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一一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秋 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 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 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 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 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 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 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 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 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 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 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 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 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 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 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 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 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 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 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 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 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 “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乖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 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 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极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 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 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 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贵州省贵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学——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貴族垄断的王官之秋 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貴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自汉代以来, 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班固《汉书·艺 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 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 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的论点,以胡适为代表的 学者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 貴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 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 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 学。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但另一方面, 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 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 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这 个意义上,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强调“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肯定儒家 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 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志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儒学的形成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 的考察和探寻。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 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儒学推崇的“六艺之学”,就是源于三代时 期的王官之学;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那些最为杰出代表人物的代表 著作,其实就是儒家子学,将儒家的六艺之学与诸子之学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 的儒学,儒学之所以能够在诸子百家中取得最大的成功,一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学 派是最为重视对夏商周的文明体系继承的学派,他们自称“述而不作”,通过 “六艺之学”的整理、传播,继承了三代时期的优秀华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 儒学又最乖望通过切近的血缘观念、家族伦理来建立维护社会关系、国家秩序、 天下安泰的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可以说,儒家学派是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 政治现实关怀最切的学派。 因此可见,儒家的“经”与“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和文化功能。从文化的渊 源与地位来说,“经”是文化极本,“子”不过是文化枝叶;从思想创新与建构 来说,“子是思想主体,而“经”则不过是思想资源。和其他诸子学派比较而言, 儒家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以这个观点来考察儒学,可以找 到儒学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改编自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 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惠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 求的代表著作都是诸子之学 D.相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儒学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这 是其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两种对立观点进 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 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儒学起源的角度,论证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 “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 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 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 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 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 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 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 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 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 “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一一即 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 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A.汉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诸子之学与西周王官之学存在着渊源关系,诸子百家 的主张全都出自王官之学。 B.近代以来,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提出了诸子之学产生于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新看法。 C.儒家那些杰出代表人物所著的包含强烈的社会忧惠意识和务实的政治功利追 求的代表著作都是诸子之学。 D.相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儒学更注重自身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的建构,这 是其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两段对“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两种对立观点进 行了辨析,为下文论述儒学的起源提供了支撑。 B.对于“诸子之学”的产生,作者没有简单倾向于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或“不 出于王官”,而是提出了自己认为更合理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从儒学起源的角度,论证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之学相结合对儒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文章对儒学的阐述从历史传承和现实关怀两个方面展开,表明儒家的“经”与 “子”各有特点,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诸子之学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汉代以来为学者普遍认同的 “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观点,在后代受到了挑战。。 B.诸子百家的形成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现实 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不出于王官”。 C.儒学在发展中对文化传统继承最多,对政治现实关怀最切,这是其学术思想体 系能够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D.儒家的“经”是其文化根本,代表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子”是其思想主体, 代表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二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 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 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 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 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 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 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 “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 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 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 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 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 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 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 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 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 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 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 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 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 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 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 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仼任何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 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 齿之羞 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 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 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 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一一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 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 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 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 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 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 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 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 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 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 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 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 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 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 “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 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 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 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 “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 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 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 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 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 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 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 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 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 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 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 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 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 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 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 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 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 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 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 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 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 已响的对比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 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2009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 的带动下,8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 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 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 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合肥在线》) 材料二: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 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 年代初,2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 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础启动以来, 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 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 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 方法。 图1:第三次“归国潮”回流率统计 图2:2013-2016年出 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统计 除了回流率,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 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 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 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 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 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 已响的对比。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 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 2009 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 的带动下,8 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 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 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 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合肥在线》) 材料二: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 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和 90 年代初,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 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 2008 年“千人计划”【注】启动以来, 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 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 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 方法。 图 1:第三次“归国潮”回流率统计 图 2:2013-2016 年出 国留学与回国人员统计 除了回流率,2010 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 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 2016 年出现了“逆转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U) 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 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 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 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 现象。报告显示,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 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2017年9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 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 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200ˉ 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 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 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 “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 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 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 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 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 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 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 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 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 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 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 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 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 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 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 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髙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4年至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2013年至2016 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 Lockin China 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 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 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 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 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 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 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 现象。报告显示,2017 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 60 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 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7 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 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 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 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 2007 年到现在这 10 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 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 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 “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 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 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 的出国留学学生,在 2011 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 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 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 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 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 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 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 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 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 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 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 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 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 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 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 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高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4 年至 2016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 2013 年至 2016 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