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6-28题。(13分) 芦苇 丁爱华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 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 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 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 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 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 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 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 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 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 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 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 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 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 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 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 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 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 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晢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 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 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 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 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 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 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 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 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 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 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 2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①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苇的顽强, 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 26—28 题。(13 分) 芦 苇 丁爱华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 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 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 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 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 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 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 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 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 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 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 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 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 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 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 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 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 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 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 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 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 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 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 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 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 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 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 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 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 2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第①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苇的顽强, 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B.第⑤段中引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古老的歌谣, 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出家乡的景美、情美和幸福生活。 C.文章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 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 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 许许多多伟大人物的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7.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 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28.本文写出了芦苇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4分) 答 六、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60分) 《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 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这些 “患”都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 请以“说忧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厦门市2013~2014学年(下)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必修4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20分) 1.(3分)(1)苌(2)偃(3)刎(4)纶(5)炙(6)冕 2.(3分)(1)纪传体断代史班固(2)《李尔王》《奥赛罗》(3)科楔子 3.(6分)(1)一尊还酹江月(2)何妨吟啸且徐行(3忧愁风雨(4)嬴得仓皇 北顾(5)莫道不销魂(6)徒以吾两人在也 4.(3分)C、D(C项:①三姐用剑自刎,②宝钗不以为意;D项:被抄家的是 贾赦而不是贾政。) 5.(3分)D(A:“生活用品”包含“床上用品”;B:“老师”和“作家”两 个概念相交叉:C:“死难者”和“幸存”相矛盾。)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0分) 6.(3分)A(约束:遵守约定。) 7.(3分)D(意动/使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8.(4分)(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视”、“孰与”、固定句 式各1分。) (2)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见”“重”各1分) 三、课内外古文阅读(25分) 9.(3分)D(“若”当释为“你” 10.(3分)A(是卫律先剑斩了虞常,然后张胜才投降) 11.(3分)C(①“乃”副词,于是,就;②“乃”副词,竟然) 12.(3分)A(诡:欺骗、欺诈) 13.(3分)C(过:探访。)
B.第⑤段中引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古老的歌谣, 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出家乡的景美、情美和幸福生活。 C.文章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 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 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 许许多多伟大人物的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7.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 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 分) 答: 28.本文写出了芦苇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4 分) 答: 六、写作(60 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60 分) 《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 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这些 “患”都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 请以“说忧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厦门市 2013~2014 学年(下)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必修 4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3 分)⑴苌 ⑵偃 ⑶刎 ⑷纶 ⑸炙 ⑹冕 2.(3 分)⑴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⑵《李尔王》《奥赛罗》 ⑶科 楔子 3.(6 分)⑴一尊还酹江月 ⑵何妨吟啸且徐行 ⑶忧愁风雨 ⑷赢得仓皇 北顾 ⑸莫道不销魂 ⑹徒以吾两人在也 4.(3 分)C、D(C 项:①三姐用剑自刎,②宝钗不以为意;D 项:被抄家的是 贾赦而不是贾政。) 5.(3 分)D(A:“生活用品”包含“床上用品”;B:“老师”和“作家”两 个概念相交叉;C:“死难者”和“幸存”相矛盾。)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0 分) 6.(3 分)A(约束:遵守约定。) 7.(3 分)D(意动/使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8.(4 分)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视”、“孰与”、固定句 式各 1 分。) ⑵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见”“重”各 1 分) 三、课内外古文阅读(25 分) 9.(3 分)D(“若”当释为“你”) 10.(3 分)A(是卫律先剑斩了虞常,然后张胜才投降) 11.(3 分)C(①“乃”副词,于是,就;②“乃”副词,竟然) 12.(3 分)A(诡:欺骗、欺诈) 13.(3 分)C(过:探访。)
14.(3分)A(A.以:介词,因为。B.而:①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②连词,表转折,“却”。C.于: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被” D.乃:①副词,强调出乎意料,“竟然”;②副词,表判断,“就是”。) 15.(3分)B(B项“演出完毕化装逃走”与文意不合。马伶是演出未结束就走 了;是脱去演出服装离开的,不是化装逃走 16.(4分)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 矣。(4处断句各1分)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 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 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 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 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 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 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 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髙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 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 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 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 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 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 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因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 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 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 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 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 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 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 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 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 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 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 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 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 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 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17.(2分)舞台说明 18.(2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或:阶级矛盾)
14.(3 分)A(A.以:介词,因为。B.而:①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②连词,表转折,“却”。C.于: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被”。 D.乃:①副词,强调出乎意料,“竟然”;②副词,表判断,“就是”。) 15.(3 分)B(B 项“演出完毕化装逃走”与文意不合。马伶是演出未结束就走 了;是脱去演出服装离开的,不是化装逃走。) 16.(4 分)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 矣。(4 处断句各 1 分)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 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 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 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 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 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 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 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 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 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 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 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 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 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因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 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 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 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 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 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 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 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 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 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 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 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 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 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 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 分) 17.(2 分)舞台说明 18.(2 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或: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