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A 卷) 命题学校:东莞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和考生号、 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虽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潮学说、不同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制度在不同情况下对“正 义”的具体界定往往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形成一种规范性 的伦理共识,它被视为最基本的“正义感”,其基本内容是“不可坑人害人”。任何 人都不愿意自己受到别人的伤害,特别是有意的坑害,这一点可以说构成了所谓 “人性逻辑”的一条基本公理;而当人们结成伙伴关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很 容易发现只有把同伴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即所谓“爱人如己”,不去 坑害他们,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和生存发展。 大多数人正是基于这种质朴简单的日常体验,才形成了“正义感”,以致任何拥有 正义感”的人,如果发现其他人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都会在内心深处产 生所谓的“义愤”,想要阻止或惩罚作恶者以保护受害者;而如果他们察觉到自己 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悔恨”,敢于坦白认错、 接受惩罚,并对受害者做出补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做到“不坑害 人”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守住了“正义”底线的正直之人;而如果他们还能在这 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爱人助人”,则会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了优秀“德性”的高尚之 人。当前人类社会十分推崇的“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也是植根于这种“不坑 害人”的“正义感”之中的,只不过将后者进一步提升到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 益”的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孔孟虽然没有形成“尊重人权”的现代观念,但 作为关注伦理问题的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倡的“仁义”观念已经清晰 地包含着“不坑害人”意义上的“正义感”内容了。孔子特别强调“仁”在于“爱人”, 甚至还因此设定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条评判一切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曾 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正是在孔子上述观念的影响下,明确倡导 兼相爱交相利,同时坚决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反复指出像“攘人犬豕鸡豚杀 不辜人”这类在现代社会里会被看成是不正当地侵犯他人财产权或生命权的行 为,统统属于“不仁~不义”的举动。更有启迪意味的是,孟子虽然公开拒斥了墨 子的“兼爱”主张,但在“义”的观念方面却明显受到了墨子的很大影响,因此也清 晰地指出:“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同样把侵犯他人的财产权 或生命权的举动看成是“非仁非义”的邪恶行为 尽管“尊重人权”是在现代社会才被人们视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崇的,但如果我们不 拘泥于具体字眼的话,那么应该说,孔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积极阐扬具 有儒家特色的“仁义”观念,自觉地肯定了与之在实质上根本一致的“不坑害人”的
广东省六校联盟 2016 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A 卷) 命题学校:东莞中学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和考生号、 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虽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潮学说、不同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制度在不同情况下对“正 义”的具体界定往往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会形成一种规范性 的伦理共识,它被视为最基本的“正义感”,其基本内容是“不可坑人害人”。任何 人都不愿意自己受到别人的伤害,特别是有意的坑害,这一点可以说构成了所谓 “人性逻辑”的一条基本公理;而当人们结成伙伴关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很 容易发现只有把同伴也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即所谓“爱人如己”,不去 坑害他们,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和生存发展。 大多数人正是基于这种质朴简单的日常体验,才形成了“正义感”,以致任何拥有 “正义感”的人,如果发现其他人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都会在内心深处产 生所谓的“义愤”,想要阻止或惩罚作恶者以保护受害者;而如果他们察觉到自己 从事了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也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所谓的“悔恨”,敢于坦白认错、 接受惩罚,并对受害者做出补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够做到“不坑害 人”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守住了“正义”底线的正直之人;而如果他们还能在这 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爱人助人”,则会因此被看成是具有了优秀“德性”的高尚之 人。当前人类社会十分推崇的“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也是植根于这种“不坑 害人”的“正义感”之中的,只不过将后者进一步提升到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 益”的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孔孟虽然没有形成“尊重人权”的现代观念,但 作为关注伦理问题的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提倡的“仁义”观念已经清晰 地包含着“不坑害人”意义上的“正义感”内容了。孔子特别强调“仁”在于“爱人”, 甚至还因此设定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条评判一切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曾 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正是在孔子上述观念的影响下,明确倡导 “兼相爱交相利”,同时坚决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反复指出像“攘人犬豕鸡豚”“杀 不辜人”这类在现代社会里会被看成是不正当地侵犯他人财产权或生命权的行 为,统统属于“不仁”“不义”的举动。更有启迪意味的是,孟子虽然公开拒斥了墨 子的“兼爱”主张,但在“义”的观念方面却明显受到了墨子的很大影响,因此也清 晰地指出:“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同样把侵犯他人的财产权 或生命权的举动看成是“非仁非义”的邪恶行为。 尽管“尊重人权”是在现代社会才被人们视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崇的,但如果我们不 拘泥于具体字眼的话,那么应该说,孔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通过积极阐扬具 有儒家特色的“仁义”观念,自觉地肯定了与之在实质上根本一致的“不坑害人”的
“正义感”;而儒家伦理本身具有的正面价值,以及它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东亚社 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效应,包括它通过全力推崇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发挥的积极 效应,归根结底也是立足于它对这种古今中外通行于世的“正义感”的自觉肯定之 上的。 (摘编自刘清平《“亲亲相隐”怎样扭曲了国人的正义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坑人害人”是“正义感”的基本内容,它能成为一种规范性伦理共识 是基于大部分人长期共同生活的体验 B.“爱人如己”是人们维持彼此间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这既是人们在共同生 活中的心得,也是人性的体现。 C.有“义愤”与“悔恨”心理的人通常是讲“仁义”的人,也往往是拥有“正 义感”的人。 D.“爱人助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的关键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 爱人”,也就意味着他缺乏“正义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孟的仁义观体现了“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 们已具有现代人权观念。 B.墨子指出,侵犯他人财产权乃至生命权的行为是不仁义的,这一观点从根本 上决定了孟子的仁义观。 C.根据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只要合乎“仁”的标准,一定不会为非作歹,同时 也会对他人抱有仁爱之心 D.