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 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 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 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 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 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 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 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 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 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 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 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晢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 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 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 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 ,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 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 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 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 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 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 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 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 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 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 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 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 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 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 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 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 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 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 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 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 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 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 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 ‛,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 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 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 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 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 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 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 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
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 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 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 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 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 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 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 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 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 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 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 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 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 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 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镌刻的信仰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 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 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 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 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 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 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 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 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 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 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 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 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 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 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 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 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 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 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 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 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 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 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 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 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 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 乐樽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 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一一莫髙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 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 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樽开窟造像以来,莫髙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 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 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 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 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 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 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 右。那个叫乐樽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 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 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 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 苫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 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 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 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 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 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 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 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 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 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 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 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 莫髙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 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 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 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 煌!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 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 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 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 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 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 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 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 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 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 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 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 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 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 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 30 摄氏度左 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 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 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 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 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 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 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 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 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 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 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 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 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 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 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 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 2 小时 40 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 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 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 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 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 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 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 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 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 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 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 靳莹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 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 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 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硏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 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 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 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 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 髙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髙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 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 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 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煕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 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 难的时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 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一一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 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 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 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 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煕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 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 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 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 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 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 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 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 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 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 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 1939 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 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 到 1951 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 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 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 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 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 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 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 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 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 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 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 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 究课题。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 难的时期,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 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 系统,荣获了 1982 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 50 年共和国科技丰碑 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 105 系列柴油机、85 系 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 3000 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 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 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 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 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 70 多 篇论文。1983 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 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
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 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 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 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 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 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 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 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 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 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 辩。为此,史绍煕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 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 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煕很髙兴,却精疲力尽地连 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 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 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 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 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 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 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 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 界瞩目 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 巨大贡献。 C.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 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 的奠基人。 D.史绍煕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 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 寄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 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 等奖
他主编的 380 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 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 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 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 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 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 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 18 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 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 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 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 年 4 月份,84 岁的史绍熙动 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 7 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 6 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 辩。为此,史绍熙坚持 5 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 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 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 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 2000 年 9 月 18 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 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 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 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 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 8 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 15 天,他还对国外来的 E-mail 进行了回复。 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 E-mail 和信件。 (摘自 2016 年 9 月 29 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 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 界瞩目。 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 巨大贡献。 C.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 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 的奠基人。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 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 寄去。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 1959 年创造性地提出 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 1982 年国家发明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