有很大影响。如经过调查后写的报告,好的 可以发表,不好的就象没有使用调查数据写出来的一样。 一、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定性分析主要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出 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具 体、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具有以下特点:①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②侧重揭 示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③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④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 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1、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依据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从而寻 找心理行为的普遍性及特殊本质。比较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前者指对同-对象在 不同时间的比较,后者指对同时并存的不同对象的比较。分类就是将对象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大量资料中概括或推论出某一类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酌逻辑方法。 3.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硏究结果、现象等坋成简单的部分,进行单独 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综合则是指根据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认 识到的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方面的本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人 们的获得对已知对象的全面、完整妁认识。 抽象与具体 教育学硏究对象是具体的,要认识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借助于抽象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教育现象,必须要经过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才能使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1、定义与方法 用数学的方法(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找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 水平、比例、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基本的统计方法有:数量描述、频数分析、 差异分析、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2 1、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从而寻 找心理行为的普遍性及特殊本质。比较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前者指对同一对象在 不同时间的比较,后者指对同时并存的不同对象的比较。分类就是将对象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就是从大量资料中概括或推论出某一类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酌逻辑方法。 3.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成简单的部分,进行单独 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综合则是指根据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认 识到的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方面的本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人 们的获得对已知对象的全面、完整妁认识。 4、抽象与具体 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要认识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借助于抽象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描述、解释、预测教育现象,必须要经过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才能使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1、定义与方法 用数学的方法(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找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 水平、比例、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基本的统计方法有:数量描述、频数分析、 差异分析、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心理学硏究数据具有变异性和统计规律性的特点,它要求在纷繁复杂的数据 中寻求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性,正确地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具有以下功能:①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 ②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③可以训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 数量描述中最基本的有百分比、总和、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百分比反 映了硏究对象的比例或比重,总和反映了研究对象的规模,平均值反映了研究对 象的典型水平或平衡位置,方差(标准差)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离散程度 频数分析可以反映硏究对象的集中程度、分布情况。 差异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差异程度,两组比较时用t检验,多组比较时 用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程度 趋势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规律。 与上述分析有关的表和图,可将研究对象的数量大小、关系、比例、变化规 律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或有统计功能的电子表格 软件 Excel,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2.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在教育硏究中,统计分析与上述的定性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者缺 不可、一方面,统计分析是现代教育研究的必备工具,教育研究成果通常以统 分析的方式表现岀来,不懂得统计分析就难以了解他人的硏究进展,也难以确 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那种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是 片面的、错误的。统计分析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只有在正 确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指导下的统计分析才是有用的。统计分析是为了揭示数据的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3 心理学研究数据具有变异性和统计规律性的特点,它要求在纷繁复杂的数据 中寻求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性,正确地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具有以下功能:①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 ②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③可以训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 数量描述中最基本的有百分比、总和、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百分比反 映了研究对象的比例或比重,总和反映了研究对象的规模,平均值反映了研究对 象的典型水平或平衡位置,方差(标准差)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离散程度。 