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 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 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 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 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 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 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 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 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 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 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奧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 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 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 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 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 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 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 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 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 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 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 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 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 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 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 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 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 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 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
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 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 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 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 体的局面。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 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 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 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 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 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 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 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 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 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 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 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D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 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存的一项是
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 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 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 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 体的局面。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 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 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 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1 . 下列 关 于“ 互联 文化 ” 和“ 贯通 文化 ” 的表 述, 不符 合 原文 意思 的一 项 是 ( )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 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 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 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 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 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 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 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 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D 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 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存的一项是 ( )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 和交流中形成的,井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 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 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 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 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 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日:“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日:“秦乱,汉高起布衣,豁 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 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 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 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 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 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輒令为书。 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 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 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干石 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 和交流中形成的,井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 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 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 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 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 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 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 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溆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 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 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 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 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 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 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 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
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 如故。贵富极,意稚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帏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B.为参像,预机画 预:参与 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废除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A.(1)善长固谢弗往 (2)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B.(1)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2)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C.(1)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2)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D.(1)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2)礼之,留掌书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 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 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 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7.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答: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 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帏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B.为参像,预.机画 预:参与 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废除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 ) A.(1)善长固谢弗往 (2)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B.(1)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2)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C.(1)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2)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D.(1)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2)礼之,留掌书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 一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 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 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7.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答: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8.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当余之从师也, ,行深山巨谷中 (7)浩荡离愁白日斜 (8)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9)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0) 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 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 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 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 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8.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0.5 分。 (1)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4)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_______________。 (6)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 (7)浩荡离愁白日斜, 。 (8)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9)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10)_______________, 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 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 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 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 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