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①贫穷卑微,生活拮据.作为第三空间的垃圾工,无钱让女儿上好点儿的 幼儿园,只好铤而走险去第一空间送信 ②深爱女儿,善良厚道.女儿是捡来的,老刀却视若己出还甘愿为其冒险;面对 依言的央求,老刀觉得对不起雇主秦天 ③想守底线,内心矛盾.本不想拿依言的钱,是现实的窘境使他不得不违心地做 出选择 (5分,答出一点比简要分析得2分,三点得5分) 3)①展现环境.晚春这些清新、明亮、温暖的景物,展现了第一空间的美好 和生机 ②烘托心情.此时的乐景,反衬出老刀违心地拿了钱后内心的空乏和沉重. ③突出主题.通过老刀的切身体会,凸显了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的巨大差距,隐 喻了社会阶层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6分,每点2分)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 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后来 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 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冯其庸表示:“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 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 三点才睡觉。”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 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 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 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 《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 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 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 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 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于是他悄悄托 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 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 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 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 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晚年的冯先 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2)①贫穷卑微,生活拮据.作为第三空间的垃圾工,无钱让女儿上好点儿的 幼儿园,只好铤而走险去第一空间送信. ②深爱女儿,善良厚道.女儿是捡来的,老刀却视若己出还甘愿为其冒险;面对 依言的央求,老刀觉得对不起雇主秦天. ③想守底线,内心矛盾.本不想拿依言的钱,是现实的窘境使他不得不违心地做 出选择. (5 分,答出一点比简要分析得 2 分,三点得 5 分) (3)①展现环境.晚春这些清新、明亮、温暖的景物,展现了第一空间的美好 和生机. ②烘托心情.此时的乐景,反衬出老刀违心地拿了钱后内心的空乏和 沉重. ③突出主题.通过老刀的切身体会,凸显了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的巨大差距,隐 喻了社会阶层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6 分,每点 2 分)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 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 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后来 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 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冯其庸表示:“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 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 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 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1954 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 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 在近 50 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 《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 30 余种红学专著,从曹 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 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 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 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于是他悄悄托 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 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 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 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 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晚年的冯先 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 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20年间,他先后十 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 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 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 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谈起艰辛的髙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对我来说 乐大于苦。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 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 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 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并以走万里路 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 国学院第一任院长。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 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先生尤重 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 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 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他还把自己 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 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红学,他一直 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硏究的“定海神针”。冯 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大哉乾坤 内,吾道长悠悠。”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2011年,站在吴玉 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 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 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对 于“大师”的称号,先生说:“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 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 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冯 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 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摘自首届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 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 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20 年间,他先后十 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 年 8 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 4700 米的明铁 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 1355 年来的第一次发 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2005 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 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对我来说, 乐大于苦。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登上海拔 4000 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 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 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 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并以走万里路 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 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 国学院第一任院长。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 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先生尤重 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 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 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他还把自己 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 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红学,他一直 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冯 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大哉乾坤 内,吾道长悠悠。”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2011 年,站在吴玉 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 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 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对 于 “ 大师” 的称号,先生说:“要是将‘大师' 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 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 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冯 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 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 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 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摘自首届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