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中2012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WoRD版转换及整理淮南六中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 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乱世多隐士 唐代王维诗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 第还乡》)这是说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使晋之谢安不得隐居东山,周之伯夷、叔齐不 得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 那么,反之就应是“乱世多隐士”了。的确,在世道乱离、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蹈山林、栖遁岩穴的人数确实増加了。其实,这种隐逸之风在东汉末年乱离之际就已煽起, 斤以,范晔的《后汉书》特立了《逸民传》。可见汉末隐逸已不再走个别人的行为,而成为 种社会现象 隐逸的行径与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全性保身,超 脱尘世物累。老子、庄子是隐遁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儒家主张入世,却也有出处两端的人生 设计,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是。 然而,儒、道两家的隐逸心态是截然有别的,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而“隐”则是
合肥一中 2012 冲刺高考最后 1 卷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WORD 版转换及整理 淮南六中 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 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乱世多隐士 唐代王维诗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 第还乡》)这是说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使晋之谢安不得隐居东山,周之伯夷、叔齐不 得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 那么,反之就应是“乱世多隐士”了。的确,在世道乱离、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蹈山林、栖遁岩穴的人数确实增加了。其实,这种隐逸之风在东汉末年乱离之际就已煽起, 所以,范晔的《后汉书》特立了《逸民传》。可见汉末隐逸已不再走个别人的行为,而成为 一种社会现象。 隐逸的行径与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全性保身,超 脱尘世物累。老子、庄子是隐遁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儒家主张入世,却也有出处两端的人生 设计,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是。 然而,儒、道两家的隐逸心态是截然有别的,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而“隐”则是
无奈的人生出路,常以隐待时,修身自律。道家之隐则以反现实、反人为及崇尚自然的态度, 去超脱或逃避现实,而达于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然的理想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根源自在乱世的大背景和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在 文人土大夫群体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本身即是一种人生价值。 《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有谢安开始隐居东山,后又复岀的故事。谢安是当时豪门势族, 在会稽东山隐居二十余年,曾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于山林,放情山水,40岁后出任桓 温司马。当时有人馈赠药草给谢安,其中有远志。桓温取岀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 物而有二称?″谢安沉思未马上回答,坐中郝隆应声答道:“此物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 则为小草。”谢安听后甚感惭愧。处为远志,出为小草,很能代表时人对隐与仕的评价。以 隐为高,以仕为低,这是大多数文人的心态。竹林七贤崇尚隐选,但山涛耐不住寂寞,终于 由隐而仕。嵇康作书与他绝交,玄言诗人孙绰亦说山涛“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绰传》), 都鄙视山涛的人格。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非是岀仕和隐居。晋袁宏曾曰:“夫时方颠沛, 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晋书袁宏道传》道出了隐、显的社会原因。孙登 是魏晋时期著名隐土。在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嵇康曾从之 隐游三载,孙登与别时曾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在司马氏专权时代,虽然 归隐,但性格刚烈,终未能保全性命。嵇康临死前深深地叹道:“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幽 愤诗》)汲汲于利禄而遭杀身之祸的人,布满了历史三黄卷,所以陶渊明挂印归耕,陶弘景 脱服于神虎门,归隐茅山,张翰思鲈鱼而弃官 儒学的委顿与老庄的炽煽,是隐逸之风遍重的思想根源。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岀世。 道家从反人性异化的角度,对现存社会予以了强烈的批判。礼教、仁义、道德毁坏了人的自 然天性,所以要摆脱世俗之累,追求人性的自然。贤者、隐土玄默自守,恬淡自然,以保持
无奈的人生出路,常以隐待时,修身自律。道家之隐则以反现实、反人为及崇尚自然的态度, 去超脱或逃避现实,而达于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然的理想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根源自在乱世的大背景和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在 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本身即是一种人生价值。 《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有谢安开始隐居东山,后又复出的故事。谢安是当时豪门势族, 在会稽东山隐居二十余年,曾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于山林,放情山水,40 岁后出任桓 温司马。当时有人馈赠药草给谢安,其中有远志。桓温取出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 物而有二称?”谢安沉思未马上回答,坐中郝隆应声答道:“此物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 则为小草。”谢安听后甚感惭愧。处为远志,出为小草,很能代表时人对隐与仕的评价。以 隐为高,以仕为低,这是大多数文人的心态。竹林七贤崇尚隐选,但山涛耐不住寂寞,终于 由隐而仕。嵇康作书与他绝交,玄言诗人孙绰亦说山涛“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绰传》), 都鄙视山涛的人格。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非是出仕和隐居。晋袁宏曾曰:“夫时方颠沛, 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晋书·袁宏道传》道出了隐、显的社会原因。孙登 是魏晋时期著名隐士。在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嵇康曾从之 隐游三载,孙登与别时曾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在司马氏专权时代,虽然 归隐,但性格刚烈,终未能保全性命。嵇康临死前深深地叹道:“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幽 愤诗》)汲汲于利禄而遭杀身之祸的人,布满了历史三黄卷,所以陶渊明挂印归耕,陶弘景 脱服于神虎门,归隐茅山,张翰思鲈鱼而弃官。 儒学的委顿与老庄的炽煽,是隐逸之风遍重的思想根源。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 道家从反人性异化的角度,对现存社会予以了强烈的批判。礼教、仁义、道德毁坏了人的自 然天性,所以要摆脱世俗之累,追求人性的自然。贤者、隐士玄默自守,恬淡自然,以保持
内心不受外物所累,使“天性”“真性”常存。 (节选自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 1.下面不属于“乱世多隐士”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乱离,军阀混战,儒家学说衰微,道家出世思想兴盛 B。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 C.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但也提倡“隐”的做法,以隐待时,修身自律 D.在文人士大夫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价值 2.下面对文中事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王维诗说明,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就没有像晋代的谢安、周朝的伯夷和叔齐 这样的隐士了 B.范晔《后汉书》专设《逸民传》说明,汉代末年隐逸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再是 个别人的行为。 C.谢安虽是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他因出世做了桓温司马,被时人鄙视,有人送“小草” 暗讽他人格。 D.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孙登说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最终被杀害了。 3.同学们写作文常引陶渊明为例,读了上文,请你简要写出两点对陶渊明归隐的新认识。 (3分) 答 、(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 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 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 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 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 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 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嬴老辎重在后, 贼数干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迂温
