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八中 2011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联考卷(四)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什么是文学的“平面化现象”?就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比较中 它原有的审美价值特质的模糊与丧失主要表现在文学表达边界上的模糊与文学表达差异性 存在上的丧失。随着社会需求中心点的趣步位移——即由需求物质到需求精神,人们对文 化 的需求乃至追求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信息化条件下,文学所面对的接受(消费)空 间不是越来越窄化而是越来越宽阔了只是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强势既给了文学空前广阔的接 受(消费)空间,同时又促使它不得不作出迎合的姿态而弱化创作(生产)者的个我差异性。 这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竞争性入市中,很自然的一种选择。文学的创作 (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作出了两种比较极端的文学表达,即个我的偏执与媚俗的偏执。个 我文学偏执的表达应是有着一定差异性的,但这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先锋性——现代主义也 经典的文学,只是这里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经典,而是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这样 来既可以引起“注意”而又不至于让人“接受”不了,一旦“注意力”集中了,流行就会成 为接踵之事。媚俗文学偏执的表达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大家在想什么、怎样群想和 如何去表达,这是必备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情境之中,文学作为文化产品的文学表
合肥八中 2011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联考卷(四)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_)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 间:150 分钟。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什么是文学的“平面化现象”?就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比较中, 它原有的审美价值特质的模糊与丧失,主要表现在文学表达边界上的模糊与文学表达差异性 存在上的丧失。随着社会需求中心点的趣步位移——即由需求物质到需求精神,人们对文 化 的需求乃至追求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信息化条件下,文学所面对的接受(消费)空 间不是越来越窄化而是越来越宽阔了,只是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强势既给了文学空前广阔的接 受(消费)空间,同时又促使它不得不作出迎合的姿态而弱化创作(生产)者的个我差异性。 这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竞争性入市中,很自然的一种选择。文学的创作 (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作出了两种比较极端的文学表达,即个我的偏执与媚俗的偏执。个 我文学偏执的表达应是有着一定差异性的,但这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先锋性——现代主义也 是 经典的文学,只是这里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经典,而是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这样一 来既可以引起“注意”而又不至于让人“接受”不了,一旦“注意力”集中了,流行就会成 为接踵之事。媚俗文学偏执的表达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大家在想什么、怎样群想和 如何去表达,这是必备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情境之中,文学作为文化产品的文学表
达就很自然地被平面化了——“平面化现象”正是在以上的种种对应和交汇中,求得的一 个 文学表达的“最大公约数”。文学表达的平面化,基本上就是社会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科 学主义、娱乐主义以及营销范式在文化、文学的创作(生产)中具体的过程性表现,它们不 约而同地交汇一起,在充当着这一切的无形“推手”和力量供给。文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大 众型的流行文化“快餐”,就最它作为了文化产品,其创作(生产)者的实践(从业)趋向 也并不可超越于审美特质之上而唯名唯利。那些借助于或是捆绑于文学的些“利益群′ 最不可能对文学自身的未来发展作出真正的认知和判断,在文学进入文化产品的路途中、在 文学与其他文化产品之间审美价值边界的模糊趋势中,这些“利益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文学创作实践的真实情况,是文化早已远远大于了文学,文学在作为文化产品被生 产着和销售着,并且文学自身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同质共相”的趋前态势。 文学特定的精神审美品质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之中,方面它自身受到既来自内部又来自外部 的双重弱化和性情“借代”,另一方面却也因着自身的这一特质而被其他文化产品任意扒拣 与利用。当下文学表达“平面化现象”的出现与流行,正是这一切在文学创作中的升腾和衍 生。而传统作家创作的平面化倾向,很直接的—个因由,是在文学的价值与功效被重重遮蔽、 消损之下,急于进行自我精神宣示的一种现状和结果。文学表达之于文学,是文学差异性存 在的审美特质,没有文学表达就没有文学的存在。当下文学表达扯的“平面化现象”,应该 引起人们更多的批评注意 (选自2010年7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文学平面化现象”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原有的审美价值特质的模糊与丧失,而文学表达边界上的模糊与文学表达差异 性存在上的丧失是其主要表现 B.在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强势影响下,这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竞争 性入市中,很自然的一种选择
达就很自然地被平面化了——“平面化现象”正是在以上的种种对应和交汇中,求得的一 个 文学表达的“最大公约数”。文学表达的平面化,基本上就是社会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科 学主义、娱乐主义以及营销范式在文化、文学的创作(生产)中具体的过程性表现,它们不 约而同地交汇一起,在充当着这一切的无形“推手”和力量供给。文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大 众型的流行文化“快餐”,就最它作为了文化产品,其创作(生产)者的实践(从业)趋向 也并不可超越于审美特质之上而唯名唯利。那些借助于或是捆绑于文学的一些“利益群”, 最不可能对文学自身的未来发展作出真正的认知和判断,在文学进入文化产品的路途中、在 文学与其他文化产品之间审美价值边界的模糊趋势中,这些“利益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文学创作实践的真实情况,是文化早已远远大于了文学,文学在作为文化产品被生 产着和销售着,并且文学自身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表现出了一种“同质共相”的趋前态势。 文学特定的精神审美品质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之中,一方面它自身受到既来自内部又来自外部 的双重弱化和性情“借代”,另一方面却也因着自身的这一特质而被其他文化产品任意扒拣 与利用。当下文学表达“平面化现象”的出现与流行,正是这一切在文学创作中的升腾和衍 生。而传统作家创作的平面化倾向,很直接的一个因由,是在文学的价值与功效被重重遮蔽、 消损之下,急于进行自我精神宣示的一种现状和结果。文学表达之于文学,是文学差异性存 在的审美特质,没有文学表达就没有文学的存在。当下文学表达扯的“平面化现象”,应该 引起人们更多的批评注意。 (选自 2010 年 7 月 1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平面化现象”的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原有的审美价值特质的模糊与丧失,而文学表达边界上的模糊与文学表达差异 性存在上的丧失是其主要表现。 B.在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强势影响下,这是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在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竞争 性入市中,很自然的一种选择
C.个我的偏执与媚俗的偏执是两种较极端的文学表达,媚俗文学偏执的表达是一种比 较简单的表达方式,已成为了文学中的主流。 D.其实质基本上是社会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娱乐主义以及营销范式在文 化、文学的创作(生产)中具体的过程性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平面化文学已经成为大从型的流行文化“快餐”,它超越了审美特质而唯名唯利。 B.文学所特定的精神审美品质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之中受到冲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C.个我文学偏执的表达不再需要经典,只一味追求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 D.传统作家的创作因为急于自我精神宣示而导致文学的价值与功效被遮蔽、消损 3.下列原文观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于或是捆绑于文学的一些“利益群”是文学创作平面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B.文化远大于文学,文学作为文化产品被生产和销售,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 C.文学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虽然会流行,却是一种很坏的文学表达倾向 D.文学表达允许存在差异性,他之于文学是至关重要的,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 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 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 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诃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 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 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 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 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日:"吾 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日:“吾忠未 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 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日:“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 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 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
