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文学艺术的这种被借用不是什么坏事,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来 说,反而会起到一种形式上的拓展与推进。历史上文学艺术常常被宗教所借用, 产生诸如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等等。宗教看重的正是 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当今的广告借用文学增强它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若有独创性, 亦可能产生广告文学这一新的文学体裁:网络文学更是借助网络的普遍使用而正 逐渐形成它独有的文学体裁、语言等形式特征,并且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甚 至改变了受众与生产者的相互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当物质生产条件包 括技术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在内都会产生或快 或慢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在当今信息时代与消费时代,文 学艺术发生扩容、变异并产生变种,应该是可以理解、容忍并逐渐接受的 其次,文学艺术被其他领域所借用带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并非坏事,而是好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进程中,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只能是越来越强 烈。大众要求他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趋向于审美化,而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 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会成为消费社会的正常态势。美理应属于大众 大众在美的产品与全社会制造美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染进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又 有什么不好呢?在送人的礼品包装盒上印上唐诗不是既富人情味又富艺术性吗? 在逛商场时顺便观赏它布置得美仑美奂的陈列橱窗,不也是赏心悦目吗?刺激消 费当然是销售商的目的,但对“灌注”其中的艺术性难道我们就只有反感、排斥 吗?日常生活成为审美文化的一部分,艺术也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生产 又成为文化制作的一部分,亚文学艺术现象亦能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诗意泛化 下又有什么不妥呢? 再次,对什么是消费社会中的“诗意”问题,也应有一个新的理解。拿中国画来 说,昔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谓之有诗意,到“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以 及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描写平民百姓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器物也不能说它就 缺乏诗意。徐悲鸿画马固然符合传统的诗意,但写实写史的题材如《田横五百壮 士》等也有诗意。当今的一些文入画,将候车的白领、闲居弄猫的妇人画进画中, 也不能说就无诗意了。细想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秀画家,过去描写的也多是贵族 的日常生活,如洗浴、梳妆、宴会等,它既是时尚,同时也充满诗意。如今的画 家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 也同样会获得诗意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通过一定的技术诗意还可能被放 大与加强。如灯箱广告中的巨幅照片,电视中富有诗意与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片等 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他认为在机械复 制时代,以电影等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虽然使得传统艺术的“光 韵”(相当于“诗意”、“韵味”)消失,但因为它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 解放了出来”,使艺术成为大众的东西,从而使得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 发生了根本改变。既然现代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转变,为什么“诗 意”就不会发生转变呢?在当代社会,我宁可将“诗意”理解得更广泛些,正如 海德格尔所说过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的“诗意”不仅指人类应具 备精神家园,亦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当代文艺 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给陷入物质迷茫当中的人以启蒙与警醒,让人在现实中 重建对合理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不也是当代社会的“诗意”吗?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文学艺术的这种被借用不是什么坏事,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来 说,反而会起到一种形式上的拓展与推进。历史上文学艺术常常被宗教所借用, 产生诸如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等等。宗教看重的正是 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当今的广告借用文学增强它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若有独创性, 亦可能产生广告文学这一新的文学体裁;网络文学更是借助网络的普遍使用而正 逐渐形成它独有的文学体裁、语言等形式特征,并且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甚 至改变了受众与生产者的相互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当物质生产条件包 括技术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在内都会产生或快 或慢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在当今信息时代与消费时代,文 学艺术发生扩容、变异并产生变种,应该是可以理解、容忍并逐渐接受的。 其次,文学艺术被其他领域所借用带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并非坏事,而是好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进程中,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只能是越来越强 烈。大众要求他们的衣食住行越来越趋向于审美化,而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 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会成为消费社会的正常态势。美理应属于大众。 大众在美的产品与全社会制造美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染进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又 有什么不好呢?在送人的礼品包装盒上印上唐诗不是既富人情味又富艺术性吗? 在逛商场时顺便观赏它布置得美仑美奂的陈列橱窗,不也是赏心悦目吗?刺激消 费当然是销售商的目的,但对“灌注”其中的艺术性难道我们就只有反感、排斥 吗?日常生活成为审美文化的一部分,艺术也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生产 又成为文化制作的一部分,亚文学艺术现象亦能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诗意泛化 一下又有什么不妥呢? 再次,对什么是消费社会中的“诗意”问题,也应有一个新的理解。拿中国画来 说,昔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谓之有诗意,到“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以 及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描写平民百姓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器物也不能说它就 缺乏诗意。徐悲鸿画马固然符合传统的诗意,但写实写史的题材如《田横五百壮 士》等也有诗意。当今的一些文入画,将候车的白领、闲居弄猫的妇人画进画中, 也不能说就无诗意了。细想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秀画家,过去描写的也多是贵族 的日常生活,如洗浴、梳妆、宴会等,它既是时尚,同时也充满诗意。如今的画 家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 也同样会获得诗意的。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通过一定的技术诗意还可能被放 大与加强。如灯箱广告中的巨幅照片,电视中富有诗意与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片等。 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本雅明,他认为在机械复 制时代,以电影等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虽然使得传统艺术的“光 韵”(相当于“诗意”、“韵味”)消失,但因为它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 解放了出来”,使艺术成为大众的东西,从而使得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 发生了根本改变。既然现代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转变,为什么“诗 意”就不会发生转变呢?在当代社会,我宁可将“诗意”理解得更广泛些,正如 海德格尔所说过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的“诗意”不仅指人类应具 备精神家园,亦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当代文艺 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给陷入物质迷茫当中的人以启蒙与警醒,让人在现实中 重建对合理生活的希望与信心,不也是当代社会的“诗意”吗?
(本文选自《文学评论》2005/06,有删节) 12—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注:12题选对 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当今社会,文学艺术被其他文化现象借用,出现了许多亚文学艺术现象,从而 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势。Ks5u B.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物质生产条件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文学艺术等上 层建筑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Ks5u C.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已经成为消费社会 的正常态势。 D.现在的画家只要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就会获得应有的诗意 E.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诗意有可能被放大与加强。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是为了证明历 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密切。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这是文学艺术随生产条件和技术变化而变 化的必然结果。 C.从文中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画家一般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为有诗意 D.作者认为可以转变对传统的“诗意”概念的理解,甚至可以理解得更广泛 此 14.如何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这句 话 15.综观全文,作者对消费时代艺术被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些文化现象有怎 样的观点?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文选自《文学评论》2005/06,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注:12 题选对一 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当今社会,文学艺术被其他文化现象借用,出现了许多亚文学艺术现象,从而 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势。Ks5u B.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物质生产条件发生一定变化之后,文学艺术等上 层建筑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Ks5u C.生产者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审美“灌注”于产品中,已经成为消费社会 的正常态势。 D.现在的画家只要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就会获得应有的诗意。 E. 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诗意有可能被放大与加强。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 作者列举“西方的教堂音乐、教堂壁画以及中国敦煌的变文”是为了证明历 史上文学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密切。 B.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这是文学艺术随生产条件和技术变化而变 化的必然结果。 C.从文中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画家一般以描写幽壑高林、渔樵寺庙为有诗意。 D.作者认为可以转变对传统的“诗意”概念的理解,甚至可以理解得更广泛一 些。 14.如何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这句 话? 15.综观全文,作者对消费时代艺术被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些文化现象有怎 样的观点?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