孔孟所提倡的“仁义”实质上和现代社会“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不谋而 合,而且它的积极影响早已超越国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持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 具有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应有的处世之道 B.孔子提倡“子为父隐”,即父亲为恶犯法,儿子应当刻意替父亲隐瞒,以使 父亲逃脱罪责,这其实和他仁义观是自相矛盾的。 C.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从外面回来,得知这一情况,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 这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D.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而其父杀人,舜该如何做?孟子认为舜应放弃天子 之位,携父远逃,这一主张兼顾了“仁爱”与“正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 难功至都指挥同知。正统七年以征麓川功,擢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选在京番 将舍人,捕苗云南。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 将贼平进都督同知。十四年夏,也先谋入寇,胜偕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大 同。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漬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督三千营操练。 贵州苗大扰,诏胜往讨。未行,而也先逼京师。胜御之彰义门北,击退之。越二 日,引兵西直门外,解都督孙镗围。明日,都督武兴战殁于彰义门,寇乘胜进 胜与都御史王竑急援之,寇遂引却。胜追袭至紫荆关,颇有斩获。事定,乃命以 左副总兵统河间、东昌降夷赴贵州。贼首韦同烈据香垆山作乱,胜与总兵梁瑤
“正义感”;而儒家伦理本身具有的正面价值,以及它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东亚社 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效应,包括它通过全力推崇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发挥的积极 效应,归根结底也是立足于它对这种古今中外通行于世的“正义感”的自觉肯定之 上的。 (摘编自刘清平《“亲亲相隐”怎样扭曲了国人的正义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坑人害人”是“正义感”的基本内容,它能成为一种规范性伦理共识, 是基于大部分人长期共同生活的体验。 B.“爱人如己”是人们维持彼此间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这既是人们在共同生 活中的心得,也是人性的体现。 C.有“义愤”与“悔恨”心理的人通常是讲“仁义”的人,也往往是拥有“正 义感”的人。 D.“爱人助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的关键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 “爱人”,也就意味着他缺乏“正义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孟的仁义观体现了“不坑害人”的“正义感”,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 们已具有现代人权观念。 B.墨子指出,侵犯他人财产权乃至生命权的行为是不仁义的,这一观点从根本 上决定了孟子的仁义观。 C.根据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只要合乎“仁”的标准,一定不会为非作歹,同时 也会对他人抱有仁爱之心。 D.孔孟所提倡的“仁义”实质上和现代社会“尊重人权”这一普世价值不谋而 合,而且它的积极影响早已超越国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持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 具有优秀“德性”的高尚之人应有的处世之道。 B.孔子提倡“子为父隐”,即父亲为恶犯法,儿子应当刻意替父亲隐瞒,以使 父亲逃脱罪责,这其实和他仁义观是自相矛盾的。 C.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从外面回来,得知这一情况,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 这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D.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而其父杀人,舜该如何做?孟子认为舜应放弃天子 之位,携父远逃,这一主张兼顾了“仁爱”与“正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 难功至都指挥同知。正统七年以征麓川功,擢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选在京番 将舍人,捕苗云南。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 将贼平进都督同知。十四年夏,也先谋入寇,胜偕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大 同。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督三千营操练。 贵州苗大扰,诏胜往讨。未行, 而也先逼京师。胜御之彰义门北,击退之。越二 日,引兵西直门外,解都督孙镗围。明日,都督武兴战殁于彰义门,寇乘胜进。 胜与都御史王竑急援之,寇遂引却。胜追袭至紫荆关,颇有斩获。事定,乃命以 左副总兵统河间、东昌降夷赴贵州。贼首韦同烈据香垆山作乱,胜与总兵梁珤
右副总兵方瑛等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胜进自重安江,大破之。会师山下,环四 面攻之。贼窘,缚同烈降。还讨湖广巴马诸处反贼,克二十余寨,擒贼首吴奉先 等百四十人,斩首千余级,封南宁伯,予世券。疏请更名,从之。移镇腾冲 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巡按御史牟俸劾其贪 暴不法数十事,且言胜本降人,狡猾难制,今又数通外夷,恐贻边患。诏巡抚覆 实,卒置不问。天顺二年卒。赠侯,谥庄毅。 (《明史列传》卷四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B.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己/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 督同知 C.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D.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古代中国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的官员。某些朝代还有右丞相和左丞相之分。 B.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从髙到低依次是公、伯、侯、子、男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设有总兵和副总兵。遇有战事,总 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 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学科网 ZXXK] A.毛胜的祖父是元朝的右丞相,伯父那海,在明朝洪武年间归顺朝廷,因为在 奉天靖难中立有战功而升任指挥同知。 B.因为毛胜和冉保是番将,又居住在京城,于是皇上命令他们统率六百人前往 云南去镇压苗人,事后,毛胜升为都督同知。 C.在抵抗也先的战役中,毛胜先后在彰义门、西直门击退敌人。贼人首领韦同 烈在香垆山作乱时,毛胜独领大军又一次大败敌军。 D.巡按御史弹劾毛胜贪婪残暴,又说他是外族降者,交通外夷,狡猾难制,恐 怕会贻患边疆,但皇上并没向他问罪。[来源:Zxxk.Com]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 (2)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右副总兵方瑛等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胜进自重安江,大破之。会师山下,环四 面攻之。贼窘,缚同烈降。还讨湖广巴马诸处反贼,克二十余寨,擒贼首吴奉先 等百四十人,斩首千余级,封南宁伯,予世券。疏请更名,从之。移镇腾冲,金 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巡按御史牟俸劾其贪 暴不法数十事,且言胜本降人,狡猾难制,今又数通外夷,恐贻边患。诏巡抚覆 实,卒置不问。天顺二年卒。赠侯,谥庄毅。 (《明史·列传》卷四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B.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 督同知。 C.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D.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 充左右参将/贼平/进 都督同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丞相,古代中国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 的官员。某些朝代还有右丞相和左丞相之分。 B.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伯、侯、子、男。 C.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设有总兵和副总兵。遇有战事,总 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D.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 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A.毛胜的祖父是元朝的右丞相,伯父那海,在明朝洪武年间归顺朝廷,因为在 奉天靖难中立有战功而升任指挥同知。 B.因为毛胜和冉保是番将,又居住在京城,于是皇上命令他们统率六百人前往 云南去镇压苗人,事后,毛胜升为都督同知。 C.在抵抗也先的战役中,毛胜先后在彰义门、西直门击退敌人。贼人首领韦同 烈在香垆山作乱时,毛胜独领大军又一次大败敌军。 D.巡按御史弹劾毛胜贪婪残暴,又说他是外族降者,交通外夷,狡猾难制,恐 怕会贻患边疆,但皇上并没向他问罪。