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普二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 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 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 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 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 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 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 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 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 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仝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 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 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 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晢理髙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 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 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 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 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逹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 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棧梦》中的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 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会做诗文之读书人最喜爱的对象,但作者认 为,他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 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
本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 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 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 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 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 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 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 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 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 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 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 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 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 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 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 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 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 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 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作为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会做诗文之读书人最喜爱的对象,但作者认 为,他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 B.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 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C.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
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和退隐。 D.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 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做到了对政治的退避。 C.苏轼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的文章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 D.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的美在陶潜诗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 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对苏轼的“美学意义”加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 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 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 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D.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 最喜爱的对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萨布素,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力闻,世为岳克通鄂城长。太 祖时,其后人哈木都率所部来归,屯吉林,遂家焉。萨布素初仕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圣祖 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至吉林,欲得识路者导引,宁古塔将军巴海令萨布素率兵二百,携 月粮以从,成礼而还,授萨布素宁古塔副都统。 十一年,罗刹侵额尔古纳,据雅克萨,诏率兵偕郎坦勘视雅克萨城形势,命建木堿于 黑龙江、呼玛尔两地,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造船备炮。萨布素疏言 “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胆。罗刹倘水陆运粮,増兵教援,更难为計。宜 乘其积贮未备,速行征剿。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疏下王大臣议,如所请,上不许。寻 以罗刹弃城而去,乃命巴海回守吉林,以萨布素偕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率兵驻額苏哩。 额苏哩在黑龙江、呼玛尔之间,为进攻雅克萨要地,有田陇旧迹,萨布素因移达呼尔防 兵五百人赴其地耕种,并请调宁古塔兵三千更番戍守。上念兵丁更戍劳苦,命在卜奎建城, 擢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既至,乃招抚罗刹降人,授以官职,更令转相招抚 二十四年,罗刹复踞雅克萨,上以朋春等统兵克雅克萨堿,命萨布素移驻墨尔根,建城 防御。又命郎坦、班达尔沙会师,抵雅克萨。荷兰贡使以书谕俄罗斯察罕汘①,乃请遣使画 界,然亟先释雅克萨围。上允之,命撒围。其后,俄罗斯使臣费耀多罗至尼布楚,命内大臣 索额图、佟国纲等往会,寻议以大兴安岭及格尔必齐河为界,毁雅克萨城,徙其人去。 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命大将军费扬古自归化城出西路,萨布素督盛京、宁古塔、 科尔沁兵,扼其东路,自次克鲁伦河。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 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奏请于墨尔根两翼立学,设助教,教习书义, 是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和退隐。 D.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 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做到了对政治的退避。 C.苏轼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的文章主要受儒教、佛教影响。 D.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的美在陶潜诗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 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对苏轼的“美学意义”加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 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 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 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D.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 最喜爱的对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萨布素,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力闻,世为岳克通鄂城长。太 祖时,其后人哈木都率所部来归,屯吉林,遂家焉。萨布素初仕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圣祖 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至吉林,欲得识路者导引,宁古塔将军巴海令萨布素率兵二百,携 三月粮以从,成礼而还,授萨布素宁古塔副都统。 二十一年,罗刹侵额尔古纳,据雅克萨,诏率兵偕郎坦勘视雅克萨城形势,命建木城于 黑龙江、呼玛尔两地,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造船备炮。萨布素疏言: “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阻。罗刹倘水陆运粮,增兵救援,更难为计。宜 乘其积贮未备,速行征剿。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疏下王大臣议,如所请,上不许。寻 以罗刹弃城而去,乃命巴海回守吉林,以萨布素偕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率兵驻额苏哩。 额苏哩在黑龙江、呼玛尔之间,为进攻雅克萨要地,有田陇旧迹,萨布素因移达呼尔防 兵五百人赴其地耕种,并请调宁古塔兵三千更番戍守。上念兵丁更戍劳苦,命在卜奎建城, 擢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既至,乃招抚罗刹降人,授以官职,更令转相招抚。 二十四年,罗刹复踞雅克萨,上以朋春等统兵克雅克萨城,命萨布素移驻墨尔根,建城 防御。又命郎坦、班达尔沙会师,抵雅克萨。荷兰贡使以书谕俄罗斯察罕汗①,乃请遣使画 界,然亟先释雅克萨围。上允之,命撤围。其后,俄罗斯使臣费耀多罗至尼布楚,命内大臣 索额图、佟国纲等往会,寻议以大兴安岭及格尔必齐河为界,毁雅克萨城,徙其人去。 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命大将军费扬古自归化城出西路,萨布素督盛京、宁古塔、 科尔沁兵,扼其东路,自次.克鲁伦河。噶尔丹西窜,为费扬古所败,诏分萨布素所部兵五百 人隶费扬古军。次年,召至京师,旋命回任。