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HE 《长河》,长篇小说。文稿曾蓬长期审查扣 留,经大量删削后才得以发表。作品第一部的文 稿大部分在1938年8月至11月间香港《星岛日报 ·星座》副刊上连载。个别篇章曾在其它刊物上发 表。第二部未能写出。 1945年1月,作者对上述已发表过的篇章作 了大量非情节性的增补,字数由《星岛日报·星 座》连载时的6万余字增至10余万字,各章均拟 出了篇名,交由昆明文聚出版处出版单行本。 1948年8月又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 现据文聚出版处初版单行本编入全集。 原目:《题记》、《人与地》、《秋(动中有 静)》、《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吕家坪的人 事》、《摘橘子》、《大帮船找码头时》、《买橘子》、 《一有事总不免麻烦》、《枫木坳》、《巧而不巧》、 《社戏》 另,增加新发现的《〈长河〉自注》 China
题 记 民国二十三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 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 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着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 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 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郴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 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 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 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现 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 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 作广泛的消费。抽象的东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 和交际世故。大家都仿佛用个谦虚而诚恳的态度来接受一切, 来学习一切,能学习能接受的终不外如彼或如此。地方上年 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 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 度。所请时笔青年,便只能给人痛苦印象,他若是个公子哥 3 China
沈从文全集国十卷 一小说 儿;衣襟上必插两支自来水笔,手腕上带个白金手表,稍有 太阳,便赶忙戴上大黑眼镜,表示爱重目光,衣冠必十分入 时,材料且异常讲究,特别长处是会吹口琴,唱京戏,间目 吸大炮台或三五字香烟,能在呼吸间辨别出牌号优劣,玩扑 克时会十多种花样。大白天有时还拿个大电筒或极小手电筒, 因为牌号新光亮足即可满足主有者莫大虚荣,并俨然可将社 会地位提高。他若是个普通学生,有点思想必以能读××书 店出的政治经济小册子,知道些文坛消息名人轶事或体有明 星为已足。这些人都共同对现状表示不满,可是国家社会问 题何在,进步的实现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即以地 方而论,前一代固有的优点,尤其是长辈中妇女,祖母或老 姑母行勤俭治生忠厚待人处,以及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筒 单信仰蕴蓄了多少抒情诗气分,这些东西又如何被外来洋布 煤油逐渐破坏,年青人几几乎全不认识,也毫无希望可以从 学习中去认识。)一面不满现状,一面用求学名分,向大都市 里跑去,在上海或南京,武汉或长沙,从从容容住下来,挥 霍家中前-辈的积蓄,享受现实,并用“时代轮子”“帝国主 义”一类空洞字句,写点现实论文和诗歌,情书或家信。未 了是毕业,结婚,回家,回到原有那个现实里,等待完事。 就中少数真有志气,有理想,无从使用家中财产,或不屑使 用家中财产,想要好好的努力奋斗一番的,也只是就学校读 书时所得到的简单文化概念,以为世界上除了“政治”,再无 别的事物。所谓政治又只是许多人混在一处,相信这个,主 张那个,打倒这个,拥护那个,人多即可上合,上台即算成 功。终生事业目标,不是打量入政治学校,就是糊糊涂涂往 某处一跑,对历史社会的发展,既缺少较深刻的认识,对个 4 China
题记一一一 人生命的意义,也缺少较深刻理解。个人出路和国家幻想都 完全寄托在-种依附性的打算中,结果到社会里一滚、自然 就消失了。十年来这些人本身虽若依归好好存在,而且有好 些或许都做了小官,发了小财,口子过得很好,但是那点年 青人的壮志和雄心,从事业中有以自见,从学术上有以自立 的气概,可完全消失净尽了。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 几个年肯军官,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竞像是什么事都无 从作。池方明日的困难,必需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 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 《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 人露面,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 “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 从什么方面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 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 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还将继 续《边城》,在另外一个作品中,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 格买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 加以解剖与描绘。其实这个工作,在《湘行散记》上就试验 过了。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忌讳,虽属小说游记,对当前事情 亦不能畅所欲言,只好寄无限希望干未来: 冲日战事发生后,二十六年的冬天,我又有机会回到湘 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住处治当水 陆冲要,耳目见闻复多,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以 及地方问题如何由混乱中除旧布新,新上轨道,我都有机会 知道得清清楚楚.和我同住的,还有一个在嘉善国防线上受 伤回来的小兄弟。从他的部下若干小军官接触中,我得以明 5 Ching
沈从文全集⊙十卷 一小说 白战前一年他们在这个地方的情形,以及战争起后他们人生 观的改变。过不久,这些年青军官,随同我那小兄弟,用 “荣誉军团”名分重新开往江西前线保卫南昌去了。一个阴云 沉沉的下午,当我眼看到几只帆船顺流而下,我那兄弟和一 群小军官站在船头默默的向我挥手时,我独自在河滩上,不 知不觉限睛已被热泪浸湿。因为四年前一点杞沈,无不陆续 成为事实,四年前一点梦想,又差不多全在这一群军官行为 上得到证明。一面是受过去所束缚的事实,在在令人痛苦, 一面却是某种向上理想,好好移植到年肯生命中,似乎还能 发芽生根。. 那时节湘省政府正拟试派儿千年青学生下乡,推行民训 工作,技术上相当麻烦。武汉局势转紧,公私机关和各省难 民向湘西疏散的日益增多。一般人士对于湘西实缺少认识, 常笼统概括名为“匪区”。地方保甲制度本不大馋全,兵役进 行又因“贷役制”纠纷相当多。所以我又写了两本小书, 本取名《湘西》,一本取名《长河》。当时敌人正企图向武汉 进犯,战事有转入洞庭湖泽地带可能。地方种种与战事既不 可分,我可写的虽很多,能写出的当然并不多。就沅水流域 人事琐琐小处,将作证明,希望它能给外来者一种比较近实 的印象,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种比较近 实的印象,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 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另外却又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 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 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 乐。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 免痛苦,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 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