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今天,一个新的领域在揭开第六感一一道德感(是非观念)的面纱。人们的道 德直觉已经在实验室里、互联网上和大脑扫描中被抽离出来加以研究,人们更试 图以博弈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生物学来分析道德直觉。 ②“有两种东西,我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内心充满常新而 日增的爱慕和敬畏,”康德写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们 越探索道德准绳,心里就越发感到敬畏,至于是否还能爱慕就不得而知了。道德 感(是非观念)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不仅如此,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 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③要承认人的心理有专门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既定 的道德评价与他们对其他事物的成见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道德化 ( moraliza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开关,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 被打开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 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或不合时宜的,又或 者是不太明智的。 ④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为规则的道德信条通常被视作是普适通用的。比 方说,禁止劫掠、禁止谋杀,这不会被人们视作一种当地风俗,而更具普适而客 观的公允 ⑤道德感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觉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应受到惩罚。对 那些违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伤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相反,让他们“侥幸脱 逃”才是一种过错。因此人们可以毫无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国家之权来伤害那 些他们认为不道德的人。伯特兰·罗素曾写道:“让道学家们兴奋不已的,莫过 于心安理得地对人施以残暴一一也正因此他们才发明了地狱。 ⑥我们都体会过当心中的道德开关被打开时的感觉一一正义之光在闪耀,愤怒火 焰在燃烧,有种力量在感召。心理学家罗津( Paul rozin)曾经设计了一组对照, 研究举止相仿却具有不同的“道德触发法则”的两类人,以此来探索触发道德感 的开关之所在。健康素食主义者为了实际的目的而避免食用肉类,比如为了降低 胆固醇,避免摄入毒素。而道德素食主义者禁食肉类则是出于伦理的原因:不做 屠夫的帮凶。而当他们被问及对肉食行为的感受时,罗津指出,道德动机的不同 引发了见解的重重差异。道德素食主义者倾向于视肉类为污秽之物,他们也更倾 向于认为人人都应当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会给他们的饮食习惯添上德行的色 彩,比如坚信素食可以使人远离兽性,不起恶念等。 (选自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 1.从原文看,下列对“道德感”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非观念,过去人们虽然知晓它的存在,但是 未曾进行过深入的科学研究。 B.道德感的结构相当复杂,这导致宗教等特殊团体有时会利用道德感来伤害他 们所认为不道德的人
安徽省合肥 2014-201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满分:150 分 用时: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今天,一个新的领域在揭开第六感——道德感(是非观念)的面纱。人们的道 德直觉已经在实验室里、互联网上和大脑扫描中被抽离出来加以研究,人们更试 图以博弈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生物学来分析道德直觉。 ②“有两种东西,我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内心充满常新而 日增的爱慕和敬畏,”康德写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们 越探索道德准绳,心里就越发感到敬畏,至于是否还能爱慕就不得而知了。道德 感(是非观念)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不仅如此,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 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③要承认人的心理有专门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既定 的道德评价与他们对其他事物的成见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道德化 (moraliza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开关,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 被打开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 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或不合时宜的,又或 者是不太明智的。 ④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为规则的道德信条通常被视作是普适通用的。比 方说,禁止劫掠、禁止谋杀,这不会被人们视作一种当地风俗,而更具普适而客 观的公允。 ⑤道德感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觉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应受到惩罚。对 那些违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伤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相反,让他们“侥幸脱 逃”才是一种过错。因此人们可以毫无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国家之权来伤害那 些他们认为不道德的人。伯特兰·罗素曾写道:“让道学家们兴奋不已的,莫过 于心安理得地对人施以残暴——也正因此他们才发明了地狱。” ⑥我们都体会过当心中的道德开关被打开时的感觉——正义之光在闪耀,愤怒火 焰在燃烧,有种力量在感召。心理学家罗津(Paul Rozin)曾经设计了一组对照, 研究举止相仿却具有不同的“道德触发法则”的两类人,以此来探索触发道德感 的开关之所在。健康素食主义者为了实际的目的而避免食用肉类,比如为了降低 胆固醇,避免摄入毒素。而道德素食主义者禁食肉类则是出于伦理的原因:不做 屠夫的帮凶。而当他们被问及对肉食行为的感受时,罗津指出,道德动机的不同 引发了见解的重重差异。道德素食主义者倾向于视肉类为污秽之物,他们也更倾 向于认为人人都应当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会给他们的饮食习惯添上德行的色 彩,比如坚信素食可以使人远离兽性,不起恶念等。 (选自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 1.从原文看,下列对“道德感”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道德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非观念,过去人们虽然知晓它的存在,但是 未曾进行过深入的科学研究。 B.道德感的结构相当复杂,这导致宗教等特殊团体有时会利用道德感来伤害他 们所认为不道德的人
C.道德感一般不存在种族、国家、阶层的差异,它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不 是一时一地的个别性 D.道德感强调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人们在受到道德感的激励时,心中往 往会充满正义的力量。 2.从原文看,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前,人们是从愿望等角度分析看待具体问题的 B.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后,人们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判断具体问题的 C.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存在与否,在它形成之前并不存在道德感的概念。 D.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呈现与否,在它形成之后人们开始进行道德评价。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通过神经科学等方法研究道德直觉,以期揭开道德感的 面纱。 B.康德曾经爱慕和敬畏的道德感,现在已经失去值得爱慕这一特性,但仍令人 敬畏。 C.地狱的存在并非只是出于宗教的幻想,它的存在还曾被用来加强道德感的权 威性 D.两类不同素食主义者在行为和观点上的巨大差别,有助于人们探索道德感的 奥秘。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 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 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髙楼,临大路,设乐陈酒。游侠相随而行楼下 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 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 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 身下士,不敢骄贤。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 “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 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 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 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 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 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 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甚 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 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若使人之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 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
C.道德感一般不存在种族、国家、阶层的差异,它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不 是一时一地的个别性。 D.道德感强调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人们在受到道德感的激励时,心中往 往会充满正义的力量。 2.从原文看,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前,人们是从愿望等角度分析看待具体问题的。 B.道德化心理状态形成之后,人们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判断具体问题的。 C.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存在与否,在它形成之前并不存在道德感的概念。 D.道德化决定道德感的呈现与否,在它形成之后人们开始进行道德评价。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通过神经科学等方法研究道德直觉,以期揭开道德感的 面纱。 B.康德曾经爱慕和敬畏的道德感,现在已经失去值得爱慕这一特性,但仍令人 敬畏。 C.地狱的存在并非只是出于宗教的幻想,它的存在还曾被用来加强道德感的权 威性。 D.两类不同素食主义者在行为和观点上的巨大差别,有助于人们探索道德感的 奥秘。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 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 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游侠相随而行楼下, 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 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 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 身下士,不敢骄贤。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 “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 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 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 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 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 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 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甚 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 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若使人之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 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
