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 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 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日:“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擠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日:“而何人者?”自新日:“里长,实书 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⑨,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 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 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 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 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 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 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 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 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 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砣砣”,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 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4.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优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二)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 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 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 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4.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 ( )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 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二)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妺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8.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子曰:岁寒 (2) ,疑义相与析。 (3)臣欲奉诏奔驰 。则告诉不许 (4)自胡马窥江去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勋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 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 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 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九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8.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 分) 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子曰:岁寒, 。 (2) ,疑义相与析。 (3)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 (4)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 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 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 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