内心不受外物所累,使“天性”“真性”常存。 (节选自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 1.下面不属于“乱世多隐士”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乱离,军阀混战,儒家学说衰微,道家出世思想兴盛。 B。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 C.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但也提倡“隐”的做法,以隐待时,修身自律。 D.在文人士大夫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价值。 2.下面对文中事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王维诗说明,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就没有像晋代的谢安、周朝的伯夷和叔齐 这样的隐士了。 B.范晔《后汉书》专设《逸民传》说明,汉代末年隐逸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再是 个别人的行为。 C.谢安虽是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他因出世做了桓温司马,被时人鄙视,有人送“小草” 暗讽他人格。 D.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孙登说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最终被杀害了。 3.同学们写作文常引陶渊明为例,读了上文,请你简要写出两点对陶渊明归隐的新认识。 (3 分) 答: 二、(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 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①,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 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 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 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 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 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 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
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 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 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 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 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 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孑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 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②,请为百口切计。 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 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晋书·卷八十二》,有删改) 【注】①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清谈时挥鏖尾是玄学名士追 求风神的表现。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抗论者,惟盛而已抗:对等 B.浩等竟无以难之 难:诘问 C.复遣从事重案之 案:拟定 D.其子遽拜谢 谢:谢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与俱伐蜀,军次彭模秦伯说,与郑人盟 C.以功进封吴昌县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请为百口切计 为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盛善于言辞,明辨事理,不畏权威,和当时名人殷浩辩论时,挥洒自如,忘记了 吃饭,最终也不能有定论 B.孙盛能够明辨是非,当王导和庾亮之间产生猜忌时,劝告庾亮不要听信邪佞小人的 挑拨,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C.孙盛认为州里派遣的官员缺乏应有的风神气度,致信桓温,桓温重新委派了人员, 将贪赃枉法者押回了州里。 D.桓温认为孙盛在《晋阳秋》中对枋头之战的记录过于夸耀,很是生气,要求孙盛的 儿子立即删掉不实的说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4分)
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 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 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 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 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 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 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②,请为百口切计。 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 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晋书·卷八十二》,有删改) 【注】 ①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清谈时挥麈尾是玄学名士追 求风神的表现。 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抗:对等 B.浩等竟无以难之 难:诘问 C.复遣从事重案之 案:拟定 D.其子遽拜谢 谢:谢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与俱伐蜀,军次彭模 秦伯说,与郑人盟 C.以功进封吴昌县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请为百口切计 为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孙盛善于言辞,明辨事理,不畏权威,和当时名人殷浩辩论时,挥洒自如,忘记了 吃饭,最终也不能有定论。 B.孙盛能够明辨是非,当王导和庾亮之间产生猜忌时,劝告庾亮不要听信邪佞小人的 挑拨,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C.孙盛认为州里派遣的官员缺乏应有的风神气度,致信桓温,桓温重新委派了人员, 将贪赃枉法者押回了州里。 D.桓温认为孙盛在《晋阳秋》中对枋头之战的记录过于夸耀,很是生气,要求孙盛的 儿子立即删掉不实的说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4 分)
翻译: (2)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6铃)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睡不成。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睛山下路,东冈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岀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舂之景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 ,不复挺者,车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迎春 文/王鼎钧 ①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干林黄叶 收拾干净,把干家万家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岀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 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一腔冬愁。 ②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
翻译: (2)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6 铃)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 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 ,不复挺者,车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4)云青青兮欲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7)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迎 春 文/王鼎钧 ①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林黄叶 收拾干净,把千家万家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 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一腔冬愁。 ②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