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兵团二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 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枧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 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 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 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 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
绝密★启用前 兵团二中201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 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 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 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 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 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
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考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 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祟 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 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 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 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 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 世,如春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 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 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 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岀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 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 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 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岀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 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 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 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者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 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 力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 不大
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 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 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 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 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 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 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 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 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 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 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 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 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 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 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 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 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 的文明史。 (选自 2011 年 10 月 13 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 力。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 不大
D.“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 起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 力 B.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C.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 世 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意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 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 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干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 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 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 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毎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 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 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 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 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淘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干人,所经州县,有拆 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賜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 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 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
D.“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 一起。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 力。 B.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C.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 世。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 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 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 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 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 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 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 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 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 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 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 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 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
⑧。既而勵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者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 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 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 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⑨。勔 又托挽舟募兵数干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 郡者二十年。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黝勵父子弟侄 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 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 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⑨内帑〔tang):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揞克:聚敛,搜刮民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 故:原因 京大惊,阴器其能 器:看重 C.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 引:招来。 D.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 籍:查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侍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自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 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励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 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 致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謇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 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②。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 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 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 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③。勔 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 郡者二十年。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 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 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 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①内帑(tǎng):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 A.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 故:原因。 B.京大惊,阴器.其能 器:看重。 C.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 引:招来。 D.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 籍:查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 分) ( )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 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 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 致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 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 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③,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ρ柳,曾与吴王扫落 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 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8.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 (《论语述而》)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 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 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 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 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8.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9.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 (《论语·述而》)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 (屈原《离骚》) (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心乐之。 (柳宗元《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