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专题 (安徽省巢湖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次货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 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 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 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 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 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 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具体来说,次贷危机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 有关。从2001年初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 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 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与固定利率相比, 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从2004年6月 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 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 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
安徽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论述类文本专题 (安徽省巢湖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 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 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 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 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在信贷环境 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 者办不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具体来说,次贷危机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 有关。从 2001 年初到 2003 年 6 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 1%,达到过去 46 年以来的最 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 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与固定利率相比, 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从 2004 年 6 月 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 13 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 5.25%。 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 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
有关。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 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 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第三、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 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货证券 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 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髙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 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 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 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1.关于原文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危机,这里的“次”是指贷款人的资信条 件较“次”。 B.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之一的信贷环境改变,主要是指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 融资困难加大。 C.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是高风险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产生和扩张的 具体表现。 D.次级房贷衍生产品是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 上的产物 2.下面各项中,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房价下降时,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 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就会出现信贷危机。 B.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忽松忽紧,导致信贷市场产生大幅波 C.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 以及资产价格上升,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D.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 的系统风险的增大 3.在次贷产生后,下面的推测相对更有利于避免危机发生的一项是( A.在贷款时规定次级按揭贷款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B.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以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 C.金融机构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 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D.在次贷危机即将爆发时,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施以援手,使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
有关。进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 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 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第三、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 为有关。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 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 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 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 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 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1.关于原文信息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次贷危机实际上就是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危机,这里的“次”是指贷款人的资信条 件较“次”。 B. 促使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之一的信贷环境改变,主要是指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 融资困难加大。 C. 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是高风险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产生和扩张的 具体表现。 D. 次级房贷衍生产品是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 上的产物。 2.下面各项中,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理解不确切 ...的一项是 ( ) A. 房价下降时,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或者亏损。在较大规模地、集 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就会出现信贷危机。 B.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忽松忽紧,导致信贷市场产生大幅波 动。 C. 进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 以及资产价格上升,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D. 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 的系统风险的增大 3.在次贷产生后,下面的推测相对更有利 ...于避免危机发生的一项是 ( ) A. 在贷款时规定次级按揭贷款人要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 B. 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以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 C. 金融机构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 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 D. 在次贷危机即将爆发时,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施以援手,使美元升值、资产价格下
降 (9分) 1.C。(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2.B。(原文是“由松变紧”) 3.A。(B只会累积危机,不会避免危机:C只能表明危机由谁承受:D危机已经发生) (安徽省合肥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冰冻圈:气候研究的核心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面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如 冰川、积雪、冻土、海冰、河冰、湖冰等。冰冻因由于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 用而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被认为是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我国冰冻圈分布广泛,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 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 冰冻圈变化对亚洲和我国的水安全有突出影响。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 的源区,冰川、冻土和积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冰川变化 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冰川的加速萎缩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随着冰川的大幅度 萎缩,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不仅减少水资源量,更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 作用,导致水资源一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人类发展。同时,冻土的水资源 效应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展开研究。冰冻圈维系着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我国冰冻圈系统对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有重要影 响。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河川径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变化,通过水循环的改变,影 响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冻士分布面积广阔,冻融过程中的水量、能量循环对水文、生态和 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 有重要影响。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 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冰冻圈的扩展或 萎缩会导致参与局地、区域或全球能水循环的能量和水量减少或增加,并伴随着能水平衡的 改变使其与气候、水文、环境和生态等之间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 我国是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 的退化,已引起了与之相关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崩、雪崩以及冻土热融等各类冰 冻圈灾害发生频率、强度、范围的增加,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交通、建筑 信息等的畅通。同时,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工程众多,如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拉 输油管线、一西一拉光缆线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的热融等灾害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直接 威胁着我国多年冻土区工程的建设、安全运营与维护。因此,为了保障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及畅通,冰冻圈灾害问题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总之,我国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代表的冰冻圈分布面积广、影响区域大,其变化直接 影响着干旱区绿洲存亡、湖泊消涨、寒区生态演替、区域气候变化、山区灾害等,真可谓牵 发而动全身,鉴于冰冻圈过程及其影响的复杂性,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综合、集成地 开展系统研究,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科学积累和支撑,为满足国家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是十 分必要和紧迫的。 5.从原文看,下列对“冰冻圈”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冻圈,是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如冰川、积雪、冻土、海冰、河冰等在 内的地球表面的固态水。 B.冰冻圈中冰川的萎缩,始终伴随着河川径流的减少,也使冰川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 丧失,导致水生态与环境恶化
