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参照性等特点。因此,我们的研究是一个统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体包括 以下主要内容: 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比较 1.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英、日等国家) 2.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3.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对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分析 2.信息技术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及流变 3.脑科学研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4.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新探—一统整的建构主义 IT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2.IT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影响 3.基于IT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4.IT在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延伸 四、IT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 1.基于案例的IT学习模式 2.基于情境的Iˆ学习模式 3.基于问题的IT学习模式 研究方法: 关于“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比较”将采用比较法和历史法;
可参照性等特点。因此,我们的研究是一个统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体包括 以下主要内容: 一、 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比较 1.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英、日等国家) 2. 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3.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对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二、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1. 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分析 2. 信息技术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及流变 3. 脑科学研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4.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新探——统整的建构主义 三、 IT 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1.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2. IT 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影响 3. 基于 IT 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4. IT 在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延伸 四、 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 1.基于案例的 IT 学习模式 2.基于情境的 IT 学习模式 3.基于问题的 IT 学习模式 研究方法: 关于“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比较”将采用比较法和历史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验法; 关于“IT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将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及现场研究: 关于“IT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和实验 法 研究过程: 2001年9月~2001年12月,收集资料和实施调查,进行中外信息技术教育 的比较研究,追踪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选取代表学校,与之建立合作关 系,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设计。 2002年1月~2002年12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分课题小 组分别进行IT对课程教学影响的各项研究,并总结各研究成果。 2003年1月~2004年6月,进行I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 究,将成果用于中小学收集反馈,修正完善,结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2.IT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内容、师生互动方式 的影响 3.IT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本研究将追踪最具前沿性和冲击力的建构主义理论,汲取脑科学研究的先 进成果,以IT发展为基础,依据我国国情,探求我国IT教育的理论 2.本研究将主要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在确保研究可靠 性的基础上,利用课题组的技术优势和研究积累,开发基于IT的学习与教学模」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验法; 关于“IT 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将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及现场研究; 关于“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和实验 法。 研究过程: 2001 年 9 月~2001 年 12 月,收集资料和实施调查,进行中外信息技术教育 的比较研究,追踪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选取代表学校,与之建立合作关 系,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设计。 2002 年 1 月~2002 年 12 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分课题小 组分别进行 IT 对课程教学影响的各项研究,并总结各研究成果。 2003 年 1 月~2004 年 6 月,进行 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 究,将成果用于中小学收集反馈,修正完善,结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2. IT 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内容、师生互动方式 的影响 3. 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本研究将追踪最具前沿性和冲击力的建构主义理论,汲取脑科学研究的先 进成果,以 IT 发展为基础,依据我国国情,探求我国 IT 教育的理论。 2.本研究将主要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在确保研究可靠 性的基础上,利用课题组的技术优势和研究积累,开发基于 IT 的学习与教学模
式,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直接提供IT教育的实用策略和课程教学范例
式,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直接提供 IT 教育的实用策略和课程教学范例
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9月~2001年12月,整体设计与比较研究。完成《我 国中小学IT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与论文《发达国家与中国的ⅠT教育之比较》 第二阶段:2002年1月~2002年12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IT对 课程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完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理论构建》、《基于IT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 程体系初探》、《基于I的教学模式》和《基于Iˆ的教学评价》等论文。 第三阶段:203年1月~2003年12月,实用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 完成论文《关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讨》和《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 题的IT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系统》及《教师培训系统》的光盘制作。 第四阶段:2004年1月~2004年6月,反馈、修正、完善,结题 最终完成时间:2004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 《IT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策略的研究》论文集 《基于IT的学科教学模式与应用策略·范例》光盘
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1 年 9 月~2001 年 12 月,整体设计与比较研究。完成《我 国中小学 IT 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与论文《发达国家与中国的 IT 教育之比较》 第二阶段:2002 年 1 月~2002 年 12 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IT 对 课程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完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理论构建》、《基于 IT 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 程体系初探》、《基于 IT 的教学模式》和《基于 IT 的教学评价》等论文。 第三阶段:2003 年 1 月~2003 年 12 月,实用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开发研究。 完成论文《关于 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讨》和《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 题的 IT 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系统》及《教师培训系统》的光盘制作。 第四阶段:2004 年 1 月~2004 年 6 月,反馈、修正、完善,结题。 最终完成时间:2004 年 6 月 最终成果形式: 《IT 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策略的研究》论文集 《基于 IT 的学科教学模式与应用策略 • 范例》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