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68中学 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Ⅰ卷阅读题(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 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 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 “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 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 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 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 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 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 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 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 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 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 治清明:《凊明上河图》中展现岀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 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 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 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第1页共11页
第 1 页 共 11 页 合肥 168 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 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 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 “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 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 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 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 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 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 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 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 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 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 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 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 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 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 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 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 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 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 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 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 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 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 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第2页共11页
第 2 页 共 11 页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 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 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 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 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 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 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 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 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 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 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 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 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 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 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 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 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 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 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 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十之马,而作之忾也固 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 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⑩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qu,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 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ou,聚集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第3页共11页
第 3 页 共 11 页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 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 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 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 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 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 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 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 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 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 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 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 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敦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 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 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 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 “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8分)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4页共11页
第 4 页 共 11 页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敦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 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 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 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 “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 8-9 题。(8 分)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8.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勃《滕王阁序》)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暝。 游天姥吟留别》)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李商隐《锦瑟》) 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 (王安石〈桂枝香》) ⑥呜呼!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 《李凭箜篌引》) ⑧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第5页共11页
第 5 页 共 11 页 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滨; , 。 (王 勃《滕王阁序》)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暝。 ,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③ , 。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④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 , 。 (王安石〈桂枝香〉) ⑥呜呼! ,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⑦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 《李凭箜篌引》) ⑧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