频数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集中程度、分布情况。 差异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差异程度,两组比较时用 t 检验,多组比较时 用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程度。 趋势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对象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规律。 与上述分析有关的表和图,可将研究对象的数量大小、关系、比例、变化规 律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 SPSS 或有统计功能的电子表格 软件 Excel,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2.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在教育研究中,统计分析与上述的定性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者缺 一不可、一方面,统计分析是现代教育研究的必备工具,教育研究成果通常以统 计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懂得统计分析就难以了解他人的研究进展,也难以确 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那种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是 片面的、错误的。统计分析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只有在正 确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指导下的统计分析才是有用的。统计分析是为了揭示数据的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特征和规律性,因此,这种定量分析的方向、范围须由定性分析来确定,而不是 由研究者随意确定;脱离了定性分析的统计分析只是“无本之木”,“无鱼之水。 统计分析的进行需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公式,这些方法和公式的选择需要研究 者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否则,这些统计分析就只是在数据上绕圈子,而不 具有任何意义。此外,统计分析得岀的规律或特征也需要借勘于教育学理论才能 科学地解释。可见,对教育学硏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分析 才能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分析) 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三、基本概念 (一)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样品、个体、样本容量) 被试:被研究者的简称,也称硏究对象或受试。个体:组成总体的基本单 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用符号P表示,一般概率在 0和1之间。接近1,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则越小。 统计量:代表样本特征的量。从这些统计量可以估量总体的数值,即参数 代表总体特征的量 测量:根据一定法则,对事物属性给予数字化的过程。测验,通常指测量的 工具 (二)变量:在性质与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包括变量的数量和类型。变量的多少是统计分析中较重要的因素。确定变量 数量的一般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得出最佳结果。 变量的类型有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4种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4 特征和规律性,因此,这种定量分析的方向、范围须由定性分析来确定,而不是 由研究者随意确定;脱离了定性分析的统计分析只是“无本之木”,“无鱼之水”。 统计分析的进行需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公式,这些方法和公式的选择需要研究 者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否则,这些统计分析就只是在数据上绕圈子,而不 具有任何意义。此外,统计分析得出的规律或特征也需要借勘于教育学理论才能 科学地解释。可见, 对教育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分析, 才能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分析) 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三、基本概念 (一)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与样本(样品、个体、样本容量) 被试:被研究者的简称,也称研究对象或受试。个体:组成总体的基本单 位。 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用符号 P 表示,一般概率在 0 和 1 之间。接近 1,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 0,则越小。 统计量:代表样本特征的量。从这些统计量可以估量总体的数值,即参数: 代表总体特征的量。 测量:根据一定法则,对事物属性给予数字化的过程。测验,通常指测量的 工具。 (二)变量:在性质与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包括变量的数量和类型。变量的多少是统计分析中较重要的因素。确定变量 数量的一般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变量得出最佳结果。 变量的类型有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4 种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l、定类变量 表示事物在属性与类别上的不同。 在数据处理时,要对其进行数值化,如:“性别”是“男”时,编码为1 性别”是“女”时,编码为0 特点: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有“相等”和“不等”的关系,但不能 比较大小和四则混合运算。 、定序变量(等级变量) 表示研究对象在某一属性上的顺序。 在数据处理时,要对其迸行数值化,如学生成绩优秀=4,良好=3,一般 =2,差=1,一般值越高,表示越喜欢。 特点:既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不能指出其间差别大小,但有“等于、 不等于关系、”序关系(优于、劣于等),四则运算没有意义。 3、定距变量(间距变量) 取值具有“距离”特征的变量。如学生身高,小李160cm,小王165cm 相距5厘米。 有测量单位,但不一定有绝对零点。如成绩0分,不表示没有一点知识。 但有“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等关系,可以进行加法、减法运算,但乘、 除无意义 4、定比变量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如身高、学生人数等。可以进行全部运算 关系:定比变量的级别最高,定类变量的级别最低。级别高的可以转换为 低的变量进行计算分析,如可以将百分制成绩转化为等级制成绩。定类变量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5 1、定类变量 表示事物在属性与类别上的不同。 在数据处理时,要对其进行数值化,如:“性别”是“男”时,编码为 1; “性别”是“女”时,编码为 0。 特点: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有“相等”和“不等”的关系,但不能 比较大小和四则混合运算。 2、定序变量(等级变量) 表示研究对象在某一属性上的顺序。 在数据处理时,要对其进行数值化,如学生成绩优秀=4,良好=3,一般 =2,差=1,一般值越高,表示越喜欢。 特点:既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不能指出其间差别大小,但有“等于、 不等于关系、”序关系(优于、劣于等),四则运算没有意义。 3、定距变量(间距变量) 取值具有“距离”特征的变量。如学生身高,小李 160cm,小王 165cm, 相距 5 厘米。 有测量单位,但不一定有绝对零点。如成绩 0 分,不表示没有一点知识。 但有“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等关系,可以进行加法、减法运算,但乘、 除无意义。 4、定比变量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如身高、学生人数等。可以进行全部运算。 关系:定比变量的级别最高,定类变量的级别最低。级别高的可以转换为 低的变量进行计算分析,如可以将百分制成绩转化为等级制成绩。定类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