[来源:Zxxk.Com]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 (2)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①。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②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赊,遥远。②槎(cha),木筏。 8.请简要分析首联“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的作用。(5分) 9.欧阳修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在所有人都称赞或诽谤他的时候也 不更加奋发或沮丧的原因是他有 ”的思想,觉得不过如此。 (2)杜甫在《望岳》中表达因睹山中景象而心胸荡漾,想极目所能地把这一切 看个清楚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停止弹奏准备自言身世之前,欲说还休的矛盾心 理,及其克服矛盾,决定一吐为快的神态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 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 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 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 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 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 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 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 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 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 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妺,若论你我是 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 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 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 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 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 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ˆ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赊,遥远。②槎(chá),木筏。 8.请简要分析首联“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的作用。(5 分) 9.欧阳修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在所有人都称赞或诽谤他的时候也 不更加奋发或沮丧的原因是他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觉得不过如此。 (2)杜甫在《望岳》中表达因睹山中景象而心胸荡漾,想极目所能地把这一切 看个清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停止弹奏准备自言身世之前,欲说还休的矛盾心 理,及其克服矛盾,决定一吐为快的神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 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 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 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 面, 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 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 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 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 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 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 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 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 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 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 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 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 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妺,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 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 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 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 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 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 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 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 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 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 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ˆ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 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 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 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 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 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已是“多愁多病身”, 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 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 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 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 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 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 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 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 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 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④ ”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 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 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 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 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 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 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 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 闺自怜” 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 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 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 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 这里 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 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 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1)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 是偷偷阅读,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 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 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 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