C.个我的偏执与媚俗的偏执是两种较极端的文学表达,媚俗文学偏执的表达是一种比 较简单的表达方式,已成为了文学中的主流。 D.其实质基本上是社会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娱乐主义以及营销范式在文 化、文学的创作(生产)中具体的过程性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平面化文学已经成为大从型的流行文化“快餐”,它超越了审美特质而唯名唯利。 B.文学所特定的精神审美品质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之中受到冲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C.个我文学偏执的表达不再需要经典,只一味追求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 D.传统作家的创作因为急于自我精神宣示而导致文学的价值与功效被遮蔽、消损。 3.下列原文观点判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借助于或是捆绑于文学的一些“利益群”是文学创作平面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B.文化远大于文学,文学作为文化产品被生产和销售,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 C.文学内容、形式的大胆和与众不同虽然会流行,却是一种很坏的文学表达倾向。 D.文学表达允许存在差异性,他之于文学是至关重要的,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 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 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 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 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 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 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 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 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 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 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 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 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
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 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 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 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 时上冢致祭不辍 (节选自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 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群卒前掖之 此余之所得也 B.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 彼与彼年相若也 C.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因指其发而诟之 瞋目而视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画网巾先生“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 ②军中皆哗笑之 ③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④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 ⑤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 ⑥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网巾先生的姓名、官职等级和籍贯都不能知道。带着两个仆人,都穿戴着明代的 衣帽,一起躲藏在绍武,光泽一带的山寺中。 B.他们被押送到绍武守将池凤阳那里,池风阳把他们的网巾都除去了。他认为不能忘 记祖宗的制度,叫仆人在他的额上画上网巾 C.先生与福建总兵王之纲是旧相识,王之纲劝他识时机变化,不要倔强而死,并认为 变更朝制,改换服装,从前代就已经是这样。 D.在画网巾先生的影响下,他的两个仆人也不顾一死,并且在死前坚持礼节给他下拜 告辞说:“我们能够给您打扫黄泉之下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5分) (2)吾二人岂借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5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8分)
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 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 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 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 时上冢致祭不辍。 (节选 自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 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群卒前掖之. 此余之.所得也 B.若.及今降我 ,犹可以免死 彼与彼年相若.也 C.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因指其发而.诟之 瞋目而.视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画网巾先生“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 分) ( ) ①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 ②军中皆哗笑之 ③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 ④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 ⑤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 ⑥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画网巾先生的姓名、官职等级和籍贯都不能知道。带着两个仆人,都穿戴着明代的 衣帽,一起躲藏在绍武,光泽一带的山寺中。 B.他们被押送到绍武守将池凤阳那里,池凤阳把他们的网巾都除去了。他认为不能忘 记祖宗的制度,叫仆人在他的额上画上网巾。 C.先生与福建总兵王之纲是旧相识,王之纲劝他识时机变化,不要倔强而死,并认为 变更朝制,改换服装,从前代就已经是这样。 D.在画网巾先生的影响下,他的两个仆人也不顾一死,并且在死前坚持礼节给他下拜, 告辞说:“我们能够给您打扫黄泉之下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5 分) (2)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5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乐游舂苑:指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 是当时土女节游赏之处。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8.请简析两首诗“柳”的形象不同之处。(4分) 9.请简析这两首诗主要艺术手法的异同。(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逍遥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4)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5)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7)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8)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 是当时士女节游赏之处。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8.请简析两首诗“柳”的形象不同之处。(4 分) 9.请简析这两首诗主要艺术手法的异同。(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 (《逍遥游》)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陈情表》) (4)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5)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6)地崩山摧壮士死, 。 (《蜀道难》) (7)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8)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三、(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