降。 一.(9 分) 1.C。(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2.B。(原文是“由松变紧”) 3.A。(B 只会累积危机,不会避免危机;C 只能表明危机由谁承受;D 危机已经发生) (安徽省合肥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冰冻圈:气候研究的核心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面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如 冰川、积雪、冻土、海冰、河冰、湖冰等。冰冻因由于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 用而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被认为是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我国冰冻圈分布广泛,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 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 冰冻圈变化对亚洲和我国的水安全有突出影响。我国冰冻圈作用区是亚洲 10 条大江大河 的源区,冰川、冻土和积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冰川变化 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内,冰川的加速萎缩可导致河川径流增加,随着冰川的大幅度 萎缩,势必引发河川径流的持续减少,不仅减少水资源量,更使冰川失去对河川径流的调节 作用,导致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人类发展。同时,冻土的水资源 效应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展开研究。冰冻圈维系着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我国冰冻圈系统对高寒和干旱区生态系统有重要影 响。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河川径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的变化,通过水循环的改变,影 响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冻士分布面积广阔,冻融过程中的水量、能量循环对水文、生态和 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 有重要影响。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 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冰冻圈的扩展或 萎缩会导致参与局地、区域或全球能水循环的能量和水量减少或增加,并伴随着能水平衡的 改变使其与气候、水文、环境和生态等之间产生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 我国是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 的退化,已引起了与之相关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崩、雪崩以及冻土热融等各类冰 冻圈灾害发生频率、强度、范围的增加,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交通、建筑、 信息等的畅通。同时,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工程众多,如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拉 输油管线、—西—拉光缆线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的热融等灾害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直接 威胁着我国多年冻土区工程的建设、安全运营与维护。因此,为了保障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及畅通,冰冻圈灾害问题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总之,我国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代表的冰冻圈分布面积广、影响区域大,其变化直接 影响着干旱区绿洲存亡、湖泊消涨、寒区生态演替、区域气候变化、山区灾害等,真可谓牵 一发而动全身,鉴于冰冻圈过程及其影响的复杂性,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综合、集成地 开展系统研究,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科学积累和支撑,为满足国家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是十 分必要和紧迫的。 5.从原文看,下列对“冰冻圈”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冻圈,是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如冰川、积雪、冻土、海冰、河冰等在 内的地球表面的固态水。 B.冰冻圈中冰川的萎缩,始终伴随着河川径流的减少,也使冰川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 丧失,导致水生态与环境恶化
C.我国冰冻圈系统是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它对高寒和干旱地区的生 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影响。 D.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反之气候变化也 影响着冰冻圈的变化 6.从原文看,下列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冻圈的变化全面地影响着我国相关地区的水文乃至生态环境。 B.我国西部地区的水文和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冰冻圈的变化。 C.冰冻圈全面地影响着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建筑、信息等的畅通。 D.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影响着对冰冻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之所以保持稳定,是因为有着分布面积广、影响区 域大的冰冻圈的维系。 B.冰冻圈中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变化是通过影响这些地区水域、改变 水循环而得以实现的。 C.我国西部地区泥石流、雪崩、冻土的热融等灾害发生频发是由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 融化和冻土的退化引起的 D.科学家之所以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综合、集成地开展对冰冻圈的系统性研究,是因 为它是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主。 二、(9分,每小题3分)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 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 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 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毎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 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 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 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 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 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C.我国冰冻圈系统是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核心要素构成的,它对高寒和干旱地区的生 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影响。 D.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反之气候变化也 影响着冰冻圈的变化。 6.从原文看,下列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冻圈的变化全面地影响着我国相关地区的水文乃至生态环境。 B.我国西部地区的水文和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冰冻圈的变化。 C.冰冻圈全面地影响着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建筑、信息等的畅通。 D.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影响着对冰冻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西部高寒和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之所以保持稳定,是因为有着分布面积广、影响区 域大的冰冻圈的维系。 B.冰冻圈中冰川变化影响寒区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变化是通过影响这些地区水域、改变 水循环而得以实现的。 C.我国西部地区泥石流、雪崩、冻土的热融等灾害发生频发是由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 融化和冻土的退化引起的。 D.科学家之所以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综合、集成地开展对冰冻圈的系统性研究,是因 为它是以冰川、冻土和积雪为主。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5. B 6. A 7. D (安徽省皖南八校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调研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 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 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 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 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 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 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 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 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 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 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 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 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 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 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 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冋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 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 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 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 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 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 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岀美和丑”和 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 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 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 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 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 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 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 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 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 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 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 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 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 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 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 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 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 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 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 “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 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 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