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 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 内:买入 C.礼甚卑,辞甚服 服:信服 D.必先卑体弥耳 弥:低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乃辱我以腐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对它们的本 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出于偶然因素,所以赢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 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才得到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 为复仇觅得了机会 D.文章拿狐狸捕捉野雉作对比,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3分) 译文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3分) 译文 (3)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 心者也。(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虞美人草 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 化石那解语,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翻◆愁不相顾 【注】①传说垓下之围,“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②妾:指虞姬。③那:通“哪”。④翻:通“反
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 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 内:买入 C.礼甚卑,辞甚服 服:信服 D.必先卑体弥耳 弥:低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而乃辱我以腐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对它们的本 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出于偶然因素,所以赢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 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才得到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 为复仇觅得了机会。 D.文章拿狐狸捕捉野雉作对比,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 心者也。(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虞美人草① 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 江东可千里,弃妾②蓬蒿中。 化石那③解语,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翻④愁不相顾。 【注】①传说垓下之围,“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②妾:指虞姬。③那:通“哪”。 ④翻:通“反
8.这首诗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9.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 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① ② ④⑤⑥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乙:①背绳墨以追曲 (屈原《离骚》 ②心非木石岂无 (鲍照《拟行路难》) ③山原旷其盈 视④去⑤泉 (王勃《滕王阁序》 ,惟有幽人夜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熊咆龙吟殷岩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辘辘远 听 (杜牧《阿房宫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 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 做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子们 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8.这首诗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 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乙:①背绳墨以追曲 兮, 。 (屈原《离骚》) ②心非木石岂无 感? 。 (鲍照《拟行路难》) ③山原旷其盈 视, 。 (王勃《滕王阁序》) ④ ,惟有幽人夜来 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⑤熊咆龙吟殷岩 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辘辘远 听, 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教 父 赵 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 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 做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子们 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经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 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 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 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熊,一个人把熊用 爬梨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 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 蹄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的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 颏,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 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 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岀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 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 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 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 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 “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 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 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点鱼腥,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 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 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 “……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 朋友。罪过呀!……” (选自《小小说欣赏》 11.微型小说往往使用一两件物品作为道具在文中“兴风作浪”。请指出这篇小 说中的道具是什么,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 12.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 (2)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外公什么样的心理?(3分)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经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 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 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 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熊,一个人把熊用 爬梨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 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 蹄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的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 颏,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 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 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 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 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 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 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 “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 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 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点鱼腥,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 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 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 “……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选自《小小说欣赏》) 11.微型小说往往使用一两件物品作为道具在文中“兴风作浪”。请指出这篇小 说中的道具是什么,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7 分)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外公什么样的心理?(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