奏请于墨尔根两翼立学,设助教,教习书义, 是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十九年,卒。乾隆间,敕修盛京通志,列名宦,且称萨布素谙练明敏,得军民心,其 平罗刹及黑龙江兴学,有文武干济才。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七》 注:①察罕汗:即沙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 礼:礼拜、膜拜 B.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 遽:急剧、急忙 C.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 俟:等到 D.自次克鲁伦河 次:次第、顺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萨布素“有文武干济才”的一组是()(3分) ①携三月粮以从,成礼而还 ②宜乘其积贮未备,速行征剿 ③招抚罗刹降人,授以官职 ④毁雅克萨城,徙其人去 ⑤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 ⑥奏请于墨尔根两翼立学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萨布素出身行伍世家,其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猛和气力而闻名,世代为岳克通鄂城长。 萨布素初登仕途,即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后又多次立功,不断得到升迁。 B.萨布素恪尽职守,多次上疏陈述边关战略及开荒屯田部署,均因朝中君臣反对而未被允 可。但他没有因此获罪,反而被委以重任,甚至被钦定为黑龙江将军。 C.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役中,康熙帝御驾亲征,萨布素奉命担任东路总指挥,结果噶尔 丹向西逃窜,被西路总指挥费扬古击败。 D.萨布素治军有方,深得人心。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修城筑镇,招抚罗刹兵,并建学兴教, 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阻。罗刹倘水陆运粮,增兵救援,更难为 计。(5分) (2)荷兰贡使以书谕俄罗斯察罕汗,乃请遣使画界,然亟先释雅克萨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棧。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 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8.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9.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三十九年,卒。乾隆间,敕修盛京通志,列名宦,且称萨布素谙练明敏,得军民心,其 平罗刹及黑龙江兴学,有文武干济才。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七》 注:①察罕汗:即沙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遣武默讷等瞻礼.长白山 礼:礼拜、膜拜 B.遽.以巴海与萨布素统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往驻 遽:急剧、急忙 C.俟.造船毕,即直薄城下 俟:等到 D.自次.克鲁伦河 次:次第、顺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萨布素“有文武干济才”的一组是( )(3 分) ①携三月粮以从,成礼而还 ②宜乘其积贮未备,速行征剿 ③招抚罗刹降人,授以官职 ④毁雅克萨城,徙其人去 ⑤所部兵五百人隶费扬古军 ⑥奏请于墨尔根两翼立学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萨布素出身行伍世家,其四世祖充顺巴本以勇猛和气力而闻名,世代为岳克通鄂城长。 萨布素初登仕途,即为宁古塔将军笔帖式,后又多次立功,不断得到升迁。 B.萨布素恪尽职守,多次上疏陈述边关战略及开荒屯田部署,均因朝中君臣反对而未被允 可。但他没有因此获罪,反而被委以重任,甚至被钦定为黑龙江将军。 C.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役中,康熙帝御驾亲征,萨布素奉命担任东路总指挥,结果噶尔 丹向西逃窜,被西路总指挥费扬古击败。 D.萨布素治军有方,深得人心。任黑龙江将军期间修城筑镇,招抚罗刹兵,并建学兴教, 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两城距雅克萨尚远,若驻兵两处,势必道阻。罗刹倘水陆运粮,增兵救援,更难为 计。(5 分) (2)荷兰贡使以书谕俄罗斯察罕汗,乃请遣使画界,然亟先释雅克萨围。(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 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8.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5 分) 9.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其西南诸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3)信誓旦旦, 。(《诗经·氓》) (4)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5)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6)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的括号 内打对勾。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紫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 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夭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 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 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 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 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 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 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 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 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其西南诸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3)信誓旦旦, 。(《诗经·氓》) (4) 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5)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6)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的括号 内打对勾。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紫 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 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 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 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 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 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 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 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 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 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 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 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 早让紫貂掏吃了。 (摘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 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紫貂 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 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D.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 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E.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 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2)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6分) (3)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6分 (4)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 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 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 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 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 “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 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 早让紫貂掏吃了。 (摘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 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紫貂 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 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D.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 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E.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 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2)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6 分) (3)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6 分) (4)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1852 年,29 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 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 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 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 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 ——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 30 两银子,一 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 19 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 “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 1949 年。而当洋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