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題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 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 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 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 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 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 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慼悟和情慼体验。 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 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 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 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 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 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 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 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 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 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哈密市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分值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 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 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 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 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 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 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 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 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 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 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 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 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 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 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 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 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 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 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 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 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 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 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 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 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 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 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 品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 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 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C.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 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 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 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 问题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 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 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 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 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 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 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 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 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 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 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7 月 3 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 品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 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 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C. 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 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D.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 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 基础。 B. 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 问题
C.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 导性 D.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 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 态 B.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 浅薄。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 恶丑。 D.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 激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 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 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在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 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 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 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 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行 业竞争激烈却又缺乏有效监管时,在线教育各种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提前“抢 跑”、“名师”掺假注水等乱象就涌现出来 (《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C. 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 导性。 D. 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 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 心态。 B. 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 浅薄。 C. 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 恶丑。 D. 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 激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 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 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在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 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 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 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 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行 业竞争激烈却又缺乏有效监管时,在线教育各种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提前“抢 跑”、“名师”掺假注水等乱象就涌现出来。 (《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图表1: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与用户规模统计 在线教育使用率(占网民比重%) 18.8 19.2 在线教用户规楼(万) 手机在线教用户规(万) 13764 4426 11789 11990 11014 6987 5303 2015年12月2016年6月2016年12月2017年6月 图表2:中国直播互动类教学的组成 资料 答疑 讨论 老师端 教学资 学生端 原平台 题库 测评 教学资源信息化 (摘编自相关公开资料)
图表 1: 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与用户规模统计 图表 2: 中国直播互动类教学的组成 ( 摘编自相关公开资料)
材料三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各家K12领域的创业公司,累计 获得融资已经超过5亿美元,K12领域也成了投资人热捧的风口。K12,是教 育领域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基础教育领域。但是,投资 人和创业者需要意识到,与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最大不同点,是买单者并非产品或 服务的享用者。K12的实际买单者,是家长而非学生本身。因此K12的发展, 还取决于家长对其态度,而非现有的点击量和融资额。另外,不妨将眼界放远, 未来最大的蓝海,不能将目光仅盯在K12,而是扩大视角,如“18+”,即高考 之后的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因为,这些人群的触网时间相对自由,财务也有 自我支配余地,更为关键的是,入读大学之后的考试,不论是英语、考研考公考 证,往往是省级乃至全国级的统一性考试。 (摘编自《在线教育,需要的不只是互联网思维》) 材料四: 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海量的数据和用户需求进行高效的处理,创造出良好的用 户体验。而AI技术又进一步发现、判断、分析并最终解决用户的隐性需求和衍 生型需求,这既能扩展厂商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体市 场规模的扩大。此外,AR等沉浸感强的新兴技术,为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 的学科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教育直播互动 的推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加快了向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城市转移的进程,多样 化可自主选择的教学模式不断满足着变化多端的用户需求。知识付费模式的发 展,用户知识付费习惯的培养也推动着教育厂商不断深挖垂直场景需求,大范围 个性化教学将在技术的不断迭代及应用推广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监管发力促行业规范化发展》)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6月统计数 据显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19.2%
材料三: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各家 K12 领域的创业公司,累计 获得融资已经超过 5 亿美元, K12 领域也成了投资人热捧的风口。 K12,是教 育领域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基础教育领域。但是,投资 人和创业者需要意识到,与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最大不同点,是买单者并非产品或 服务的享用者。 K12 的实际买单者,是家长而非学生本身。因此 K12 的发展, 还取决于家长对其态度,而非现有的点击量和融资额。另外,不妨将眼界放远, 未来最大的蓝海,不能将目光仅盯在 K12,而是扩大视角,如“ 18+”,即高考 之后的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因为,这些人群的触网时间相对自由,财务也有 自我支配余地,更为关键的是,入读大学之后的考试,不论是英语、考研考公考 证,往往是省级乃至全国级的统一性考试。 ( 摘编自《 在线教育,需要的不只是互联网思维》) 材料四: 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海量的数据和用户需求进行高效的处理,创造出良好的用 户体验。而 AI 技术又进一步发现、判断、分析并最终解决用户的隐性需求和衍 生型需求,这既能扩展厂商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整体市 场规模的扩大。此外, AR 等沉浸感强的新兴技术,为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 的学科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教育直播互动 的推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加快了向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城市转移的进程,多样 化可自主选择的教学模式不断满足着变化多端的用户需求。知识付费模式的发 展,用户知识付费习惯的培养也推动着教育厂商不断深挖垂直场景需求,大范围 个性化教学将在技术的不断迭代及应用推广中成为可能。 ( 摘编自《 监管发力 促行业规范化发展》)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2017 年 6 月统计数 据显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 19.2%