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年高三年二次诊断性测验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屏幕因人为划分时空的需要而产生,作为不同时空之中介而演化。从帷幔、银幕、荧屏、 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屏幕已实现了多次飞跃。如今,屏幕技术已成为信息科技的 重要分支,屏幕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类型,屏幕文化已成为读图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屏幕"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屏帐,具备分割空间的功能。西方“屏幕”( screen)则是就 窗户、树林、居所等而言。用于遮挡、美化等,同样涉及空间分别。在审美意义上,屏幕使 原先相对单一的空间区分出彼此掩映的层次,取得曲折回转的效果。电子技术兴起之后,人 们陶醉于屏幕所创造的空间之美。这不只是指银幕、荧屏将自己引导到另一世界,而且是指 计算机显示装置提供了与之交互的多种可能,交互性成为屏幕技术开发的重要取向。不仅如 此,当代投射技术将一切有形物体的表面变成了数据层,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 结合点,并使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成为可能 屏幕不仅能够分割空间,而且能够通过帷幕的开合等变化区分时间。自从电影发明之后, 屏幕之美便增加了新的难度,即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电影银幕首次对观者提出了 长时间观看的要求,电视荧屏进而为人们观看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提供了窗口。计算机显示器 则以交互性技术确认了用户对于时间的掌控,使历时性节目安排空间化。由于越来越多的移 动终端加装了浏览器,微屏幕便日益取代纸张,成了书籍的基本界面,阅读由此可以充分利 用碎片化时间。 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一方面, 屏幕布具备物质性:另一方面,屏幕又是非物质的,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就视觉效果而 言,屏幕既反光又透明,既可以“看”又可以“看穿″,人们从“看屏幕″评价它们的尺寸、比例 色彩、分辨率等,从“看穿屏摹″把握它们所呈现的大千世界。屏幕既是隐的-一当它未曾映 射内容时,又是显的一一当它呈现影像时。不论在任何场所,屏幕几乎都是隐显变化最鲜明 的审美对象。屏幕既是静的(依托具备一定尺寸的物质表面),又是动的(有可能源源不断 地呈现各种文本、影像)。屏幕既是空的,又是实的,它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也可 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屏幕的奇妙之处还与影像相关,从影戏到电影,再到电子屏幕,呈现的影像从简单的形 象(手影、皮影等)到生动的影像及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人可以影像的形式存在,移动终端屏幕可使影像与人们长相伴并进行视觉交流。屏幕也更新 了我们的文本观,文本可以不同于固定文本的动态影像形式呈现。 (选自《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屏幕因人为划分时空的需要而产生,作为不同时空之中介而演化。从帷幔、银幕、荧屏、 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屏幕已实现了多次飞跃。如今,屏幕技术已成为信息科技的 重要分支,屏幕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类型,屏幕文化已成为读图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屏幕”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屏帐,具备分割空间的功能。西方“屏幕”(screen)则是就 窗户、树林、居所等而言。用于遮挡、美化等,同样涉及空间分别。在审美意义上,屏幕使 原先相对单一的空间区分出彼此掩映的层次,取得曲折回转的效果。电子技术兴起之后,人 们陶醉于屏幕所创造的空间之美。这不只是指银幕、荧屏将自己引导到另一世界,而且是指 计算机显示装置提供了与之交互的多种可能,交互性成为屏幕技术开发的重要取向。不仅如 此,当代投射技术将一切有形物体的表面变成了数据层,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 结合点,并使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成为可能。 屏幕不仅能够分割空间,而且能够通过帷幕的开合等变化区分时间。自从电影发明之后, 屏幕之美便增加了新的难度,即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电影银幕首次对观者提出了 长时间观看的要求,电视荧屏进而为人们观看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提供了窗口。计算机显示器 则以交互性技术确认了用户对于时间的掌控,使历时性节目安排空间化。由于越来越多的移 动终端加装了浏览器,微屏幕便日益取代纸张,成了书籍的基本界面,阅读由此可以充分利 用碎片化时间。 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一方面, 屏幕布具备物质性;另一方面,屏幕又是非物质的,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就视觉效果而 言,屏幕既反光又透明,既可以“看”又可以“看穿”,人们从“看屏幕”评价它们的尺寸、比例、 色彩、分辨率等,从“看穿屏摹”把握它们所呈现的大千世界。屏幕既是隐的——当它未曾映 射内容时,又是显的——当它呈现影像时。不论在任何场所,屏幕几乎都是隐显变化最鲜明 的审美对象。屏幕既是静的(依托具备一定尺寸的物质表面),又是动的(有可能源源不断 地呈现各种文本、影像)。屏幕既是空的,又是实的,它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也可 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屏幕的奇妙之处还与影像相关,从影戏到电影,再到电子屏幕,呈现的影像从简单的形 象(手影、皮影等)到生动的影像及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人可以影像的形式存在,移动终端屏幕可使影像与人们长相伴并进行视觉交流。屏幕也更新 了我们的文本观,文本可以不同于固定文本的动态影像形式呈现。 (选自《学术月刊》2012 年第 7 期)
下列对屏幕的基本功能的演变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帷幔、银幕、荧屏、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的运用, B.从分割空间到创造新的空间来提供人与屏幕交互的多种可能。 C.从简单地区分时间到能为人们充分利用和掌控时间提供条件。 D.从呈现简单的影像到能将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等呈现出来 2.下列对文中“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看,屏幕的构成材料等都是物质的;实质上,屏幕可以通向所谓的“信息空间”, 又是非物质的。 B.屏幕既反光又透明,人们既可以停留在屏幕表面,评价其尺寸、比例等,又可以深 入到内里,评价它所呈现的大千世界 C.屏幕几乎是隐显变化最鲜明的审美对象,当它未映射影像呈现内容时是隐的,当它 呈现影像时又是显的。 D.屏幕一方面是空的,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另一方面又是实的,在需要时可 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屏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飞跃,屏幕技术、屏幕艺术、屏幕文化已成为当代 各相关领域的重要方面,这构成了屏幕美学的研究背景。 当代屏幕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也使屏幕艺术在增 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C.电影银幕使屏幕之美增加了新的维度,将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提供给观者 使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去观看。 D.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更新了我们的文本观,人可 以影像的形式存在,文本也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
下列对屏幕的基本功能的演变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帷幔、银幕、荧屏、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的运用。 B.从分割空间到创造新的空间来提供人与屏幕交互的多种可能。 C.从简单地区分时间到能为人们充分利用和掌控时间提供条件。 D.从呈现简单的影像到能将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等呈现出来。 2.下列对文中“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看,屏幕的构成材料等都是物质的;实质上,屏幕可以通向所谓的“信息空间”, 又是非物质的。 B.屏幕既反光又透明,人们既可以停留在屏幕表面,评价其尺寸、比例等,又可以深 入到内里,评价它所呈现的大千世界。 C.屏幕几乎是隐显变化最鲜明的审美对象,当它未映射影像呈现内容时是隐的,当它 呈现影像时又是显的。 D.屏幕一方面是空的,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另一方面又是实的,在需要时可 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屏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飞跃,屏幕技术、屏幕艺术、屏幕文化已成为当代 各相关领域的重要方面,这构成了屏幕美学的研究背景。 B.当代屏幕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也使屏幕艺术在增 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C.电影银幕使屏幕之美增加了新的维度,将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提供给观者, 使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去观看。 D.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更新了我们的文本观,人可 以影像的形式存在,文本也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
【答案】 【小题1】A 【小题2】3 【小题3】C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千是关于屏幕功能的演变,而选项只是屏幕自身的演变,而非屏幕功能的 演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分析综合C 【小题2】试题分析:“评价它所呈大千世男误,文中说的是把握屏幕所呈现的大千世界, 而非评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力层级解3。 【小题3】试题分析:使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去观看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 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 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戎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 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 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 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 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 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 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 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 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推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 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氏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 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 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葬之。十一年 冬,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 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 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 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戎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 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 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 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 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 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 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 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 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推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 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氏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 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 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葬之。十一年 冬,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 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艘日相衔衔:连接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浮:超过。 C.日发民挽舟发:发送。 D.清河民诣阙乞留 诣:往,到。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李信圭革除时弊的一组是(3分) ①信圭请免其肋役 ②信圭设教戒十三条③乞中明前令 ④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⑤清河民诣阙乞留 ⑥信圭奏之,免六人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信圭勤于职守。清河县地处交通要道,官船往来频繁,调用的民夫很多,李信圭 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 B.李信圭勤政为民。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一切妨碍农业生产的杂 徭,从而使为徭役所困的百姓,能尽力从事农田耕作。 C.李信圭体恤百姓。淮安卫卒夺占民田,他上奏朝廷,还田于民:看到南来北往死于 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便修了三座大坟来安葬他们。 D.李信圭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当初被提拔做蕲州知州时,老百 姓请求让他留任,在他去世后,清河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官艘日相衔 衔:连接。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超过。 C.日发民挽舟 发:发送。 D.清河民诣阙乞留 诣:往,到。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李信圭革除时弊的一组是(3 分) ①信圭请免其肋役 ②信圭设教戒十三条 ③乞中明前令 ④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⑤清河民诣阙乞留 ⑥信圭奏之,免六人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信圭勤于职守。清河县地处交通要道,官船往来频繁,调用的民夫很多,李信圭 一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 B.李信圭勤政为民。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一切妨碍农业生产的杂 徭,从而使为徭役所困的百姓,能尽力从事农田耕作。 C.李信圭体恤百姓。淮安卫卒夺占民田,他上奏朝廷,还田于民;看到南来北往死于 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便修了三座大坟来安葬他们。 D.李信圭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当初被提拔做蕲州知州时,老百 姓请求让他留任,在他去世后,清河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答案】 【小题 1】C 【小题 2】C 【小题 3】A
【小题4】(1)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下令记下乡民的勤劳、怠惰、善良和凶恶, 知晓,风俗因此而改变。(5分) (2)信圭上橐请求赈灾,并且(要求)停止当年需置办物品以及(征调)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 夫(之事),(朝廷)回复同意。(5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发:征调。选项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想当然地解释文言实词。虽放在本句可通 但还是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释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3。 【小题2】试题分析:采用排除的办法来解答本题。然后知道所给各小句的意思,再根据题干的要求 来排除。⑤是清河百姓的举动;⑥表现李信圭宽仁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李信圭一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級,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张冠李戴,前令请得 沭阳五百人为助“说的是前任县令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两句句式上没有什么特点,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把握两句的大体 意思,并重点把握两句中的关键词。朔,农历的每月初一;望,农历的每月十五:以闻,以之闻,让大家 明白:为之,因此:;振贷,赈灾:报,回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为贤良而被举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 冲,官船往来每天接连不断,(征用的)役夫动不动就用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 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沭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 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放火,李信圭设立十三条教育警戒的条文,命 令乡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下令记下乡民的勤劳、怠惰、善良和凶恶,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